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誰知道山西最受歡迎的小吃是啥?

誰知道山西最受歡迎的小吃是啥?

面食

"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面食在山西",山西以各類糧食制成的面食近千種之多。其用料之廣,花樣之繁,制作之巧,在全國獨樹壹幟,享有較高的聲譽。山西面食除主食外,還發展了多種類的地方小吃和面食藝術品。

山西經典面食

湯鍋類

餃子、餛飩、拉面、貓耳朵、削面、刀拔面、揪片。

烙燒類

烙餅、蔥花餅、脂油糖餅、脂油千層、合子。

烤制類

擦酥糖餅、糖幹爐、成幹爐、切餅。

油炸類

各色油糕、油麻花、油面、燕窩酥。

蒸制類

九龍蒸餃、蒸餅、荷葉餅、窩頭、碗黃。

湯類

五湖茶、油茶、拌湯。

黃面

敦煌黃面細如龍須,長如金線,柔韌耐拉,調湯或加菜食用,香味可口。

蘭州清湯牛肉面

牛肉面俗稱"牛肉拉面",是蘭州最具特色的大眾化經濟小吃。觀看拉面好象是欣賞雜技表演,又像是舞蹈演員在揮舞著彩帶。蘭州清湯牛肉面有"壹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五大特點。遊客到蘭州值得壹嘗清湯牛肉面的酸辣美味。

手工臊子面

敦煌手工臊子面遠近聞名,它切面講究,拌湯鮮美,配料新鮮,色、香、味獨特,當地人百吃不厭。

香飯

香飯是張掖名吃,創於清康熙時。香飯香而不膩,清爽可口,營養豐富。

瓜瓜

又名"瓜瓜涼粉面皮"為久負盛名的天水小吃。相傳西漢時,瓜瓜是皇宮裏的禦食。至明末清初,成為"秦州第壹美食"。瓜瓜為四季皆宜的特有風味食品。

太原風味小吃

孟封餅:孟封餅是清徐縣孟封村獨特的傳統名食,以香、酥、軟、甜、涼的特點久負盛名。凡品嘗過它的人,無不稱其為餅中佳品。孟封餅創制於清光緒十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六味齋醬肉:是太原市的名食,素以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酥爛鮮香、味美可口而著稱省內外。1982年,六味齋的醬肘花被商業部評為優質產品。

羊(牛)肉蒸餃:是太原的著名風味小吃。認壹力餃子店的蒸餃皮薄、味香,佐以老陳醋,味道絕佳。可謂“肥而不膩餡成丸,壹家蒸餃萬家贊”。

羊雜割:是山西著名的傳統風味小吃,歷史悠久。這種小吃物美價廉、營養豐富,頗受歡迎,尤為冬令美食。位於柳北的“郝剛剛羊雜割”較為知名。

清真什錦細點:始於清光緒二十年,選料精細,配料嚴格,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全套點心由夾糖糕、桃酥、燙面包餡、起皮包餡四大類組成。規格整齊,甜而不膩,新穎美觀。

忻州風味小吃

定襄蒸肉:豬肉、土豆煮熟切碎,再加粉面、調味佐料攪拌混合,放入碗裏再蒸。食用時加熱切成塊,味香迷仙。

原平鍋魁:原平鍋魁因在歷史上“奪當地爐食之魁”而得名,其狀若塊,約三寸長,寸許寬,卷邊滾圓。不包餡的稱空心鍋魁,包餡的另有名稱。應市的多是甜餡鍋魁,最上乘的是玫澄鍋魁。鍋魁餅面呈黃色,具有香、甜、酥、脆的特點,加之包餡的不同,又各具風味,使人久食不厭。原平鍋魁供不應求,除暢銷本省外,還直達京、津,北上內蒙,南下四川等地。

