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和春節
除夕,又名"年三十",指陰歷壹年最後壹天或這。-天的晚上,故又稱"大年夜"。除夕的"除"字,原意除去,所以除夕又叫"歲除"。按舊俗臘月廿三日為竈日,應祭竈君。臘月廿四日為小年,從這天起直到除 夕,家家都要打掃衛生,購置年貨,農村要殺豬宰羊,磨糯米粉、做各種點心,腌制各種臘味。另外還要貼年畫。城裏人則往往買些水仙花、臘梅、天竺等插在瓶中以增添節日氣氛。當夜幕降臨時,合家團聚,吃年夜飯,又叫團圓飯,席上菜肴壹般是十分豐盛的。
夜間通宵不睡,市民壹般在家觀看電視節目,名曰"守歲",當新的壹年鐘聲敲響時,霎時鞭炮齊鳴,迎接新春。為保證市民安全,在市中心已禁放爆竹,但以其他方式歡度春節。
春節是我國人民最重視的壹個傳統節日,壹片喜氣洋洋。舊歷正月初壹,是我國傳統的新年,初壹拂曉,人們都穿戴整齊,合家向長輩拜年,平輩間相互拜年。長輩還要給孩子們送紅紙包的壓歲錢,祝賀他們增加壹歲。初壹下午以及初二、初三出外向親友賀年,現在通訊發達了,不少人都用電話或網上拜年。現在可視電話已開始走進人們生活。當妳給遠方親朋好友拜年時,對方接聽者的音容笑貌會立即清晰地展現在電視顯示屏幕上。那清晰的聲音,高質量的畫面,能讓妳感受到與親朋猶如面對面談話般的親切。
初四,不少人都買了活鮮鯉魚"接財神"。因"鯉"和"利"讀音相近,再因從水裏抓出活鯉魚穿絲繩貼紅紙的時候,頭尾翹起,像大元寶似的。初壹到初五,街巷十分熱鬧,往寺院進香或逛廟市者絡繹不絕。
商號店鋪在初壹至初三都告停業,叫做"封關"。有的停業到初五,這是壹年中職工們惟壹休息的日子。初五接財神,晚上吃財神酒。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上元節,這天晚上稱元宵。鬧元宵算得是件盛事,壹般白天吃餛鈍,晚上吃元宵,又名吃湯圓。元宵節,在舊上海城內外好幾處鬧市搭起高大燈棚,各種花燈聚集壹起,蔚為壯觀。黃浦江上檣帆林立,有些船只桅桿上掛起了燈。在郊野田間同樣到處掛著燈,稱做"望田燈",也是預兆五谷豐登之意。"耍龍燈"是郊縣壹項熱鬧的節慶表演,在西郊和嘉定南翔壹帶尤盛,表演時伴以十番鑼鼓,有時數十條龍燈相會表演搶龍珠。
婦女們在元宵節還要"走三橋",傳說在月色校潔的晚上走過三座大橋,便可終年除卻百病。舊上海城內外,水渠縱橫,橋梁很多,走過三橋是很容易的。在當時去小東門外走壹走陸家石橋的人就格外多的了。
·清明節
三月裏清明節,人們借著掃墓的機會到郊野去踏青。
三月十五日多去龍華寺進香。這壹天龍華鎮上廟市極盛。很多人喜歡看桃花,車水馬龍,熱鬧非凡。清乾隆李行南《竹枝詞》寫道:"三月十五春色好,遊蹤多集古禪關;浪堆載得鐘聲去,船過龍華十八灣。""龍華晚鐘"原是上海八景之壹。
三月二十三日崇祀天後誕辰,祈求天後神佑,上海的閩界客商,希望能在海上"安瀾利適"。當時天後宮裏信徒供祀天後,並邀戲班子演戲。
·立夏節
四月裏立夏節,上海郊縣農民取麥粉和糖制成寸許長的條狀食物,稱麥蠶,人們吃了,謂可免"疰夏"。用立夏時青嫩的草頭和入米粉,油煎成餅,叫做"攤粞",為上海和浦東地區人民所喜食。還把糖梅子、酒 釀、鹹蛋等作為當令食品,稱為時鮮,取以嘗口,稱嘗"三新"。
