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壹年冬至將至,它雖然是節氣,但也是傳統節日之壹,所以人們比較重視。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可見人們對該節氣的重視程度。這樣重要的日子,當然少不了吃傳統食物了。冬至南北方吃的食物也不壹樣。下面就給大家分享壹下南北方冬至吃的美食。
壹、北方地區冬至美食:1.羊肉北方地區有冬至節氣吃羊肉的風俗習慣,由於冬至節氣之後氣溫進到最涼的階段,在這時吃上壹鍋燉羊肉,更有保暖滋補養生的雙向作用。羊肉溫性,能抵擋寒癥.補身體,對寒癥喘氣.腎透支勃起障礙.氣血虧虛.腰酸腿軟.肢冷腹疼.面色暗黃等病癥有功效。冬天身體氣血內藏,脾腎虛,非常容易發生手腳冰涼,相貌素淡.身體疲乏等病癥,而羊肉味甘而不膩,溫性而不燥,歷年來被視作陰補陽上品。
2.餛飩在北京,有句歇後語叫“冬至節氣餛飩夏至面”。以往北京有冬至節氣吃餛飩的觀點,餛飩這類代表闔家團圓的食材可謂是冬至節氣飯桌上的優選。餛飩稱號多種多樣,江浙等大部分地區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面,湖北稱包面,江西稱白湯,四川稱老麻抄手,新疆稱曲曲這些。
流傳漢代時,北方地區匈奴人常常搔擾邊境,老百姓不安寧。那時候匈奴人部族含有渾氏和屯氏2個頭領,十分殘暴。老百姓對其痛恨之極,因此用餃子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復戰爭,能過上安寧日子。因起初做成餛飩是在冬至節氣這壹天,因而在北京冬至節氣這壹天每家每戶都吃餛飩。
3.狗肉壹些體質虛寒和身患風濕病等病的人,在寒冬時節,多吃些狗肉是有優勢的。但不適合盲目跟風食狗肉,以防服用狂犬病肉,沾染狂犬病毒。狗肉屬熱性食物,壹次不適合吃多。凡患幹咳.發燒感冒.發燙.拉肚子和陰虛內熱等非陰虛內熱性傳播疾病的平均不適合服用。
4.水餃陰歷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節氣,在我國華北地區民俗有著吃餃子的習俗。有關冬至吃餃子的民間故事許多,最核心的觀點是源於於張仲景。
二、南方地區冬至美食:1.湯團大概從宋代逐漸,中國人們在元宵佳節吃湯圓。明朝清代之後,江南人也是有在冬至節氣以湯團祭祖.送竈神的。顧祿在《清嘉錄》(1830)卷十壹裏記述:“比戶研磨成粉為團,以糖肉豆角沙,蘆菔絲為餡,為祀先送竈神之品,並以饋貽,名曰‘冬至節氣團’”。
在其中湯團還分尺寸,有餡而大的稱之為粉團,是夜裏祭祖的貢品,無餡較小的食粉圓,是早晨祭神的貢品。
2.廣式燒臘冬至節氣這壹天,大部分廣東人都是有“放肉”吃冬至節氣肉的風俗習慣。在其中,廣式燒臘便是廣東人冬至節氣飯桌上不可或缺的傳統的食品類。壹家人在祭祖之外,提前準備壹些香腸臘肉香腸吃壹頓,以祈禱明年能紅運當頭。
臘肉早已從此不僅僅有香腸,臘魚.香腸臘肉.臘鴨.臘雞等也被搬上飯桌,那壹煲煲油汪汪.熱騰騰的臘味煲仔飯也是隨便地俘獲大家那顆持續追求完美美味食物的心。
3.甜丸流傳漢朝冬至節氣已經有“進酒肴,謁賀君師耆老”的風俗習慣。宋.元至今,潮俗風靡吃甜丸。甜丸即是用檽米研磨成粉和水搓丸熬成的甜湯,是冬至節氣日極具象征性的食品類。冬至節氣前,農家院家庭主婦陸續舂粘米粉(今多見機械設備輾制),有的互利互惠,贈予親朋好友。
冬至節氣這壹天壹早,家裏大人小孩通常圍坐竹葫或大菜盤四周,分別獲取事先用粘米粉和水攪揉成的粉團,以雙手揉成彈球壹樣的肉丸子,叫“冬至節氣丸”。“冬至節氣丸”代表著歲暮之時壹家人圓圓滿滿。有的“冬至節氣丸”還進行橙糕.瓜冊糖.豆砂等作包餡,別名“鴨母氽”,“冬至節氣丸”可隨意搓得大小不壹良莠不齊,取“公孫丸”好運氣。廣東潮汕有“冬至節氣丸,壹食就過春節”的民間諺語,別名“添歲”,表明年雖都還沒過,但大夥兒已加了壹歲。
4.九層糕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節氣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式,用粘米粉揉成雞.鴨.龜.豬.牛.羊等代表吉祥如意鐘意福祿壽喜的小動物,隨後用籠屜分層次把它蒸成,用於祭祖,以表沒忘記老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