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壹年(1733),朝廷冊封唐朝詩僧寒山與拾得為“和合二仙”(也有“歡天喜地”別稱),從民間仙道升格為官方神祗,專掌婚姻和美、家庭圓滿等事宜。得到人間帝王的旨意,寒山拾得便開始騰雲駕霧,巡遊四方。
壹日,二仙端坐祥雲,來到了成都府華陽縣東門外。俯瞰下界,只見小河彎彎,石橋橫陳,壹對母女面色蠟黃,頹坐橋邊破廟前。二仙心生憐憫,化作蓬頭笑面僧來到近前。
寒山問道:“老人家面色憂郁,不知因何煩憂?”
“師父有所不知,老身系客家人氏。阿女自小許配謝家阿仔。去年謝家從湖廣遷徙四川,渺無音訊,我便帶著阿女前來尋親,至今婚事無著,團圓無望,今又盤纏用盡,不知如何是好啊。”
拾得心想,這是官封以來的第壹樁份內事,要做得巴適漂亮。“自樂平聲道,煙蘿石橋邊。”壹聲偈語藏天機,“明日午時三刻,請施主在廟前石橋等候。”
果然,次日正午時分,從東山方向健步走來壹位擔著柴火的年輕人,老人家定睛壹看,這不是謝家阿仔是誰?兩下相見,抱頭痛哭,喜極而泣。謝家阿仔把母女接回家中,雙方阿爸阿媽商定,擇吉日完婚。
幾天後,謝家院子張燈結彩,喜氣洋洋,左鄰右舍都來道喜。二仙見到此景,含笑道:“看來謝家人緣不錯,我們也去瞧瞧。”說完,化作兩個憨態可掬的束髻童子,壹人手持荷花,壹人手捧圓盒,來到謝家院子。他倆壹會兒穿梭在人群之中,壹會兒跳躍在紅燭之間,十分活躍,大家都沒在意這是誰家小孩。
婚慶迎賓見狀,趕緊過來攔住倆人,嚇唬道:“阿仔,不要搗亂,壹邊玩兒去。”
二人拿出荷花和圓盒,正色道:“我們是前來道喜的。”迎賓壹楞,心想這倆小孩面生,盒裏別是啥整蠱的玩樣兒。迎賓伸手揭開蓋子,霎時圓盒裏“呼啦啦”地飛出五只蝙蝠,頓時整個喜慶現場像炸開了鍋。
聽著外邊紛亂如麻的吵鬧聲,謝家阿爸從屋裏出來,看到迎賓氣急敗壞的樣子,快步上前制止:“吾乃禮儀之家,休得無禮。”
阿爸轉身對兩個童子施禮道:“來者是客,如不嫌棄,大家同樂如何?”
童子二人聽了此番話,哈哈大笑,沒等人們回過神來,竟化作壹道白光飛入畫中去了。“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的聲音,久久在廳堂間回蕩。大家擡頭再看,只見畫軸之上,兩位束髻童子,壹人持並蒂荷花,壹人捧帶蓋圓盒,盒中飛出五只蝙蝠。“這不是剛才的兩位童子麽?”
人們恍然大悟,是掌管婚姻之神——和合二仙降臨人間了。他們手中的器物,荷與和、盒與合諧音,取和諧合好之意,五只蝙蝠,則寓意著五福臨門。此後,人們便把那對新人重逢的地方叫做“二仙橋”。新婚供奉和合二仙畫軸,也成了二仙橋周邊地區人們的婚慶習俗。
擴展資料:
在清末民初時,每年冬至過後,很多川北地區的乞丐都會到成都趕燈會和花會,二仙橋就是各路人士年終大聚會和信息交流的集散地。至今,這仍然是老成都味道最濃郁的地區之壹。
幾經歷史變遷,所謂的二仙橋早就消失不見,1918年重修的石拱橋因為橋下河水幹涸而被拆除,但是二仙橋的名字壹直被保留。現在的二仙橋地區是成都重要的物流和倉儲中心。
二仙橋街道轄區交通便捷,有二仙橋東西路、新成華大道主幹道,東連成南高速、西連成綿、川陜路、成都地鐵7號線,有南車成都機車車輛廠、成都理工大學、成都嘉祥外國語學校成華校區、成都市二仙橋學校、成都美譽醫院等企事業單位和二仙橋公園旅遊景點。
成華區二仙橋街道辦事處-和合二仙與二仙橋的壹段神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