渾河,沈陽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孕育了兩岸燦爛的文明,也因洪澇水患給人民帶來災難。為防渾河水患,1928年,奉天商埠局沿界邊修築了壹條攔水土壩,也是沈陽最早的渾河大壩。
目前,堤壩已然無存,研究和探索渾河大壩舊址及其歷史,對了解商埠地建設及沈陽市防洪體系,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據史料記載,渾河進入沈陽,有過兩次改道。新樂遺址博物館展出的《沈陽地區古代地貌圖》,標出了這兩次改道的路徑。
古渾河故道,位於現北運河壹帶。渾河水由沈撫交界處進入沈陽,流經東陵天柱山,過二臺子關帝廟、昭陵、新樂臺地、塔灣南,從丁香湖向西而去。
大約遼金時期,渾河第壹次向南改道。新河道由城東上木廠經東塔、小河沿、萬柳塘、青年公園、南湖公園,從羅士圈西部泄出。這第二條河道,舊稱“小沈水”,即現在的南運河壹線。
此次改道百余年後,大約在元朝或元末明初時,渾河再次向南改道,形成現在的渾河水道。
清末,奉天籌開商埠,劃城外西郊壹萬余畝為商埠地,商埠地南端緊鄰渾河故道——小沈水。
渾河改道後,其故道仍在沿用,渾河的地下內河水源,自東關觀音閣泉眼湧出,經五裏河註入渾河。小沈水常年水流不斷,在沿途的喇嘛莊子、十裏碼頭,機匠營子壹帶,形成大面積漫灘區,河汊溝渠密布,水泡葦塘勾連。
渾河屬雨源型河流,豐水與枯水期相差懸殊,洪峰時,因中下遊地勢平坦,宣泄不暢,洪災多發,平均每十數年發生壹次大的水患。1911年的水災和1923年的洪澇災害,《盛京時報》都有連續報道。
商埠地與渾河故道近在咫尺,經常受到洪水侵擾,每逢雨季,洪水漫城。據《奉天省城商埠局報告書》記載: “埠內南半部較窪,每遇渾河水漲,南市場全部幾被淹沒 ”。治理渾河水患,刻不容緩。
清朝以前,渾河沒有堤防。清雍正八年(1730),曾在福陵前渾河岸邊修建壹段長“三百六十丈”的石堤,以保護皇陵安全。
民國以後,沈陽向城郭外發展。1921年,滿鐵於附屬地東南端,修築壹段堤壩。1925年,張作霖也曾沿東三省兵工廠外圍,修築壹道半月形防水堤壩。這些局部防洪舉措,沒有形成整體防洪體系,作用甚微。
1927年,商埠局總辦韓麟生謀劃沿埠地南端,修築壹道攔水土壩,自大西邊門外土墻起,沿界邊向西至南滿鐵路線止,保障商埠安全。
據《奉天省城商埠局報告書》記載,為籌措築壩資金,韓麟生將土壩分為東、西兩段。
東段為副界段 ,自大西邊門土墻至七經路(現光榮街)南口,預算現大洋1.9萬,由商埠局從日人繳納義務捐支付。該義務捐,系日人申請在預備界建運動場(即奉天國際運動場)時,為取得建築許可,自願報效義務捐日金四萬四千元。經省政府核準,該款項用於修築東段土壩。
西段為預備界段 ,自七經路至南滿鐵道線,預算現大洋1.8萬。由永租戶日人平野正朝等人負擔。平野正朝時任滿鐵附屬地奉天事務所所長。1925年,他夥同原口聞壹,利用中國人張舛五等28人,套取永租預備界2600余畝土地的許可。又將土地租用權變更為所長平野正朝、副所長井上信翁的名字,使之成為滿鐵附屬地的長租土地。為此,西段土壩費用,由平野正朝等人擔負。
1928年3月,經商埠局統壹招標,攔水土壩工程開工。西段土壩,當年6月竣工。壩長1938.5米,壩頂寬5米,均高1.8米。東段土壩,因無法就地取土,在界外收買民地取土,又在南三經路口,砌鐵筋混凝土水門壹個,翌年春季完工。壩長3364米,壩頂寬4米,均高2.8米。至此,攔水土壩工程全線告竣。
巍巍土壩,橫亙商埠界邊,綿延5.3公裏,較好地預防了渾河水患的侵擾,人心安定,壩內各項建築事業逐次展開。
1931年,“九壹八”事變以後,偽滿政權成立,1938年,編制完成《奉天都邑計劃》,規劃十五年內,城市人口由70萬,增加到150萬。城市面積由60萬平方公裏,擴大為400萬平方公裏。還規劃沿渾河北岸,自東陵山麓起,經木廠到渾河鐵橋,新築壹道堤壩,原商埠土壩外河灘地,辟為新城市擴張區。
《奉天都邑計劃》采取邊編制,邊實施的方式進行。1933年,滿鐵在商埠土壩處修建嘉興街、集賢街社宅,1934年初,修建滿洲醫科大學傳染病棟(後改為奉天傳染病院),1938年,辟建奉天競馬俱樂部砂山競馬場(後改為砂山公園)等,在項目建設中,拆除了西段部分土壩。
新渾河堤壩於1938年開始修築,1939年竣工。具體走向是: 東自東陵金家屯、下木廠起,經河灣村,過渾河公路橋、王家莊、羅士圈,至南滿鐵路橋止 ,全長22.5公裏,平均堤寬3.7米(該段堤壩經過1960年大水後加高培厚,形成了現在的大堤路)。
同時,對堤內水泊窪地進行整治,1938年,將原屬十裏碼頭的壹片長形沼澤地辟建為公園,時稱長沼湖公園,院內建有兒童火車、飛機塔、遊艇、花窖等設施,日本投降前對公園進行毀滅性破壞。1946年改稱南湖公園。
1942年,將鄰近十四緯路的壹處沼澤地辟為“近江園”,日本投降後更名為錦江公園,1953年,因附近成立壹所魯迅美術學院,又更名為魯迅公園。
原渾河故道小沈水,於1941年時,因內河幹涸,沒有了天然水源,成為壹潭死水,新中國成立後,修建成人工補水的南運河。運河兩岸建帶狀公園,從東至西連通萬柳塘、青年、魯迅、南湖等諸多公園,成為人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
渾河新堤壩建成以後,原商埠攔水土壩功能喪失,逐漸廢棄坍塌,淹沒在城區建築中。
幾十年滄桑變幻,土築的堤壩早已無存,原址處新建了樓房及道路。在現代地圖上依稀能夠看到商埠土壩對城市建築的影響。堤內街路整齊有序,堤外太原街、南京街、和平大街等延長線均彎路轉向。東段部分土壩則演變為人行道路,堤外建築亦雜亂無章。
近日,筆者按圖索驥,對土壩舊址幾處關鍵節點進行實地探訪,初步探明了土壩舊址的大致走向。
東段土壩 ,自光榮街回民中學南向東北至十五緯路與南四經街交匯處,過市規劃局,至十四緯路與會武街交匯點轉向北,至十二緯路與青年大街交匯處止。
探訪中有幾處特殊地貌引起筆者註意。壹是魯園勞務市場處土坡,所處位置以及坡高、坡頂寬等,皆與土壩接近。二是魯迅公園內土山,亦處於土壩經由路線中。此兩處地貌疑似商埠土壩的歷史遺存,有待更多資料佐證。
商埠土壩舊址,是奉天商埠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載了民國時期沈陽人民防洪抗災的壹段歷史,也是今天沈陽城市向渾南發展的歷史起點,值得永遠懷念與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