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樂高系列的第三部院線大電影,《樂高幻影忍者大電影》(The Lego Ninjago Movie, 以下簡稱“樂高忍者”)已於今年9月22日在北美上映,由華納兄弟出品及發行,同時亦是其子公司華納動畫參與制作的第四部動畫電影。
樂高系列大電影壹貫走“逗賤”風格,再加上樂高積木的獨特屬性,所以當2014年華納推出樂高的首部大電影時,無論是普羅大眾還是專業影評都壹致贊贊贊(在爛番茄影評網站的新鮮指數更高達96%)。
從此,“逗賤+積木”成為了這個系列的鮮明標簽,也使其在眾多動畫電影中突圍而出,自成壹派。
然而,當樂高遇上忍者時,這個電影配方似乎突然失效了。
1. 逐部下滑的口碑&票房
根據美國觀眾最常用的三大影評網站數據顯示,樂高系列大電影的評分正在逐部下降,而《樂高忍者》更是創下新低。
(數據統計截至北京時間2017年9月29日,爛番茄觀眾評分滿分為5分,IMDb和Metacritic觀眾評分的滿分為10分,而且對於這部電影,影評圈與觀眾群的意見也無縫銜接,毫無分歧。根據專業影評人士在爛番茄網站上的綜合意見,《樂高忍者》的新鮮度僅為51%,如下圖所示,即是並不新鮮(作為參考,今年2月上映的《樂高蝙蝠俠》新鮮度為91%,so fresh~)。
這時可能會有人想,口碑不好又如何,票房好才是硬道理,那麽我們馬上來瞧瞧——
(單位:萬美元,統計截至2017年9月25日太平洋時間,數據來源:BoxOfficeMojo.com)
無論是相對於樂高的前兩部大電影,還是對比壹般的動畫電影,《樂高忍者》的首周末票房也沒法算得上理想(實際上是有點糟)。雖然目前影片還在上映中,但可以推斷《樂高忍者》的最終票房肯定無法超越前兩部(即使在中國院線上映也救不了它,且聽聞此片只會在我們國內某視頻網站獨播)。
所以同是樂高系列,北美觀眾為何就不那麽喜歡《樂高忍者》呢?
2. 逐漸變味的樂高式幽默
《樂高忍者》被北美觀眾詬病最多的問題其實就是——沒有前兩部那麽好笑。
看過前兩部大電影的朋友大概都會知道,樂高系列擁有獨特的動畫喜劇風格,以“自帶官方吐槽+調侃流行文化+鬼畜的積木動作”為核心。雖然作為玩具衍生電影,走合家歡路線,但樂高系列的臺詞幽默壹向致力於滿足成人趣味,甚至曾被稱為是”父母硬拉著孩子去看的電影“。
然而這壹次,《樂高忍者》似乎突然之間決定要把兒童觀眾感動壹把,想和孩子們談談人生。於是,不少期待著可以捧腹大笑101分鐘的成人觀眾就徹底願望落空(接著便回家到每個影評網站狠狠點了個低分)。
也許是基於這樣的創作意圖,《樂高忍者》的劇情和敘事方式也相對低幼和俗套。但矛盾點在於,電影中某些細節的致敬又明顯是70、80年代出生的成人觀眾才能看懂的,也不知道這是創作者純粹的私心植入還是依然想偷偷巴結壹下大人們。
造成電影概念和風格混亂的原因之壹,還可能在於此部影片實在有太多編劇參與。其實在故事創作上,人多不壹定好辦事。
當年《樂高大電影》只需要4位編劇,《樂高蝙蝠俠》是5位,而《樂高忍者》竟然動用了9位(上述人數為實際參與故事構思+劇本創作的編劇)。但妳們有沒有發現,在這三部影片裏,編劇人數越少,反而口碑和票房越高?
