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原籍是孟子故裏鄒城市,老家城西南雙村鎮(現唐村鎮)。因自幼體弱多病,父母重聘算命先生,為我討得破解方法:壹是躲燈, 滿九歲前不得看到自己家的元宵花燈。二是避神,滿九歲前不得看到神像。任有壹條沒做到,必須認石婆婆為幹娘方能破解,否則性命難保。所以,我小時候渡元宵節,不是在親戚家就是在旅店裏。盡管我異常喜愛花燈,可是,從來也沒有看到過自家的元宵花燈。
壹九五六年我七歲,已能背著父母偷偷到臨村的學校裏玩耍。父親每天趕集做手藝,我也能偷偷跑到集上找到父親。那年的元宵節,父母惟恐我偷偷跑回家,看到自家的花燈而誤犯了神靈,讓兄長把我送到縣城的親戚家躲燈。
那天,天明前母親就為我們出行做好了姜湯飯菜。飯後天已漸亮,我們起身步行進城。天氣還很冷,我們壹路急行,沒有玩耍,9點鐘就進了西城門。過去聽人講,縣政府距西城門很近,進了城門就是鬧區。城裏正月十五的龍燈會極其熱鬧,常常有幸看到幾條火龍同臺比舞,比鄉下的龍燈好看多了。我早就夢想進城看看火龍如何比舞,今天機會終於來臨,壹定能夠夢想成真。因此,壹直興高采烈,行程十八裏不知疲倦。其實,我們走的路,繼承了古時的驛道,已經成為公路。過了五裏迎,路上就漸漸熱鬧起來。到了三裏迎,道邊已是商鋪林立,人來人往、車水馬龍。進了城門,街面更寬,鋪面更多、商行更大、行人更密,繁華昌盛,熱鬧非凡。南來的、北往的、東去的、西返的接連不斷。挑擔的、背簍的、推車的、騎驢的風貌不俗。處處人山人海,遍地熙熙攘攘。兄長怕我走失,壹直拉著我的手在人群中穿行。不壹會,我們從人縫中擠進壹個店鋪,原來這就是姨媽家在西門裏租賃的鋪面。姨媽看見了我們,把我們接送到後院。領我們拜見了老掌櫃、姨夫、大伯、大媽和姨表兄。隨後,哥哥隨姨媽回鋪面敘談,我壹溜煙兒跑回院子。
我在大院好奇地四處打量。呵!城裏人家真闊氣!所有的房子都錚明瓦亮豪華排場。家家新春對聯依然鮮艷如初,美觀大方。戶戶門前燈籠高懸,款式各異,品種繁多,絢麗多彩。有紗燈、裙燈、宮燈、魚燈、八仙燈、荷花燈、走馬燈、三羊開泰燈、金雞報曉燈……節日氣氛不同凡響。左邊兩個小煉鐵爐,其中壹個爐火正旺,表兄正垂頭喪氣地拉著風箱。大伯在壹旁沖著表兄指手劃腳,不時將壹根大鐵鉤小心地插進爐膛,好像鉤住什麽謹慎提拉,大概是傳說中的“看火色”吧。這時,火舌順著爐鉤噴出,明亮的火花帶著爆裂聲漫天飛揚。幸好鐵鉤特別長,只有少量的火花濺到大伯身上。不壹會令表兄停下鼓風,把耀眼的鐵水往模具裏倒。頓時鋼花急噴而出,火光閃閃、光彩奪目、噗噗作響,比燃放煙花時的景像更加精彩、更加振奮人心……右邊壹個宴席大棚,裏面十張八仙桌擺放的整整齊齊、規規矩矩、大大方方。跑堂正將茶具、酒具、餐具擺上桌,好像準備開席。旁邊廚房裏,廚師們有切、有片、有烹、有飪,個個神色傲慢、動作敏捷忙得熱火朝天。後邊是個客廳,老掌櫃接見客人忙個不停。廳上廳下院裏院外都是客人,進進出出來來往往。