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總共有多少個漢字?簡體字壹共有多少個?

總共有多少個漢字?簡體字壹共有多少個?

漢字數量

漢字是語素,總數很大。總共有多少個漢字?到目前為止,恐怕沒有人能回答出確切的數字。關於漢字的數量,根據古代字典和詞典的記錄,我們可以看到它們的發展。

秦代的《倉頡》、《博古通今》和《歷法》共有3300字,漢代楊雄的《訓辯》有5340字,許慎的《說文解字》有9353字。晉宋以後,文字日趨復雜。從唐代《文健文姬篇》的印章表現來看,晉寫12824字,魏楊成清寫《資通》13734字,寫16917字。《玉片》是唐代孫強的增補本,共225,665,438+0字。到了宋代,司馬光秀的《類篇》有多達365,438+0,365,438+09個字,到了清代,《康熙字典》有47,000多個字。1915歐陽伯存等人編寫的《漢語大詞典》有48000多個單詞。1959日本各種橋梁編寫的《大和辭典》有49964個單詞。張其昀編輯的《漢語詞典》有49888個單詞。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單詞被收入詞典。1990年徐中書主編的《漢語大詞典》有54678個字。1994年冷玉龍等著《漢字之海》。,收到的字數更是驚人,高達85000字。

如果學習和使用漢字真的需要掌握七八萬個漢字的音、形、義,那麽漢字將是世界上沒有人能夠也不會學習和使用的文字。幸運的是,中國字書收錄的漢字大部分是“死字”,即歷史上存在過的字,在今天的書面語言中被廢棄了。

有人統計過十三經(13《易經》、《尚書》、《左傳》、《公羊傳》、《論語》、《孟子》等經典。),總字數為589283個,其中不同單字的字數為6544個。因此,實際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漢字只有六七千個。

參考資料:

/GB/cn _ zgwh/2004-06/28/content _ 51186 . htm

關於繁體字和簡體字!(中國人壹定要看!)

20世紀中期,在喧囂的背景下,中國掀起了壹場聲勢浩大的漢字簡化運動。大多數復雜的漢字用刀斧剁碎後,沒有脂肪,只有瘦骨。由於簡體字數量多,筆畫變化大,字體失真嚴重,幾乎相當於重新建立壹個書寫系統。從那以後,中國大陸有了兩套正式的印刷文本——繁體字和簡體字。壹套用了,另壹套封存了。以20世紀50年代為分水嶺,在那之後出生的人只學會了簡體字,卻對繁體字變得陌生。我也是孤陋寡聞,沒有看過讓人信服的讀後感分析簡化漢字理據的大作。姑且認為簡化漢字的初衷是為了方便漢字的學習和信息的傳遞,普及流行文化。即使這個推論成立,簡體字已經實施了近半個世紀。效果如何?恐怕只能用“事與願違”兩個字來概括。簡體字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簡化,還有麻煩。簡體字使信息傳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復雜。簡體字就像壹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後人被阻隔在溝的這壹邊。如果他們看另壹邊的冥界,他們就無法靠近它。

復雜性在於我們只能用新創造的簡體字書寫或記錄“現在”發生的事情,而不可能改變過去已經書寫或記錄的大量信息。這樣壹來,勢必會形成壹種可怕的局面:年輕人無法解讀過去沈澱下來的大量中國傳統文獻。五十年代以前的文件成了“天書”。

如今,最後壹批學習過繁體字的知識分子已經走到了他們的命門。如果不盡快恢復繁體字,不出50年,除了專家(當然,妳需要懂文言文才能讀古籍,這是另壹個問題),中國將沒有壹個人能贊美三陵五經和歷史子集。熟悉繁體字的人正在成為壹個瀕臨滅絕的“物種”。這個“物種”的危險程度不亞於熊貓。然而,直到今天,還沒有呼籲救援。

我們這些“傳統的人”已經變老了。我們的下壹代,面對老祖宗留下的浩如煙海的古籍、精神食糧和千年美酒,喝不下了,吃不下了。百家的作品,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嘴裏香,餓了吃,冷了穿。然而,漢字幾千年的韻味被簡體字擋住了,戛然而止。漢字的復雜程度,壹字之差,遠非世人可比。面對千百年來的虎山人物和書法文章,後人只能望洋興嘆。壹個偉大國家五千年文明史的傳承面臨中斷的危險。妳不能擔心,誰能擔心呢?

有些人認為問題沒有那麽嚴重,只是將繁體中文文檔翻譯成簡體中文文本。很難翻譯和再版所有的繁體字。根據有關專家的計算,如果將所有的繁體字(即50年代中期以前的文件)翻譯成簡體中文版本,恐怕將世界上所有的造紙廠和印刷廠放在壹起,壹百年也印刷不完,更不用說壹些繁體字簡化後的含義發生了變化,不再具有以前的含義。

我們的父輩們仍在使用的繁體字在下壹代中變成了“古文字”,年輕人讀起來就像讀古文壹樣。這真是壹個灰色幽默。然而,面對幽默,我們不能笑。

文字屬於壹種相對保守的文化形式。誰能想到流傳了幾千年的漢字會在四五十年後突然消亡。人們不禁會這樣想:相對保守的文字尚且如此短命,那些容易變異的文化形式呢?我不禁想到壹個蹩腳的比喻:壹個沒有耐心的釀酒師壹出鍋就賣,但他不會為了蹲下自己的性別和提高自己的質量而等待進入酒窖,所以他最終釀不出好酒。

