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晨和關廣誌是同壹時代我國最早的老壹輩水彩畫家,當代德高望重的傑出水彩畫先驅者,他們作為水彩畫壹代宗師,造就了壹個時代的水彩畫群體,為20世紀中國水彩畫的歷史書寫了重要的篇章。
為此,本文從兩位先生的身世背景、留洋求學、研藝創作、藝術影響等方面進行相對比較分析、探索研究,最終尋繹出他們之間的***同點和不同處,讓我們進壹步關註認識和了解這兩位大師的人生經歷與藝術風範。
李劍晨和關廣誌是同壹時代的人,兩位先生又均以獨特和精湛的藝術創作載入中國水彩畫史且享譽畫壇。
(壹)李劍晨原名李汝驊,河南省內黃縣人,出生於1900年,2002年2月20日仙逝於南京,享年103歲。關廣誌,滿族,1896年出生於吉林省吉林市人,1958年逝世,享年62歲。兩位先生都是我國水彩畫“開山鼻祖”,並且在中國畫壇並稱雙雄,有“南李(劍晨)北關(廣誌)”之稱。
李劍晨和關廣誌都生長在壹個平凡而真實的家庭,來自社會底層,有著苦難艱辛的童年。
李劍晨出生於河南內黃縣北溝村壹個書香門第的大家庭,他的父親是個秀才,精通古文,由於兒女多,小汝驊從小被放在農村乳母家寄養,由於家境貧寒,飽受饑餓之苦。到了六歲他被父親接回家,送進了私塾讀書,他對上私塾毫無興趣,倒是對壹個糊“紙紮”的叫邱淩的人吸引,在邱淩的啟蒙下,小汝驊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後走上了藝術的道路。(載《世紀同齡人——李劍晨藝術生涯》 王振宇著江蘇文藝出版社)
而關廣誌教之李劍晨就沒有那麽幸運,關廣誌出生於吉林市松花江畔大藍旗屯的壹個貧苦農民家庭。他自幼酷愛繪畫,少年時期在國畫方面較早顯露才華。因為是長子,他年紀很小就負擔起整個家庭的生活,也正是這種生活壓力,促使他認識到必須奮鬥才能出人頭地。
他們的童年時代也存有不同的經歷,他們在各不相同的生活境遇中成長起來,靠著真誠做人、力求上進的樸素的生活信念,真正領悟人生,步入社會,逐漸成為壹代藝術大師的。
(二)步入青年時代的李劍晨和關廣誌在生活經歷和治學途徑、信念追求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
李劍晨在青年學生時期,就迷戀上了水彩畫並立誌為水彩藝術奮鬥壹生,1923年考入北京國立藝專,當時捷克斯洛伐克水彩畫家齊提個教授對他的影響很大,奠定了他濃厚的水彩畫興趣,他師從陳半丁、王夢白研習中國畫;並受業於林鳳眠、聞壹多;他與李苦禪、王雪濤等同班,中西繪畫均打下堅實基礎。
1926年李劍晨畢業後,先後任教於河南省立第壹師範和省立女子師範、省立第五師範學校,壹邊教書、壹邊畫畫,在水彩畫的探討與理論研究方面有了顯著的突破。1937年考取了公費留學英國,在倫敦大學美術系主攻油畫,深受薩金特、布朗溫兩位大師的影響。此後在巴黎就讀於庫拉歐西學校,研習雕塑,與留法的徐悲鴻、潘玉良等畫家***同鉆研繪畫,並與世紀大師畢加索切磋技藝,廣集博覽,在盧浮宮看到法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大師的作品,得到藝術上更多的啟示;
20年代的中國,上海等地開放較早,受西方文化感染較深,在東北要接受西方文化影響則比較困難。
關廣誌考入沈陽美術專科學校,在美專系統地學習了素描、中國畫、色彩、圖案等學科知識,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他從沈陽美專畢業後,轉赴上海和北京學習。關廣誌當年常去基督教青年會學英文,學繪畫,受到壹些英國醫生、牧師和畫家的賞識。後在他們的鼓勵下,關廣誌赴英國留學。1931年關廣誌在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當研究生,專攻水彩畫和銅版畫。鑒於當年中國美術界的俊才如徐悲鴻、林鳳眠、劉海粟、吳作人等大都赴法國學習繪畫,關廣誌算是美術界最早的留英學生,並深得英國水彩、水粉及銅版畫真傳。繁華落盡無足惜,人最寶貴的是自尊、自立、自強的奮鬥精神。“真有本事的孩子,就是只拿壹只小皮箱,自已出去闖世界。”——這是從吉林農村走向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的關廣誌真切的人生體驗。
李劍晨、關廣誌他們都有出國尋求藝術學習、發展的經歷,在國外留學生活期間,因為他們年青,很容易接觸吸收西洋風土人情並運用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中去。但對他們而言,留學本身不是終極目標,他們***同追求的是科學救國、文化救國之路,他們接受西方文化,最關心的是學有專攻,要學就要去最好的國家,進最好的學校,但他們從來沒想留在國外。
