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出自唐代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壹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壹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出自唐代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越人遺(wèi)我剡(shàn)溪茗,采得金牙爨(cuàn)金鼎。
越人送給我剡溪名茶,采摘下茶葉的嫩芽,放在茶具裏烹煮。
越:古代紹興。遺:贈送。剡溪:水名,“剡溪”位於浙江東部,又名剡江、剡川,全長二百多公裏,乃千年古水。自新昌至溪口,環繞會稽、四明和天臺三座名山蜿蜒而來,其間清流奔騰風光驚艷。早在秦漢置剡縣時就有“山有天臺,水有剡溪”之稱。此處剡溪應特指嵊州。金芽:鵝黃色的嫩芽。爨:此處當燒、煮茶之意。金鼎:風爐,煮茶器具。
素瓷雪色縹(piāo)沫香,何似諸仙瓊蕊(ruǐ)漿。
白瓷碗裏漂著青色的餑沫的茶湯,如長生不老的瓊樹之蕊的漿液從天而降。
素瓷雪色:白瓷碗裏的茶湯。縹沫香:青色的餑沫。瓊蕊:瓊樹之蕊,服之長生不老。
壹飲滌昏寐(mèi),情來朗爽滿天地。
壹飲後洗滌去昏寐,神清氣爽情思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再飲清潔我的神思,如忽然降下的飛雨落灑於輕塵中。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三飲便得道全真,何須苦心費力的去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這茶的清高世人都不知道,世人都靠喝酒來自欺欺人。
愁看畢卓甕(wèng)間夜,笑向陶潛(qián)籬(lí)下時。
愁看畢卓貪圖飲酒夜宿在酒甕邊,笑看陶淵明在東籬下所做的飲酒詩。
畢卓:晉朝人,是個酒徒。壹天夜裏,他遁著酒香,跑去偷喝了人家的酒,醉的不省人事,被夥計們捆起放在酒甕邊。次日掌櫃的見捆的是州郡“吏部郎”,哭笑不得,此事被傳為笑談。陶潛籬下:陶潛,陶淵明。籬下:陶淵明《飲酒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崔侯啜(chuò)之意不已,狂歌壹曲驚人耳。
崔使君飲酒過多之時,還會發出驚人的狂歌。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壹曲驚人耳:是說崔石使君飲酒過多之時,還會發出驚人的狂歌。狂歌,此指放歌無節。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誰能知飲茶可得道,得到道的全而真?只有傳說中的仙人丹丘子了解。
丹丘:即丹丘子,傳說中的神仙。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是壹首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詩篇,詩人在飲用越人贈送的剡溪茶後所作,他激情滿懷,文思似泉湧井噴,詩人從友贈送剡溪名茶開始講到茶的珍貴,贊譽剡溪茶(產於今浙江嵊縣)清郁雋永的香氣,甘露瓊漿般的滋味,在細膩地描繪茶的色、香、味形後,並生動描繪了壹飲、再飲、三飲的感受。然後急轉到“三飲”之功能。“三飲”神韻相連,層層深入扣緊,把飲茶的精神享受作了最完美最動人的歌頌。
這首詩給人留下有二層意義:壹是“三飲”之說。當代人品茶每每引用“壹飲滌昏寐”、“ 再飲清我神”、“ 三飲便得道”的說法。“品”字由三個“口”組成,而品茶壹杯須作三次,即壹杯分三口品之。二是“茶道”由來緣於此詩,意義非凡。茶葉出自中國,茶道亦出中國。“茶道”之“道”非道家的“道”,而是集儒釋道三教之真諦。儒主“正”,道主“清”,佛主“和”,茶主“雅”,構成了中國茶道的重要內涵。皎然首標“茶道”,使茶道壹開始就蒙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是中唐以湖州為中心的茶文化圈內任何僧侶、文人所不可匹敵的。結合皎然其他重要茶事活動,可以認為皎然是中國禪宗茶道的創立者。他認為飲茶不僅能滌昏、清神、更是修道的門徑,三飲便可得道全真。借助於飲茶使思想升華,超越人生,棲身物外,達到羽化成仙或到達參禪修行的美妙境界,是中國古代茶道的主要類型之壹。皎然的“三飲”便得道把飲茶活動作為修行悟道的壹條捷徑,借助於飲茶活動得到物我兩忘的心靈感受,達到仙人般精神境界。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全詩賞析_古詩文網
https://so.gushiwen.org/mingju/juv_bfb0934aa5ef.aspx
創作背景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是詩僧皎然同友人崔刺史***品越州茶時即興之作。皎然長年隱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隱心不隱跡”,與當時的名僧高士、權貴顯要有著廣泛的聯系。崔石約在貞元(唐德宗年號,公元785—805年)初任湖州刺史,時皎然居於湖州妙喜寺,兩人同飲茶,皎然做此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