倉頡創造了漢字來歸還它們。漢字歷史悠久,幾經變遷,並非壹蹴而就。以“日”字為例。“日”字原本是壹個圓。後來圓心加了壹點,然後圓心變成了空心圓,然後圓心變成了水平圓。最後變成了外橫(內橫與左右豎相交),就成了今天的“天”。這些變化發生在秦程悅創立隸書之前的12000年。程邈創立隸書尤其是隸書演變為楷書後,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探索,漢字體系大體定型。雖然有些詞消亡了,有些詞合並了,有些新造的詞稀疏了,但總的來說變化不大,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在中國的權力王朝中,每個皇帝都有壹個臣子,每個皇帝都必須“移風易俗”以顯示其獨特的天才。然而,漢字是所有朝代共有的。漢字幾乎是唯壹能夠完整傳承中華大壹統的文化形態。歷史上有很多人急於求成,刻意求變,浮躁,標新立異,咄咄逼人,但都沒能動搖崇高漢字的根基。這是因為漢字在歷史的熔爐中得到了錘煉,得到了烘烤。水和雜質已經大部分蒸發掉了,剩下的幾乎很難除掉,也沒有什麽變化。更何況,就壹般規律而言,文字只是既定的表音、表意符號。壹旦他們被所有人認可,就沒有必要對他們進行突變和重塑,更不用說取代他們並保持他們的權威。

作者:Roifor 2005-10-27 20:05回復此發言。

-

2關於繁體字和簡體字!(中國人壹定要看!)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希望簡化寫作並快速寫作。這種心理不是現代人獨有的。古人也想到了這個問題,於是發明了筆畫稀疏、書寫迅速的草書。草書並不是書法家的專利,也為普通人廣泛使用,以至於漢字的所謂“書寫風格”已經形成。例如,“學”是古人寫字時寫成的簡化字。筆畫復雜的字整體印刷,整體書寫,兩體並列。在這壹點上,中國的漢字與西方文字相似。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認為簡體字是兩個體的融合,即書寫完全等同於印刷。世界上除了中國沒有第二個案例做二合壹的實驗。兩者的融合意味著相當數量的繁體字被丟棄,這使得漢字系統無法識別,壹些漢字被放入歷史垃圾桶。古代人都學過筆法,所以能掌握兩種體系。現在的人很不壹樣。在學校裏,他們只能學習簡體字,很少接觸繁體字。因此,這兩種書寫系統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了。

從縱向來看,年輕人看不懂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前的繁體中文文獻(少數文獻翻譯成簡體字的除外),無法融入從古至今的文明,導致傳承斷裂。從橫向來看,中國周邊的漢字文化圈在與中國交流時也造成了極大的不便。使用漢字也很難順利交流,壹個是使用傳統系統,另壹個是使用新創建的系統。為了彌補缺點,不時出現繁體中文版本的東西(例如,電影《秋菊的故事》的字幕使用繁體字),這方便了中國各地漢字文化圈的觀眾,但這使中國大陸的年輕觀眾失去了他們的文學體系,只能用難以分辨的地方口音來理解情節。顧此失彼,造成人為混亂。

隨著國家的開放,這種亂象會越來越嚴重。

壹次性大量簡化漢字使漢字系統無法識別,這不僅造成縱橫信息交流的不便,而且創造了壹個非常可怕的“先例”無先例可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第壹次發生,也可能會發生第二次。而且第二次可以依靠第壹次的慣性,無拘無束,有害無益。有了第壹次大規模的簡化漢字運動,我們有理由擔心未來會有更大規模的簡化漢字運動。而漢字簡化運動走向極端,很容易進入漢語拼音化的軌道。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將漢字簡化到底,必然會得出“方塊字”不方便的邏輯結論。很多人會覺得拼音有多好,不用頭破血流,只要花千分之壹或萬分之壹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漢字,就能熟練掌握和運用,而且可以把錯誤率降到很低的水平(不像漢字容易出錯)。既然如此,為什麽不呢?簡體字壹旦站穩腳跟,就不可避免地在不知不覺中催生出拼音的土壤。不會花很長時間的。與這種邪惡的結果相比,垂直或水平信息隔離等缺點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不值壹提。

拼音漢字相當於毀漢字。

對漢字拼音的擔憂絕非空穴來風。這個想法早在壹個世紀前就提出來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漢語拼音的具體方案已經基本就緒。壹度,漢字,就像屏吞魚壹樣,處於極度危險的境地。幾乎可以說漢字是有區別的。如果漢字真的被取消,很難想象會造成什麽樣的混亂。

有人認為西方使用拼音,西方走在了世界文明的前列,充分顯示了拼音的優越性。中國效仿是合理和必要的。

這種說法很荒謬。他的拼音不是這個拼音。

淮橘生苦。西方文字的胚胎是由字母或相當於字母的符號組成的,而漢字的胚胎是原始的象形文字。漢字的拼音,壹個字壹個字地拼,只能形成帶聲母和韻母的拼音符號,而不能形成拼音詞匯(這壹點與西文文字有很大不同)。在漢語中,無論關系多麽密切的單詞,在使用拼音時都必須逐個拆解和拼寫。這就註定了拼音只能作為漢字的壹種輔助表音手段。東方對西方的模仿無異於對東方的模仿,這種模仿必須以喧囂和躁動開始,最終無聲無息地消失。壹種寫作,如果只有單字而沒有詞匯,只能算是低級寫作,不能算是高級寫作。聰明人把自己的作品從高往低寫是愚蠢的。

不用說,即使是比漢語更接近西方語言、語音成分相當多的日語也不可能完全是拼音。日本壹直有壹種強烈的拼音觀念。好事者還嘗試了拼音,用假名(日語字母)代替漢字,結果以失敗告終。他們發現,取消漢字和完整拼音後,日語的閱讀速度明顯下降,沒有漢字的文章比有漢字的文章更難理解。壹些專家還認為,沒有漢字的日語不像日語。如今,保存漢字已成為日本語言學界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