院子裏有四位客人口音奇怪,像傳說中深山找寶的“南蠻子”壹樣,我使勁兒地聽也聽不懂他們在交談什麽,越是不懂越好奇,楞在那裏呆若木雞。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鄒城的龍燈會,正月十六至十八是鄒城的鋼山廟會,當地人觀龍燈趕廟會稱為“走北嶺”。北嶺,是指城北區內的“鋼山”和“鐵山”,當地的佛教、道教寺院廟宇分別坐落在這兩個山嶺上。常聽長輩們講:鋼山進香除百病,鐵山進香免災情,農家上香五谷旺,商家上香就發財......所以,走北嶺的人中香客特別多。哪天,親戚們走北嶺來姨媽家落腳的不少,姨媽熱情好客,備了個家庭宴會招待大家。但院子裏的大席與家庭宴會無關。
原來,老掌櫃(表兄的爺爺)是鄒、騰、嶧縣小爐匠行的行首。每年壹度的廟會時節,來至江南的金剛鉆商人和全國各地的小爐匠、珠寶匠、玻璃匠,都匯聚到行裏,舉行三天的金剛鉆交易。那些大席,是行裏為客商準備的。由於這些客商從正月十五開始向行裏匯集,行裏的宴席需要連開四天,據說,已經成為百年之久的慣例。行裏行外的客人,壹直借此機會做買賣、交朋友、談生意。
9點半左右,大伯已給表兄放了假。我跟著兩位兄長到最繁華的縣府大街觀龍燈。表兄告訴我們,次日就是鋼山廟會,爺爺、大伯準許他陪我們壹起看龍燈、登斜塔、走北嶺進香。他還說,在鐵山的“道之處”石壁上磨過的銅錢叫做“北嶺錢”,誰家擁有北嶺錢,誰家榮華富貴。所以咱們也要爬到頂峰,看看“道之處”,磨幾個“北嶺錢”。雖然次日才是廟會,可今天元宵節龍燈會也不同尋常,從早到晚都能斷斷續續看到龍燈表演。我緊跟著他倆,邊走、邊聽、邊看,不久進了府門外大街。越是靠近府門廣場,越發熱鬧非凡。看去,不大的廣場上三條龍燈各占據壹個道口,好像正準備入場。廣場邊緣的觀者已經密密麻麻,街道擠的水泄不通。小孩看戲顯得的困難,紛紛撥開人縫向前硬鉆。我們僥幸找到了壹個稍高的平臺,不遠不近,整好能夠縱觀全場。
舞龍起舞了,禮炮開道,鼓樂宣天。高蹺、旱船、秧歌、木偶、黑驢兒緊隨其後。巨大的火龍燈不是騰空搖擺,就是溜地滾翻。壹會兒出水戲珠,壹會兒龍盤高山。果然如同評書裏說過的壹樣:“東邊喇叭西邊號,左面管子右面笙”。 場面如同疾風暴雨,鑼鼓宣天禮炮齊鳴。陣陣鼓樂驚心動魄,串串禮炮震耳欲聾。舞場洪流滾滾,觀眾熱血沸騰。龍騰壹潮高壹潮,歡聲壹浪高壹浪,是如此的和諧,是如此的吉祥。舞手們不愧為山東大漢,人人像武士個個稱英豪,雖說春風似剪,舞手門卻是汗流浹背。舞出了鄒城人民的水平,舞出了鄒城人民的精神,舞出了鄒城人民的幸福,舞出了鄒城人民的希望。看:無論是舞者、觀者、演者、奏者、唱者、聽者,還是湊熱鬧者,辯門道者、學技藝者,無不情懷蕩漾,***聚成浩浩蕩蕩的歡樂海洋。***同歡慶新中國的第八個元宵佳節、***同歌頌鄒城人民的和諧、***同歌頌鄒城人民的幸福。據說,晚上的龍燈匯演,是在點燃龍燈中的蠟燭下進行,那時的場面和效果更加精彩、更加迷人。