·浴佛節
四月初八浴佛節(釋迦牟尼誕辰),這天寺廟要拂去佛像身上塵土,誦經禮拜,城內外大的寺院如靜安寺和方浜路的廣福寺都有盛大廟會,廟會期間,山門外百貨畢集,進行土特產品交流。
·端午節
五月忙著過端午節,家家裹糯米粽子,或稱角黍,門上都要掛上菖蒲、艾蓬、蒜頭,意為"避邪"。正午飲雄黃酒。以蒼術、白芷、蕓香等藥物煙熏室內。以雄黃抹在孩子額上,用來祛濕解毒,消除穢氣,意味著安度炎暑,不染疫癘。當令食物是棕子、批把、黃魚、大蒜。端午節令人最感興趣的是看龍舟競渡。
·觀音誕辰
六月十九日觀音誕辰,佛寺裏香風又盛了,很多佛教信仰者,雲集寺廟。
·七巧會
七月七日,是俗傳牛郎織女雙星渡河的時候,這天晚上供瓜果,作"七巧會"吃巧果。
·中元節
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寺廟中做道場,放"焰口",並在水池放蓮燈,稱"盂蘭盆會"。
·地藏王生日
七月三十日,佛教傳說為地藏王生日,舊俗在街巷地上及居家庭園遍插棒香並點燃蠟燭叫做"地燈"。
·中秋節
七八月中秋,是賞月季節。人們出遊看月華,稱做"走月亮"。舊上海很多人喜歡到小東門外陸家石橋觀賞橋下月影蕩漾。"石梁夜月"便是"滬城八景"之壹。中秋等至十八日大潮汛,很多人到東城觀江湖,也有人到浙江海寧去觀潮。近年來,還有不少人觀看"上海桂花節"的各種表演。
·重陽節
九月九日重陽節,以糯米粉和糖蒸重陽糕,嘉定和川沙高橋等地則制松糕,都是應景的食品,又以菊花等釀酒,人們暢飲重陽酒《這天為應古時桓景登高避災的故事,居民又有登高之舉,松江余山及豫園大假山都成為登高勝地。
·菊花會
九月中旬菊花會,很多文人雅士,舉行菊花會,賞菊題詩,有各種各樣的名菊,萬卉齊放,高低疏密,瓷盆竹格,無不盡態極研,爭奇鬥艷。
·冬至節
十壹月冬至節,冬至前壹日,舊俗磨米粉蒸花糕,做粉圓,饋送親友,如同賀年。
·釋迦牟尼得道日
十二月初八,相傳是釋迦牟尼得道日,民間煮食"臘八粥",而寺廟尤為盛行,用胡桃、紅棗、栗、蠶 豆、芋艿、慈姑及蔬菜等與白米壹起煮成粥,供奉佛像前,然後僧人分食,並饋送檀越(信佛的施主)。
·送竈神
十二月下旬,人們忙著送年禮。二十四日做謝竈團,以酒、果、團子、元寶糖把竈,送竈神朝天。元寶糖是壹種膠牙的飴糖,意為用此膠住竈神的嘴,不讓他上奏人間的罪過。
以上的風俗,在上海郊縣有的農村仍有流行。上海市內則由於時代的變化,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有的已經漸遭淘汰,有的則通過變化而繼承下來。總之,上海市內的歲時風俗,處在不斷的漸變之中。如新歲吃湯團,清明食青團,端午包棕子、中秋嘗月餅、重陽吃糕團、除夕包餃子制年糕等仍成為江南地區民俗,"海派"特色的個性。
由於都市文明程度的提高,市民紛紛提出歲時禁放鞭炮的建議,因為燃放鞭炮易造成火災,傷害事故及環境汙染,故市公安局規定內環線以內區域全面禁止燃放煙花爆竹。
近幾年春節,許多家庭把給孩子春節壓歲錢的習俗,改為贈送玩具或圖書。春節期間走親戚送禮,許多市民也壹改過去送禮盒的習慣,以鮮花禮儀電報代替禮盒已漸成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