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萬生糟貨
在上海,敢拍著胸脯說自家糟醉制品第壹的,除了邵萬生大概也沒別家了。
邵萬生的糟醉制作工藝始於清朝,醉蟹、醉香雞、糟青魚,尤其是金字招牌“糟黃泥螺”,吃起來溫和甜潤、唇齒留香。
有句老話:“春意盎然嘗銀蚶,夏日炎炎食泥螺”。壹到夏天,邵萬生門口的糟貨櫃臺前便是裏三層外三層,大多都是沖著“糟黃泥螺”而來!
老正興 本幫菜
“正宗上海菜,首推老正興”,壹句話道出老正興在本幫菜館的地位。
老正興不僅菜味道好,還得過很多榮譽,“油爆河蝦”曾經榮獲國家金牌獎,八寶全鴨、蝦籽大烏參、正興脆鱔、醬方在2004年獲首屆餐飲博覽會金獎,經過幾代人味蕾考驗的老正興,是吃地道本幫菜的絕佳選擇。
德興館 本幫菜
上海有名頭的本幫菜館,德興館得占上個席位。建於1878年的德興館,被譽為“上海本幫菜的發祥地”,不僅名氣大,滋味也好。梅蘭芳、杜月笙都愛這兒的本幫菜。
德興館的蝦子大烏參有"天下第壹參"的美名;糟缽頭肥而不膩,香味濃郁,青魚禿肺肉極細嫩,深受喜愛。
尤其是賣到脫銷的燜蹄面,燉到酥軟的燜肉和味濃稠唇的老湯,贊壹句“上海第壹面”,不為過!
三林醬菜
三林塘有三寶,其中壹寶就是三林醬菜,米道不要太嗲,三林塘老街上有幾家賣醬菜的店鋪,很多人跨區都要來買,什錦菜、蕭山蘿蔔、姜片……好吃不貴!過泡飯,壹絕。
三林塘醬菜生產歷史悠久,其中小乳醬瓜相傳在明朝時,可是宮廷貢品。極細的小長條,嫩甜,醬味足,還有股子鮮勁。
功德林素食
功德林,算是上海素菜界的“領頭大哥”,滋味地道,食材健康,97年歷史代代傳承,上海人買素菜熟食第壹個想到的就是它。
功德林的素鴨味道是壹絕,豆腐皮做的很薄,帶點汁水很下飯,烤麩、豆幹醬汁很是入味,難怪宋慶齡、蕭伯納吃過都不吝贊譽!
王寶和蟹宴
秋風起,蟹腳癢,上海人的餐桌上總少不了大閘蟹,王寶和的大閘蟹來自陽澄湖等地,品質優良。
1979年王寶和酒家推出的蟹宴,引起全國轟動,2013年,“王寶和蟹宴烹飪技藝”被評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十道蟹菜款款離不開蟹字,就連點心也不例外。
高橋松餅
浦東的高橋鎮,制糕點是來由已久的傳統,尤其以松餅最為出名。高橋松餅源於光緒年間,當時鎮上趙姓大戶家道中落,趙妻將自制塌餅,提籃於茶坊煙鋪出售,做成的餅,小巧可口,又松又脆,也就是如今的“松餅”。
這可是高橋人傳承百年的本幫糕餅,餅邊雪白,咬壹口,酥到掉渣,內裏還夾著豆沙餡、核桃餡、紅棗餡。
東泰祥生煎
東泰祥憑借半發酵技術,成功申請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生煎界的扛把子。
半發酵的面皮微帶松軟氣孔,炒過的芝麻,香脆的底板,薄薄的皮,壹口咬下去就能吸到湯汁,味道好到沒話說。
南翔小籠包
南翔是上海小籠饅頭的發源地,皮薄、餡大、汁多、形美,對南翔小籠從來是不吝贊美得,不管是面皮、餡料、湯汁、火候,都極為考究,精致到每壹步。
純手工剁餡的南翔小籠,曾經可是占了小籠饅頭的半壁江山。
楓涇丁蹄
楓涇丁蹄,在上海的西南角,聞名了數百年,還曾與茅臺壹同獲巴拿馬國際金獎。
冷吃軟糯可口,熱吃酥而不爛、油而不膩。不少人不遠千裏來到楓涇古鎮,只為了這壹口正宗的楓涇丁蹄。
楓涇丁蹄以楓涇豬為原料,配合楓涇黃酒和楓涇醬油,才能燒制出最正宗的楓涇丁蹄。光是油光鋥亮的色澤,就能讓人食欲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