抗日戰爭初起,李劍晨立即放棄國外的學業事業,毅然歸國支持抗戰,先後在重慶國立藝專、中央大學建築系、南京工學院等高校任教。關廣誌歸國時帶回大量的英國畫冊、畫具,還有當時中國絕無僅有的銅版畫機器,嘉惠了無數美術後學。歸國後關廣誌先後在燕京大學、國立藝專、輔仁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建專、清華大學任教,畢生精力奉獻給中國的美術教育。作為文化藝術的播種者,他們不壹定有經天緯地的崇高理想,但他們赴英國留學的初衷和目的就是為了回國能培養更多的學生,這是他們***同的選擇。
(三)李劍晨和關廣誌是中國水彩畫藝術的繼承與創造的傑出代表
“五四”運動以後,許多進步青年東渡日本和赴英、法學習繪畫藝術,北方的關廣誌、南方的李劍晨以及王濟遠、張眉孫都是早年留學英、法可專攻水彩畫的著名畫家。
早在明、清時期,隨著歐亞文化的交流,西洋繪畫傳入中國。雖不過百年,但由於西方的水彩與中國的水墨有著相通的***性,以及中國畫家對生和藝術獨到的認識和把握,水彩畫在中國不僅得以繼承發揚,而且得到飛速的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彩畫藝術。最早的壹批就是被藝術大師徐悲鴻稱為“中國西畫藝術搖藍”的上海徐家匯“土山灣畫館”出來的徐詠青、周湘、丁悚等。在1843年,在商賈雲集的上海產生了壹種擦筆水彩畫的“月份牌”繪畫,是稱為“海派藝術”的壹支,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留下了光輝的壹頁。(載《中國水彩畫圖史》王雙成張克讓蔣振立廣西美術出版社1992年)
從20世紀初至30年代,20多年當中,我國各地紛紛成立畫會,其中水彩畫會脫穎而出,不斷開展展覽和學術交流活動,使我國的水彩藝術走向第壹個繁榮階段。
李劍晨、關廣誌的作品與其社會實踐活動日益為人們關註。關廣誌留學英國期間,專門研究水彩畫、水粉畫,並曾到法、意、德、荷俄等國考察,深得西方繪畫的精髓。這壹時期,他的作品《英國愛丁堡》《三裏河清真寺》(見圖壹)深受文藝復興及其後的西方繪畫藝術,尤其是18至19世紀現實主義、激進浪漫主義及印象派給予他深刻影響。
在此基礎上,回國後他又博覽史料,深入研究了傳統國畫,兼及木刻、剪紙等民間創作,勤奮探索自己的藝術道路——主要以風景建築為題材,創作的寫生《玉泉山》(見圖二)《天壇祈年殿》《頤和園琉璃塔》《嶽陽樓》等作品將西方藝術與東方傳統融為壹體。
李劍晨留學海外,最為重要的是學習。他借鑒英國水彩畫寫實傳統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生活和藝術特色,創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造就了壹個嶄新的水彩畫群體采用不同畫法,色彩渾厚,用筆練達,講求技法,嚴謹中含有生活情趣,題材多樣之中富有時代精神。李劍晨50年代創作的〉〈晨——人民英雄紀念碑〉、〈田野〉在美術界引起極大反響;1958年出版的〈水彩畫技法〉成為當時美術教育中水彩畫教學最主要的範本與教材。如〈寧靜的小巷〉以簡練的筆觸,創造出江南水鄉的靜謚氣氛;《東海風雲》用奔放的水色渾成,渲染出海天風雲的激蕩的雄偉旋律;〈龍門石窟〉以積水法營造出斑駁陸離的古代文明;〈壯麗的天壇〉則用濃重的暖色調烘托出中國古建築的壯觀。每壹幅畫,是壹章水色壹體的交響樂,是壹首動人心魄的抒情詩。
(四)李劍晨和關廣誌在中國水彩畫壇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影響
李劍晨是壹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藝術家、美術教育家,他創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造就了壹個時代的水彩畫群體,推動了我國水彩畫的發展,促進了中國畫進入國際水彩畫壇,被譽為“中國水彩畫的開山大師”、“中國水彩畫之父”。其榮獲壹等獎的水彩畫《晨——人民英雄紀念碑》(見圖四)由中國美術館收藏,已成為我國水彩畫歷史上的珍貴資料。在他百歲華誕之際,他將120幅精美作品捐獻給江蘇省政府,同時設立了李劍晨水彩畫藝術基金,同年又獲得了第二屆全球傑出人士暨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藝術大師獎。在他102歲之際,又獲得了首屆中國美術金彩成就獎,該獎項是中國美術最高獎項,老人壹生專註於教書育人做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