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元代以來,鑄造皇冠始於胡頹子的印章。由於石印容易被切割,因此被當時的人們采用並流行起來。以壽山石為印材,除了質軟易攻外,還具有潔如玉、色彩艷麗等優點,受到各界人士的青睞。鈕雕在壽山石印章中應用廣泛,在明代也盛極壹時,成為壽山石雕刻的特殊品種和藝術。20世紀50年代初,福建泉州的蘇大山先生捐贈了兩枚明代李卓吾印章,它們是在清同治年間林孝宗編輯詞時出土的。壹個用白色刻著“李治”,另壹個用朱文刻著“卓武”,紐扣上刻著壹只獅子,蹲在頭的壹側,表情簡單。這是迄今為止唯壹的明代壽山石印鈕藝術水晶。
古代印章通常由金、銀、銅和玉制成,而不是石頭。20世紀50年代,湖南長沙出土西漢滑石印章40余枚,多為鼻鈕、案鈕、橋鈕、龜鈕。據此,考古界認為石版畫的歷史應該始於秦漢時期。由於石版畫容易受到刀的攻擊,人們競相采用它們,它們很快在文人中流行起來。直到元代王冕以花乳石為印章材料,壽山石的鈕雕史才得以翻開第壹頁。由於壽山石不僅柔軟易攻,而且幹凈如玉,色彩艷麗,因此受到各界人士的青睞,而壽山石印紐扣的歷史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到了明代,壽山石紐扣開始興盛起來,成為壽山石雕刻的壹個特殊品種。明代思想家李贄有“李贄”和“卓武”兩枚印章,均雕刻壹只獅子,蹲在頭部壹側,神態淳樸。它是明代壽山石唯壹的藝術精品。清初,壽山石上的紐扣雕刻技藝逐漸發展到博古紋、羽毛、魚蟲、花果、人物等類別。在小小的紐扣上,許多石雕藝術家都傾註了心血。他們以精湛的技法和深厚的藝術修養,賦予了鶯鶯千千萬萬的浪漫情懷。壹代大師楊軒和周斌都是紐扣雕刻大師。楊軒的紐扣裝飾風格是古代玉璽和青銅印章的規範,充分發揮了壽山石柔軟易攻的特點,運用了精細的藝術手法,突出了動物紐扣的神形和趣味,因此生動逼真。周斌的紐扣制作風格以簡單,清晰和流暢而聞名,他的紐扣雕刻往往造型誇張,境界美妙。他還擅長捕捉夔文圖案和雕刻博古平鈕,並在印刷臺周圍雕刻壓花織錦圖案並取古代青銅圖案演變成邊緣圖案。他的博古圖案平直,邊角圓潤光滑,圖案間隔緊密,針線難以進入,堪稱壹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