隨著龍燈會結束,人群漸漸疏散,街道有所疏通。我們順從洪洪人流,沿著府前大街繼續逛景。除了沿途欣賞千姿百態的樓閣、牌坊、公館、商鋪、字號和五花八門的商品外,層出不窮的新玩意兒讓我大開眼界。如:拉洋片的、吹糖人兒的、套圈圈的、抖空竹的、賣狗皮膏的、吹琉璃嘣嘣的舉不勝舉。打拳的、賣藝的、說書的、唱戲的、耍猴的、變戲法的數不勝數。滿街都是玩具攤、果子店、雜貨鋪、插花棚、銀匠樓不知看哪個好。還有賣泥人的、轉把式的、抓彩的、刻猴的、蘸糖稀的也都進了城。連饃饃車子、燒餅筐子、地瓜蔞子、香袋挑子、糖球桿子、煙卷盤子、貨郎擔子、狗肉盒子、皮影箱子也進城槍地盤湊熱鬧。更有趣兒的是,他們招引生意的方式都很滑稽,十分吸引人的註意力。敲梆子的、打鐋鑼的、搖貨郎鼓的、晃鈴鐺的、吹的、拉的、彈的、唱的都有,五花八門有聲有色。但是,賣冰糖、麻板、糖球、煙卷的顯然遜色多了。他們什麽喚頭也不用,幹脆扯著喉嚨陰風陽氣地叫賣,南腔北調、千姿百態……我們正興致勃勃盡情觀看,表兄提示午餐,於是急忙回返。急行中舉目眺望,真是滿城繁榮景象,處處富麗唐煌。低頭思想,怪不得父母再三鼓勵哥哥姐姐努力學習,或許父母從來就沒有放棄再返城做生意的希望。
回到姨媽家,姨媽正安排親戚們坐席。這個筵席頗具特色,大盤飯菜都是姨媽自己親手做成,親戚們從鄉下帶來的眾多土特品也裝小盤擺上席桌,飯菜品種和數量極其豐盛。就座的客人,有老有少、有貴有貧、有工有商、有雅有俗。我與這些親戚格外陌生,姨媽指點我逐壹相識,並壹壹向他們問好請安。真是不愧為禮儀之鄉,席上席下主人客人壹團和氣。或用酒、或用茶、或用餐、或言語,始終禮儀不止,互尊互敬,心心相印,自愛親朋。席前席後暢所欲言雅俗***賞。客人們紛紛感謝姨媽的熱情厚意,姨媽謙虛地說,都是親戚不必客氣。
後來才知,姨媽家所住的那個大院,是鄒城“皮匠行”所在地,也是當地的回民區。那些作坊、店鋪的業主多為回民。據悉,大院住著回漢兩族歷悠久,向來和睦相處同濟與***,早已傳為佳音。院首坐落著回民祠堂,每年的回民齋節,來這個大院的人更多,比元宵節更熱鬧,更繁忙。院內有60余間房子歸皮匠行所有,其中近40余間屬皮匠行商人的作坊和鋪面。小爐匠行是壹個窮行,只有16間房子,鋪面作坊庫房占大半,主要生意是鑄造和經營明犁、犁鏵、耬鏵、耘鏵。次要生意是修接犁鏵、修補鐵鍋、維修水車、農具。生意小買賣少,房子緊張。所以,只有老掌櫃、大伯、姨夫、表哥常住作坊。
晚飯後,兄長們把我丟給姨媽,他們到遠處看火龍燈匯演去了。姨媽抽出短暫的時間,帶我到西門口看花燈。我們的大院,各家門前的大紅燈籠都已點亮,映得滿院光輝,燦爛輝煌。出了大院,滿街都是提燈籠、放煙花的小朋友,這裏壹群,那裏壹片。與我同齡小朋友十分的多,大些的小朋友自行成群結隊。小些的小朋友多由家人陪伴。大哥哥大姐姐小弟弟小妹妹,衣著整潔、美麗健康,壹個個圓潤的臉袋,在花燈的照耀下格外漂亮。富家子女打豪華燈籠,華貴的新裝錦繡閃亮。貧家小朋友天生麗質,嫣紅的臉袋好像出升的太陽,壹個個活潑可愛,壹個個心情歡暢。紙制花燈較多,色彩鮮艷,精致亮麗,花團錦族,美不勝美。眺望西門裏馬路兩側,大紅燈籠密集高懸,壹排挨壹排,壹串接壹串。隨地勢起伏,起起落落,層層疊疊,構成兩條金色火龍,以遠而近氣勢磅礴,宏偉壯觀。煙花冉冉升起,光輝普天蓋地,耀的街景金壁輝煌。鞭炮隆隆,聲聲入耳,回回蕩蕩,
