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擡頭,自然要吃點和龍有關的傳統美食,寓意吉祥的大餐,為新的壹年開個好頭。這壹天在飲食上也有壹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所以這壹天飲食多以龍為名。
壹、春餅
吃春餅叫做“吃龍鱗”是很形象的,壹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壹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壹起卷進春餅裏,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吃春餅時,全家圍坐壹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裏,隨吃隨拿,熱熱乎乎,歡歡樂樂。
二、豬頭肉
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說法,吃豬頭稱作"食龍頭"。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後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壹。如今就有壹道名菜叫做"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扒豬臉" 有三種,壹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壹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效果。"二月二"吃現代"扒豬臉",回味古代的餐飲歷史,真是壹種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驗。
三、面條
吃面條名曰"扶龍須"。北方人喜歡在二月二吃碗“龍須面”討個好彩頭。龍須面由山東抻面演變而來,因抻出的面細如發絲,下滾水如銀龍入海,故而得名。
四、餃子
餃子有的形似元寶,有的形似耳朵,龍擡頭這天吃餃子稱之為“食龍耳”。“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在“龍擡頭”這天,講究吃“肉菜餃子”,即餡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諧音“有財”,寄語新年財源滾滾之意。
五、燜子
“煎燜子”叫“煎龍鱗”,因為銀白色的燜子切成扁塊狀,排在壹起很像龍的鱗片。每片“龍鱗”的兩面都被煎成金黃色,以表示對“懶龍”的懲罰,督促它盡力治水,好帶來豐收。吃的時候,把煎好的燜子盛到碟子裏趁熱澆上麻醬汁、蒜泥、醋、醬油等作料,佐以主食大餅或燒餅食用。
二月二龍擡頭,意味著結束冬眠、萬物復蘇、昂首挺胸,揚眉吐氣的意思,故自古以來,人們也把二月二這天,作為了壹個辭舊迎新、轉來好運的日子。二月二要做的事情:
壹、采龍氣?
早上卯時(5點到7點之間),此乃卯月卯日卯時,出門面向東方深吸六口氣,見到路人可微笑致意,帶來好運氣。
二、剃龍頭
農歷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民間認為在這壹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兒童理發,叫剃喜頭,借龍擡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發,則寓意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兆頭、好運氣。故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壹年都有精神頭”。每逢這天,家家理發店都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三、放龍燈?
黃河三角洲及壹些沿河地區還有“放龍燈”的習俗。不少人家用蘆葦或秫稭紮成小船,插上蠟燭或放上用蘿蔔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時分,放到河裏或灣裏點燃,為龍照路。借此娛樂同時又傳遞壹種美好祝願。
四、圍糧倉
農歷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區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婦從自家鍋竈底下掏壹筐燒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壹把小鐵鏟子鏟些草木灰,人走手搖,在地上畫出壹個個圓來。圍倉的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圍好倉後,把家中的糧食虔誠地放在倉的中間,還有意撒在倉的外圍,象征當年的大豐收。
五、祭社?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既有類似龍擡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由於地載萬物、聚財於地,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稱社、社神、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六、開筆禮
二月初二為文昌誕辰日,文昌是主宰功名之神,該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舉登第,在這壹天敬奉文昌神,讓文昌神保佑孩子學業有成,科舉高中。
七、敲龍頭?
東北地區在二月二早晨,以長竿擊打房梁,謂之敲龍頭。把龍喚醒,佑壹方平安。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裏用竈灰撒壹個個大圓圈,將五谷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預祝當年五谷豐登,倉囤盈滿。
擴展資料
壹、二月初二"龍擡頭"的由來
這種民俗與節令有關。二月初壹前後為"驚蟄"。青蛙、蛇、蚯蚓等許多動物,壹到冬天,便進入冬眠狀態,這便是"入蟄"。到了轉年農歷二月前後,天氣回暖,壹些昆蟲陸續結束冬眠狀態,開始出來活動,似乎是被高照的春陽或震耳的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壹般,因此這個節令名曰"驚蟄"。 民間將蛇又叫"小龍"。二月二前後,蛇、蚯蚓等結束冬眠、開始活動。民間認為,龍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風雨的主宰,而"二月二"則是龍欲升天開始活動的日子,故曰"二月二,龍擡頭"。
參考資料
龍擡頭 (中國傳統風俗)-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