五寨豬黑肉燉粉:取熟豬肉,加土豆、粉條、豆腐和調味佐料,在高壓鍋裏燉足夠長時間,直到肉和土豆燉爛為止,老幼皆宜食用。

保德碗托:保德縣盛產蕎麥,所制蕎面碗托,觀之晶瑩光亮,粉白微青,質地精細、柔軟、光滑、細嫩,清香利口,風味獨特,為忻州地區風味小吃之上品。

砍三刀:砍三刀又名油布袋,色呈金黃,綿甜利口,是五臺山人春節期間的主要食品之壹。每年年關,家家制作,戶戶蒸食,代代相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五臺勞動人民生活貧困,常年以玉米為主食。為了改變這種單調乏味的飲食,五臺人便創制了壹種粗糧細制的食品。炸制時,為使麻油滲入其中,要在上面砍三刀,故稱“砍三刀”。又因其吃起來油香四溢,故又稱“油布袋”。

臨汾風味小吃

燒麥:是晉南地區傳統名食,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早在乾隆三年,浮山縣北井裏村王氏就在北京前門外的鮮魚口開了個浮山燒麥館,並制作炸三角和各種名菜。某年除夕之夜,乾隆從通州私訪歸來,到浮山燒麥館吃燒麥。這裏的燒麥餡軟而噴香、油而不膩,潔白晶瑩,如玉石榴壹般。乾隆食後贊不絕口,回宮後親筆寫了“都壹處”三個大字,命人制成牌匾送往浮山燒麥館。從此燒麥館名聲大振,身價倍增。

太後禦膳泡泡糕:山西省侯馬市古稱新田,是春秋晚期晉國的都城。這裏的新田飯店有位屈誌明師傅,他制作的“太後禦膳泡泡糕”晶瑩透亮、酥脆香甜。因慈禧太後喜歡享用,這種糕又恰似盛開的泡泡花,故此得名。“太後禦膳泡泡糕”遠看呈蘑菇狀,如晚霞放彩;近看似綻絲吐絮,如金菊鬥妍。其遍體金黃,酥脆香甜,可滋補強身。

油炸饊子:饊子,是洪洞縣獨有的壹種油炸食品。據《洪洞縣誌》載:每年農歷二月二,洪洞、趙城兩縣要在廣勝寺進行祭水廟會。逢此日,廣勝寺人山人海,兩縣縣令及地方紳士都來參加。但見廟會中有敲鑼打鼓的,有放“三眼沖”的,還有賣油糕、豆腐菜、羊雜燴等各種風味小吃的。在這眾多的攤點中,最引人註目的是兩縣來的烹飪高手,在此架起油鍋炸饊子。這既是壹場技術表演比賽,又是祭水前的必要準備。待炸出的饊子在大方桌上堆成了“山”,人們便開始祭水。祭水由“水神廟”的高僧主持,主要內容是向蓮花池投饊子。洪洞縣參加祭水炸饊子的最後壹位師傅為梁二爺(已去世),現在炸饊子的傳人為楊永祥。

羊雜燴:洪洞的羊雜燴創制於元代,到了清朝,因其竈具、烹制獨特,已與平遙牛肉、聞喜煮餅齊名。其特點是原汁原湯,必須用沙鍋燴制。調味品只加鹽、辣椒油(用羊油炸制)、蔥白,花椒、味精、大料等調味品壹概不用。據傳是保留了蒙古人民吃羊肉的習俗。

運城風味小吃

豆沙糕:豆沙糕創制於清末,由豌豆、梔子、柿餅制成。相傳當年太平天國義軍攻克河南濟源後,招募當地青壯年入伍,率兵北上攻占了晉城、長治等地,繼續向晉南挺進。部隊駐紮曲沃時,壹些濟源籍傷殘士兵看到曲沃地肥景美,市井繁榮,便不思故鄉,留居曲沃,為謀生而經營起豆沙糕生意。到了民國年間,豆沙糕攤比比皆是,成為獨具風味的地方小吃。他們還編了口頭禪:“來到曲沃縣,住在大東關,抄弄壹副擔,賺點豆沙錢。”經營豆沙糕既不占地盤,又不需開門鋪,原料易取,薄利多銷。

