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壹些地方,也有“沒有壹只雞,什麽事都做不成”的說法。每逢節日或重要宴會,桌上必有雞。除了好吃,雞還有“好運”的意思,人們可以借雞菜贏得壹個好獎。在我們家常菜的餐桌上,雞肉也是出現頻率很高的壹道肉菜。
在中國,八雞菜非常受歡迎,也可以稱為“八大名雞”。他們來自中國八個不同的地方,各有各的絕活。接下來懶喵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看看妳家鄉的雞有沒有上榜。
水煮雞,也叫水煮雞,是壹道非常經典的粵菜。之所以叫“白切”或“白剁”,是因為雞肉的烹飪過程中不需要額外添加調料。用清水煮熟,用清水切碎,配以蒜泥、姜、雞油做成的白切雞蘸醬。
這道菜最早出自清代的壹家私人酒店。因其外形美觀,肉質細嫩鮮美,廣受食客好評。白切雞的做法最能突出雞肉的原味,壹層誘人的雞皮,加上白嫩的雞肉,真的能讓人胃口大開。
記得第壹次聽到“叫花雞”這個名字,是在看壹部武俠電視劇,裏面“叫花雞”坐在壹起烤雞,並稱之為“叫花雞”。當時我就在想是不是這個乞丐發明的。後來經過壹番了解,確實如此。
相傳古時候有壹個乞丐,沿途乞討,住在江蘇常熟的壹個村子裏。壹次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了壹只雞。因為做飯條件有限,他就地取材,把雞用泥包起來,放在柴火裏燒烤。沒想到煮完之後還能把外面的泥巴剝下來。裏面的雞肉又脆又嫩又肥又爛,極其好吃。後來,這種做法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
在傳統叫花雞的制作過程中,使用的是壇子泥,也就是沖泡後用來封壇的泥。因為泥中含有酒糟的氣味,這種氣味也能進入雞體內,形成其獨特的味道。但是因為太麻煩,操作難度大,所以現在很多人選擇把泥換成錫紙來包雞。
雞椰,顧名思義,是以椰子和雞肉為主要原料的菜肴。說到盛產椰子的地方,相信大部分朋友都會脫口而出,海南。這道著名的椰子雞丁是壹道非常有名的海南菜。雞椰選的椰子壹般都是海南的老椰子,雞是海南的文昌雞。
將椰子水和椰子肉倒入鍋中,用大火煮沸,然後加入切碎的雞肉。雞肉熟了,就可以吃了。吃飯的時候,壹般先喝湯,再吃雞。椰子雞湯味道鹹鮮可口,清爽開胃,雞肉味道鮮美嫩滑,簡直是絕配。
蒸雞是雲南名菜之壹,其最大的特色在於烹飪工藝,采用了“蒸雞”的方法。這個“蒸籠”指的是產於雲南建水的壹種陶制蒸籠。這個鍋的形狀很獨特。中間立著壹根空心的管子。蒸汽會沿著這個管子進入鍋腔,然後經過鍋蓋冷卻後變成水滴進入鍋內,成為雞湯。
用水煮雞肉,難免會讓水失去壹些鮮味。但通過蒸鍋蒸,雞肉的鮮味損失較少,基本保持了雞肉的原味。蒸雞肉通常需要3個多小時。蒸出來的雞骨肉分離,肉質鮮嫩,湯汁味道非常鮮美。
三杯雞在臺灣省也很有名,所以有朋友誤以為三杯雞起源於臺灣省。其實三杯雞的源頭來自江西,屬於經典的贛菜。在三杯雞的烹飪過程中,使用了三杯特制的調料:1杯米酒,1杯豬油(或香油),1杯醬油,不加水,不加鹽。
三杯雞壹般是三黃雞,雞肉放在砂鍋裏煨至鮮嫩入味,雞肉表面光亮有光澤。蓋子壹打開,香氣撲鼻,散發出濃郁的雞肉味。嘗起來又甜又鹹,又鹹又鮮。必須的,壹碗飯絕對不夠。
德州扒雞起源於山東德州,是德州著名的三寶之壹,魯菜經典,有“天下第壹雞”的美譽。其制作技藝也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早在明朝,德州當地市場就有很多人賣燒雞,到了清朝,就成了朝廷的貢品。
德州扒雞制作過程中,活雞加工後要均勻塗上糖色(蜂蜜加水),晾幹,炸至金黃色,再加入老湯、香辛料包、姜、鹽、醬油等調料,煮5小時以上,即可輕松將雞肉與肉分離。用四個字形容,骨頭脆嫩。
大盤雞應該是除了羊肉串之外最知名的新疆美食了。來自新疆路邊餐廳的江湖菜,以雞肉和土豆為主。炸雞脆爛,土豆充分吸收醬料,吃起來軟糯。壹般吃到壹半,會配上寬面,拌湯,很入味。
新疆大盤雞最出名的地方是新疆的沙灣縣和柴窩堡,導致了兩種不同風格的大盤雞。前者的湯比較濃,吃完雞後壹般就著拌了醬的面當主食吃。後者是將雞肉炸透,用辣椒炒,更有嚼勁。
在東北菜中,蘇以燉菜聞名。在東北燉菜中,有壹道中國著名的雞肉菜,蘑菇燉雞。它是由雞肉、香菇和粉絲燉制成的。燉雞,加上香菇的香氣,很好吃,再來壹口泡在湯裏的粉條,從舌尖到肚子,真的很美。
正宗的雞肉燉蘑菇,雞肉是用肉比較嫩的嫩雞肉做的,蘑菇是用東北特產的野生榛子做的。兩者結合在壹起可以突出雞肉的風味。粉條是用東北當地的土豆粉做的,吃起來像沙沙的面條,非常耐煮。
從懶惰中學習。
通過上面的分享,相信妳會對這八種雞有更深入的了解,分別是水煮雞、叫花雞、雞椰、蒸雞、三杯雞、德州扒雞、大盤雞、雞燉蘑菇,都是非常有名的雞菜。
這八道著名的雞肉菜肴起源於中國的八個不同的地方,包括廣東、常熟、海南、雲南、江西、德州、新疆和東北,它們也是中國公認的雞肉美味的八個地方。喜歡吃雞的朋友不妨試試這8個地方出產的8款經典雞肉料理,可能會有很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