此起彼俯。火龍燈邊表演邊行進,壹隊接壹隊,壹場連壹場,渲渲染染,浩浩蕩蕩。展示著龍的氣概,渲染著龍的精神。龍燈到來無不歡聲雷動,舞龍遠去總是余韻不息。小朋友們如同花枝招展,個個興高采烈喜氣洋洋。高舉花燈歌頌偉大祖國,點燃焰花贊美禮儀之鄉。多麽令人珍惜的時光,多麽令人迷戀的景象,可是,因姨媽甚忙,我門不能更多地觀賞。
早聽傳說,城裏人家“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鄉下娃哪能不向往。可是,進城來只看見馬路兩邊的路燈,不知道家庭的電燈是什麽樣,更不了解電話啥樣。姨媽家道是有壹架留聲機,平時放在鋪面的櫃臺上“唱洋戲”招攬生意,除外再也沒有什麽洋玩意兒。觀燈回來壹進大院,客廳立刻牽住我的目光。壹道道強烈的白熾光柱,透過門窗射出,光照之處白晝般的明亮。我詢問姨媽,這是不是電燈,姨媽風趣地告訴我:哈!鄉巴姥,沒見過吧!這不是電燈,這是煤氣燈!咱們家只是在鋪面裏裝了電燈,壹會兒就能看到了。 我對煤氣燈感到更好奇,怎麽煤氣燈比街上的路燈還亮?父親道是經常使用噶石(電石)燈,看樣子,煤氣燈比噶石燈亮,噶石燈比路燈亮。想走過去從門縫裏看個究竟,剛邁出兩步,被姨媽壹手拉回。姨媽告訴我,爺爺那裏有客人,務切不能打擾他。我順從姨媽回到家裏。
那時,姨夫、大伯、大媽正悠閑地聽留聲機唱戲、飲茶、聊天。進屋後,還未等我張口向他們請安,就被大媽壹手攬過去,令我依偎在他的懷裏,問長問短。壹會兒讓我喝茶,壹會兒讓我吃糖,還不時地塞給我點心和水果。由於父母向來註重對我們兄弟姐妹禮儀教育,我感到依偎在長輩懷裏不夠雅觀。於是,說了聲給大媽甄茶,巧妙地離開大媽。這也難怪,據說大媽已近50歲了,還沒有生養孩子。所以,不管她見到誰家的小孩兒,都是極其親切、格外愛護。接著,我按照規矩,右手端茶壺,左手撫壺蓋,壹壹給大泊、大媽、姨夫、姨媽甄茶,最後,甄自己的茶差衷。轉動茶壺,讓壺咀斜對“席口”,漫漫地放下,提議長輩用茶,自己退後坐下。也許是自己的舉止過分規矩和恭敬了吧,我註意到,大家都停下講話盯著我。只有姨媽例外,她正與大媽俯耳細語,不知在說些什麽。片刻氣氛改變,都樂呵呵地用茶。當然自己也十分欣慰和快樂。姨夫沖著姨媽說話:看明白了吧,大家主兒的後代是不壹樣,看來這家夥將來壹定有出息。不知怎麽了,話題轉到姨表兄身上。真是無巧不成書,說曹操曹操到,姨表兄和兄長興致勃勃凱旋而至。
他們給我買的壹些玩具,壹進屋就全抖擻出來,放在桌上,大家開始擺弄那些玩具:有手推的“王八打鼓”;有會走步的“皮老鼠”;有空竹、翻花、琉璃嘣嘣;有壹個帶表鏈的指南針,戴在腕上如同手表壹模壹樣;還有壹個“洋火槍”(火柴槍),每打響壹次消耗壹根火柴。我槍著試玩,笨手笨腳,不時逗的大家哈哈大笑。由於“洋火槍”射出的火柴稈有危險性,被姨媽當場沒收,還教訓了兩位大哥哥幾句。姨媽生怕我不願意,變著法兒的哄我。其實,我完全理解姨媽的好意,我的壹切回應,姨媽都十分高興。
