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寧海縣西店鎮哪裏有雞

寧海縣西店鎮哪裏有雞

寧海人過元宵,是在正月十四夜,壹到十四夜,全城壹片包湯包、吃餾聲,有道是“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餾羹蛤蠣調”。

說起寧海人燒餾,倒頗有意思,七七八八壹大堆原料,堆在案頭。主婦將芥菜葉剁碎,把冬筍、豬肉、香幹、火腿肉、胡蘿蔔、花生米、油泡、豆腐幹、蠶豆、豆面、荸薺、香菇、香腸、蝦仁、鰻鯗、墨魚幹、蟶子、牡蠣肉等等,統統切成丁,入鍋翻炒,加水,倒入米粉糊(或番薯粉、菱粉、葛粉、藕粉),然後攪拌攪拌,當餾變得粘粘糊糊,加入鹽、味精,就可出鍋。

餾的餡料裏,有冬筍的清香,荸薺的爽脆,蟶幹的鮮香等等,真是百味雜陳。這種味道,好像人到暮年,回憶起的少年情事。

寧海風俗裏,正月十四夜吃鹹餾,十五夜吃甜餾。甜餾就是在年糕丁或小糯米圓子裏,加入川豆瓣、蜜棗、葡萄幹、蓮子、桂圓肉、板栗丁、金橘餅、枸杞等。

國人有“不時不食”的習俗,什麽節俗時吃什麽,都有講究,作家車前子比喻道,八月十五吃月餅,就是首格律嚴謹的格律詩,若是每月十五都吃月餅,那就成了順口溜了。餾原先是寧海正月十四的格律詩,現在只要想吃,天天都可以吃。

吃湯包。

裹湯包、吃湯包是寧海人過元宵的壹大習俗,湯包從過去只有雪裏蕻加豆腐的菜餡,到如今的豬肉、筍絲、韭菜、鹹菜、豆芽、香幹等十余種不等,裹入搟薄的粉皮裏,然後做成湯包,放在鍋裏蒸。由於它的外形像人的耳朵,寧海有句俗語說:“妳的耳朵粘在羹架上”,比喻人家耳背,聽不清別人說的話。湯包可直接吃,也可再下湯煮。對了,十四夜的湯包要加剝芥菜。

吃麥餃筒。

麥餃筒是用紙樣薄的麥餃皮(也有用米漿烙的米筒)。

做好餅皮,再包上肉片、蛋皮、蝦幹、豆面、米面、綠豆牙、筍絲、芋艿、蘿蔔絲等等各色各樣的菜,柔軟可口,別有滋味。

吃牡蠣。

寧海人過年年菜必有雞、毛蛤和牡蠣。正月十四正是西店吃牡蠣的時節,寒風呼呼中,壹群海邊居民傷痕累累的手,頂著風聚集在壹起撬牡蠣殼,讓人印象深刻。

牡蠣在烹飪方式非常百搭,無論是牡蠣炒蛋還是直接蘸醬油吃都堪稱是壹絕。

故每逢元宵,寧海家家戶戶會早早做好這些小吃,壹家團圓坐在壹起品嘗。本地獨特的元宵文化,使寧海自古以來流傳著壹句民諺:“卅年夜的鼓,十四夜的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