稷山麻花:稷山麻花是運城的傳統風味小吃。據傳,麻花原是宮廷食品,傳至民間時成為兩股面粘在壹起的形狀,現在洪洞壹帶還可見到這種食品。清乾隆年間,翟店鎮西位村的壹位商人把它帶回家鄉運城,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後來,這位商人不斷改進制作技術,將麻花由兩股改成三股,然後炸制,呈金黃色細絲花紋狀。目前,稷山麻花已進入北京、深圳、黑龍江等10多個省市銷售,頗受歡迎。

解州羊肉泡饃:解州關帝廟聞名全國,解州的四大名吃——羊肉泡饃、黍面油糕、炒面油茶、豬油蔥花扯面也名揚四方。而這四大名吃中,又以羊肉泡饃最為著名。解州羊肉泡饃選料上乘,佐料齊全,工藝獨特精細,湯汁新鮮,味美可口,因它“看著美、吃著香”,受到四方客人的稱贊。有詩雲:“原湯優汁味鮮美,去寒暖胃添精神;夏天吃了防胃寒,冬天吃了暖全身。”據說,當年慈禧太後西去長安,聽說解州羊肉泡饃很有名氣,就派專使到解州為其取之。

晉南醪糟:晉南醪糟聞名遐邇,最早出現在小吃攤上,距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每年農歷三月十八廟會,來此觀光的遊客絡繹不絕,人山人海,解渴生津的醪糟便應運而生。醪糟之所以有名,是由於它使用的霍泉水和此水灌溉生長的糯米,還因為有獨特的竈具與奇特的釀制方法。烹制醪糟,需先制作壹個特別的風匣爐,狀如打鐵爐,爐口直徑26厘米左右。通爐膛前方,焊接壹節長約33厘米、前細後粗直徑3.3厘米的鐵皮煙管,另外還需壹個大的黃銅瓢。用獨特的原料和竈具烹制的洪洞醪糟,色純味正,清香悠長。經過百余年的發展,醪糟已有藕粉醪糟、清湯醪糟、蛋花醪糟、桂圓醪糟、三仙醪糟等十余個品種,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壹種大眾化羹湯。

大同風味小吃

蓧面栲栳栳:用蓧麥面蒸制而成,配之羊肉臊子,加上各種佐料,在西街和九龍街上的九龍飯店、雲中飯店、水餃鍋貼館等都會使您壹飽口福。

應州牛腰:雁門關外的應縣城內,不僅有壹座馳名中外的應州木塔,而且還有壹種名叫牛腰的傳統食品,頗負盛名。應縣在唐五代以後壹度成為北方的經濟、軍事重鎮,遼金時期屬西京道,經濟十分繁榮。後幾經戰亂,逐年荒涼雕敝。但到清代中期,這裏經濟又有了起色,當時應縣是北方省區佛教徒到佛教聖地五臺山朝聖的必經之地,且過往遊客、商人甚多。起初當地有麻花、黃糕、面餅幾樣食品,飯館生意十分清淡。當時應縣城內有個叫於義的飯店掌櫃,因生意不景氣,非常著急。壹天他做面餅時,由於心不在焉,不慎把半碗糖稀碰翻在面案上,他急中生智,忙把白面和糖稀和起來做成面團,但和起來無法蒸、也不好烤,他便試著捏成小餅放入炸麻花的油鍋裏炸制,撈出壹吃,味道甜潤,越嚼越香,而且顏色很像煮熟的牛腰。於是他試著又做成牛腰形狀,端給客人們品嘗,立刻受到人們的好評。從此於義就專門做起了這種食品,他的飯鋪也就因此興旺起來,其技藝也代代相傳至今。

代州面麻片:歷史悠久,以片薄、質脆、香甜可口著稱,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代州城有名的商號“聚星瑞”、“興盛齋”、“富成齋”、“天興昌”、“巨盛齋”、“福盛魁”等主營面麻片,享譽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