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理工學院文學院的孫世家,於2015年發表了壹篇關註宋代除夕詩詞和飲食文化聯系的論文,這裏摘選部分,分享給大家。
《東京夢華錄》,北宋孟元老花了二十余年所著,形象具體地描述了解北宋晚期東京城市的繁榮奢華與市民生活的細枝末節。序中說到“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 大意是說,當時在北宋國都,山珍海味各種食材都有,會做各式菜品的大廚也是技藝精絕,啥味道都能給妳做出來。所以,本書又被當下的“美食家”們起了個別名,叫做“開封吃貨”。
宋代的除夕習俗,可是比現下隆重熱烈多了。吃,更是不例外。據蔡鎮楚先生在《宋詞文化學研究》壹書中統計,“《全宋詞》中有除夕詞31 首, 其中除夕飲食詞就有二十余首”。三分之二都是在說吃,我大吃貨國果然名不虛傳。那麽,究竟宋代除夕都有些啥“特色飲食”?
1、辛盤
所謂“辛盤”,就是指辛類食品,早在戰國時期就有記載。辛盤,也稱為“五辛盤”。南朝梁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有關於“五辛”的記載:
正月壹日,是三元之日也。於是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各進壹雞子。
這裏的五辛是指大蒜、小蒜、韮菜、雲臺、胡荽五類食品,五種辛菜雜和食之,具有辭舊迎新之意,謂之五辛盤。
2、消夜果
“消夜果”壹詞,最早見於南宋時期,並多次出現於南宋詞人的作品中。如薛泳的《青玉案?守歲》。詞雲:
壹盤消夜江南果。吃果看書只清坐。罪過梅花料理我。壹年心事,半生牢落,盡向今宵過。
此身本是山中個。才出山來便希差。手種青松應是大。縛茅深處,抱琴歸去,又是明年話。
依據宋《武林舊事》記載,當年的消夜果兒有細果、時果、蜜餞、糖煎及市食如十般糖、細沙團子、棗兒糕、蜜酥滴酥鮑螺、酥市糕、糖炒栗子、白果等諸般精美小食。
——全是高熱量的甜食!古人都不怕夜宵吃多了發胖,咱們怕啥?吃貨們,走起!
3、椒柏酒
椒柏酒是椒酒和柏酒的合稱,主要是指椒酒,即用椒浸制而成的酒,因酒又名漿,故稱椒酒為椒漿。古代多用以祭祖或獻之於家長以表示祝壽拜賀之意。李處全的《南鄉子?除夜又作》。詞雲:
和氣作春妍。已作寒歸塞地天。歲月翩翩人老矣,華顛。膽冷更長自不眠。節物映椒盤。柏酒香浮白玉船。捧勸大家相祝願,何言。但願今年勝去年。
這首詞是李處全的除夕夜之作,詞中“節物映椒盤。柏酒香浮白玉船”說明當時除夕飲椒柏酒是壹種普遍性的習俗。
4、屠蘇酒
除夕夜除了飲椒柏酒之外,還有飲屠蘇酒的習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華紀麗》卷五雲:
俗說屠蘇者,草庵之名也。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歲除夕,遺裏閭藥壹帖,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於酒樽,合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識名,但曰屠蘇而已。
古代人們年終有飲屠蘇酒的習俗,不僅僅是為了把酒言歡,最主要的是為了避邪防病。由於當時醫療條件的有限,人們懼怕瘟疫,因而飲屠蘇酒的習俗迅速傳播開來。
飲食看文化
從古至今,人們對節日飲食不僅僅停留在品種的數量和質量上的增加,而是開始追求對飲食之外的精神享受。“這種精神享受是指飲食被賦予了美學、人文、哲學、道德修養等種種內涵。
上面介紹的各種飲食,椒柏酒具有延壽、祝壽的目的、屠蘇酒有除病、祈福之意、擺酒果以供六神,祈求六神的庇佑等等,折射出宋代除夕詞中飲食的深層文化內涵。
通過除夕飲食,折射出了宋人珍愛生命、信仰祖先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心理。同時,除夕飲食活動也為家人之間或朋友之間的情感交流提供了壹個很好的舞臺,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感情。而這也是中國勞動人民延續至今的文化積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