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晚上8點21分,我正準備寫東西,房子突然“嘩嘩”地晃動起來,我壹邊順勢趴在床邊,壹邊大喊家人趴下。大約持續了2、3分鐘晃動停止,我們趕緊穿好衣服(畢竟外面零下近二十度),才奔到樓下。
聚集在樓下廣場上的居民壹邊往手上哈著氣,壹邊打電話互報平安。微信提示音與人們有節奏的跺腳聲彼此起伏。
我往壹個微信群發送震情通報時,發錯了對象,那是壹個朋友遍布全國各地的群。我趕緊退出,找到正確的群又發了壹遍。
不管是家人群、同事群、朋友群、同學群,呼啦啦都是問候、最新震情、各區域情況的信息,成千上萬條信息跳動著。
城市裏各條路口堵得水泄不通,人們開著車想逃離,可又無處可去。
在外面凍了十幾分鐘後,有人受不了了,開始陸陸續續回家。大家抱著壹副視死如歸的表情——愛咋咋地。
第二天早晨睜開眼第壹件事,我趕緊打開各個微信群,又是成百上千條未讀信息。不知又有多少人捱過了壹個不眠之夜。
待我大致看完各個群的信息後,突然發現,我發錯信息的那個群並沒有因這條信息而有任何反應。
我就想,4.3級的地震房子搖擺得不厲害嗎?那壹刻只能祈求老天發發慈悲的心情不絕望嗎?寧可震死,也要穿好衣服,免得出去凍死的選擇不無奈至極嗎?
答案都是肯定的。
可這算是個事嗎?
對於震區的人來說,算。
對於其他人來說,毫無意義。
想想的確如此,對妳來說可能是生死攸關的大事,但對別人來說根本就是無關緊要。所以不要想太多,踏踏實實、認認真真的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是對生命最好的報答。就如尼采所說,每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02
茜茜最近抑郁了。
讓我挺納悶的。她是個很會生活的人,衣食住行用都比較講究。在享受生活的同時,還要同步分享到朋友圈。
旅行途中的美景發壹張,餐桌上的美食發壹張,收拾幹凈的屋子發壹張,孩子的成績發壹張,老公送的禮物發壹張……
本來這是輕松愉悅的事情,可茜茜發完朋友圈就心神不寧,隔兩分鐘就得看看動態,有沒有點贊的,有沒有評論的。
有點贊的,還要分析壹下她贊了,她為什麽沒贊;有評論的,得趕緊回復。點贊少了,反省是不是發圈時間不對;點贊多了,總結壹下什麽內容受歡迎。
可漸漸地,茜茜覺得朋友圈沒以前那麽熱鬧了。不管曬了多高難的佳肴,多奢侈的禮物,多優異的成績,點贊少了,留言沒了。茜茜心裏不是滋味,她覺得朋友們太小氣,自己傾其所有,怎麽能引不來大家的關註呢?
茜茜覺得幸福指數下降了不少。
聽完茜茜的話,我知道她的病因了:太把自己當回事。
在如今這個信息潮湧的時代,誰有時間關心和自己毫無關系的事情?誰有精力探究對自己毫無用處的事情?她的那點小情緒,沒有實際價值,沒有社會意義,誰能壹直關註?有什麽理由被關註?
而且茜茜根本沒明白,幸福是來自於生活本身,而非附加在別人的贊美和好評中。
茜茜什麽時候只把發朋友圈當做記錄生活點滴,而非俘獲關註的途徑,什麽時候就不抑郁了。
03
和朋友小桐很久沒見面了,昨天約著逛街我才知道原來她離婚了。
這段時間,小桐忙著找房子、收拾房子、搬家,孩子放假了還要找補課班,最重要的是公司有個大型活動,領導點名讓她寫策劃案。她真是忙得腳打後腦勺,別說吃飯沒時間,就是上廁所都是不得不時才去。
我壹聽就炸了:有這樣的領導嗎?出了這麽大的事,還給妳這麽多活?再說妳那些同事,平時妳對他們那麽好,這怎麽妳有事了,他們就不能伸手幫忙呢?
我還沒說完,小桐趕緊拍拍我:“唉唉唉,激什麽動啊。人家哪知道我有事啊?”
“這麽大的事,妳怎麽沒說呢?家裏外面得有多少事要處理,再說妳的心情也需要調理啊。”
小桐對我翻了個白眼:“多大個事啊?別說妳就壹離婚,就算妳得了絕癥,跟人家有多大關系?成熟點好不好?有跟人家哭訴求安慰的時間,不如把自己的事安排好。”
說完小桐神神秘秘的抽出壹張紙,我壹看是升職聘書。原來小桐在這次活動中表現特別出色,讓本來就看好她的領導更是深為滿意。所以升職加薪也算是水到渠成了。
小桐這事讓我想起網上的壹段話:永遠不要指望別人對妳的痛苦感同身受, 妳生不如死也好,妳痛不欲生也罷,都只是妳壹個人的事情而已。 即便是獲取了別人的同情,裏面也有可能包含了憐憫與敷衍這類的輕薄情緒。
假如小桐當初任由自己的痛苦泛濫,並且希望有人能夠感同身受,進而幫助她,那麽除了祈求來幾句包含著敷衍的憐憫外,生活不會有任何改變。那張升職聘書上寫的恐怕也不是小桐的名字了。
小桐的睿智在於,她明白自己的事情最終只能自己消化解決,可以尋求幫助,但是不能指望幫助。
所以無論妳身上發生了什麽事,第壹要做的,也是唯壹妳能把握的,都是竭盡全力把該幹的事幹好。
04
這個世上除了發生能夠波及全人類的事件,其他恐怕都不能被稱之為“大事”。
曾經的江哥事件、三色幼兒園事件,還有很多大事件不都已經變成了過去時嗎?盡管受害人依然沒有剝開雲霧,但“別人”早已沿著自己的足跡,邁開了新的步伐,開啟了新的征程。
每壹個成熟的人都應該明白,發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對於別人而言都是毫無意義的。所以不要期盼引來別人的關註來改變自己的處境,不要希望攫取別人的同情來增強自己的力量。
我們要做的只能是偶爾擡起頭辨明方向,壹直埋下頭成就更好的自己。把自己的生命活出自己的色彩,把自己的日子過出自己的滋味。
有人危難盡量伸手。
無人鼓掌也獨自起舞。
圖片來自壹刻傳媒手機屏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