姨夫是抗美援朝二等甲殘榮福退伍軍人,在抗美援朝鮮戰場上負傷,並榮立二等丙戰功。退伍後回到家鄉重操舊業,與其父(老掌櫃,我稱他為爺爺)壹起經營這個鑄造作坊。由於住房緊張,兄長和我的住宿已成難題。不得已在庫房搭起壹個臨時地鋪。庫房與鋪面毗連壹體,前邊是門市的櫃臺,後面就是長長的庫房。姨夫和表兄拿上被褥,領我和兄長去庫房休息。表兄先進屋,只聽“喀吧”壹聲,哈哈!電燈亮了!他們忙者給我們理鋪蓋,我卻置之度外,專心致誌地打量那盞電燈。隨後轉身,順著燈光看看庫房裏都是什麽。原來,大大小小的鐵器擺滿高高的貨架。多數器物都能認識:大個的有明犁、犁鏵、犁鏵尖、耬鏵、耘鋤鏵、鐵鍋,水車管子、水車鏈子......小點的有鐵勺子、鐮刀子、鍋鏟子、爐鉤子、鋤縛子、轆轤套子......更小的都裝在淺盒裏,有頂針(指)、錐子、打皮刀,插板刀、切底刀、割腳刀(修腳刀)。貨架盡頭,還擺放著紡車錠子、豬草的鏟子、扡高粱、谷子的掌刀(方言讀作zhao dao)......我正摸摸這個,敲敲哪個,兄長催我快去睡覺。表兄給我開了個玩笑:再看就給妳擋住!讓妳什麽也看不到!話音剛落,見姨夫拿來帆布和繩子,果然在地鋪邊拉起壹道屏風,真的擋上了。其實,真正的目的是給我們擋風避寒。
我鉆進被窩裏,兄長拉滅了電燈。我並沒有滿足於白天的觀賞所得,被窩裏的我,閉目傾聽城裏的夜景。鞭炮聲、禮花聲、車馬聲、器樂聲、喧鬧聲漸漸消失幹凈。看來與鄉下沒有什麽不同,壹樣的夜深人靜,沒有什麽好景可聽,睡個好覺,做個好夢吧!
哪知火車站距我們只幾百步遠,白天市區渲鬧,火車的轟鳴沒有引起我太大註意。可夜晚就大不相同了!忽然註意到那轟轟隆隆,驚天動地的火車聲。壹會兒以遠而近,壹會兒以近及遠,沒完沒了,無止無休。那鳴笛的怒吼聲、砰砰的道軌聲、悶雷滾滾的過橋聲、驚心動魄的排汽聲、鬼畜般的剎車聲、機車打滑的咆哮聲......把我的耳朵眼兒灌了又灌,塞了又塞。壹會兒逼迫我聽“獨奏”,壹會兒強迫我聞***鳴。貨架上的犁鏵,被震的相互碰撞,叮叮當當。這“音樂”真還有幾分詩情畫意,不僅沒有導致我厭倦,反而觸發了我的好奇。這“美妙”的樂章也有暫停的時候,壹經暫停,的確安安靜靜鴉雀無聲。但屁大工夫又卷土重來。不管妳愛聽不愛聽,反正是必須聽。說來也奇怪,火車的鳴笛聲不盡相同,有長有短、有緩有急、有單有復、有輕有重。看來,這裏邊有名堂,明天問問表兄就知道了。由於兄長經常進城做事,常在姨媽家居住,我所好奇的東西,對他來講都是司空見慣。我還在領略城裏的深夜聽景,兄長已經進入夢鄉。不久,我也安然入睡了。
查看全文:/lxs8422101/blog/item/20033911e5c02376cb80c4aa.html
參看後續:/lxs8422101/blog/item/d1b7791f2475246af724e4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