談及至此,不得不回顧下當年第壹部樂高大電影的誕生,主要涉及這三位靈魂人物——
(從左到右分別為:Phil Lord, Dan Lin, Christopher Miller)
壹開始,”把樂高拍成電影“這個構思是美籍華裔制片人Dan Lin(林暐)想出來的,當時他還在華納工作。後來他離開華納自立門戶,於是便有了Lin Pictures(林氏電影公司), 那壹年是2008年。華納負責家庭娛樂的高管後來也感覺到樂高電影將大有作為,於是便和Dan Lin聯手合作。所以大家現在可以看到,每部樂高大電影的制片方都有Lin Pictures,制片人名單裏都有Dan Lin。
2009年,Hageman兄弟(代表作《精靈旅社》)開始為樂高的第壹部電影研發故事。直到2010年,Phil Lord和Christopher Miller(代表作《天降美食》)加入,擔任這部電影的導演兼編劇。
Lord & Miller兩位是大學好友,大學期間就被迪士尼當時的CEO Michael Einser看中,獲邀到迪士尼電視動畫部發展。二人從此就壹直以組合形式在好萊塢闖關打怪。索尼出品的《天降美食》(Cloudy with a Chance of Meatballs, 2009)是他們執導兼編劇的第壹部動畫電影,在美國反響不錯。
其實《樂高大電影》的成功,Lord & Miller功不可沒。他們創作的故事充滿著成年人的憤世嫉俗和諷刺幽默,同時又擁有孩童般的真摯情感和直率表達。當年,許多觀眾在走進電影院前,都以為自己將會硬吞壹部樂高的大型廣告片,但走出電影院時卻心服口服這口安利。
只可惜,Lord & Miller自《樂高蝙蝠俠》開始就不再參與這系列的創作,只在項目裏擔任制片人。所以當《樂高蝙蝠俠》在影院裏biu biu biu時,觀眾就已經隱隱感受到某些精髓正在離樂高電影遠去。
而到了《樂高忍者》,這變味的情況就更為突出。這個看似可以壹鍵復制粘貼的喜劇配方,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麽操作簡便。
3. 越發明顯的廣告意圖
《樂高忍者》另壹個令觀眾失望的原因則是——它終於實現了觀眾最初對樂高電影的”期待“——拍成了大型廣告片。
與前兩部電影略有區別,”樂高忍者“本來就是樂高的壹個玩具系列,2011年起還推出了動畫連續劇,目前已播映到第七季。劇集在IMDb的評分為6.6,比電影的分數還稍微高壹些。
“樂高忍者”這個玩具IP其實在少兒群體中頗受歡迎,北美的粉絲並不少,但也比不上蝙蝠俠的多。因此,這次為了IP而奔去影院的觀眾數量明顯比《樂高蝙蝠俠》少。
除了粉絲以外,壹般觀眾主要都是沖著系列前兩部的高分口碑進入影院的。所以,當《樂高忍者》在大銀幕上強行打廣告時(妳見過忍者戰鬥時會像變形金剛那樣的嗎?),這部分觀眾自然會反感(尤其是當隔壁有小屁孩跟爸媽吵著要買電影同款時)。
根據美國《綜藝》報道,其實早在2015年《樂高忍者》就已經敲定上映檔期,從原來計劃的2016年秋天挪後到2017年9月22日。
美國的9月份向來不是動畫電影的好檔期。縱觀美國歷年來的9月動畫票房,盈利影片僅有索尼出品的《精靈旅社》1和2。我想華納應該也是心知肚明的。畢竟他們去年9月上映的《逗鳥外傳》(Storks)也是戰況慘烈,首周末票房與《樂高忍者》差不多,即使爭取到中國與美國同步上映,但最終票房依然虧損。
所以華納或許從壹開始就不旨在靠《樂高忍者》的電影票房來賺錢,只是盤算著配合玩具銷售而發片,因此也就說得通為何該片會特別賣力迎合兒童觀眾的口味。
至於這壹招是否奏效,我們就拭目以待吧。
4. 混為壹體的亞洲文化
對於北美觀眾來說,《樂高忍者》還有壹個令人困惑的問題——亞洲文化大雜燴。
《樂高忍者》的電影版故事發生在壹個環島城市。這個城市的風貌融合了多個亞洲城市的元素,然而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性格卻完全是美國style。
作為擁有雙重身份的主角,Lloyd在日常生活中是壹名被排擠的學生,危機潛伏時是壹名英勇救人的忍者。壹邊是美國學校的課本教育,另壹邊是日本忍者的精神修行,而這種文化沖突卻沒有在劇情中被合理兼容(9位編劇裏竟然都沒有壹位有空處理這個問題)。
所以盡管主角沒有思維紊亂,但北美觀眾早已在影院裏淩亂了。
更神奇的是,電影中的忍者竟然耍起了中國style的功夫。妳說亂不亂!當然,找到成龍參與演出(真人+配音)確實為《樂高忍者》拉動了票房,因為不少北美觀眾都被Jackie Chan這壹亮點吸引進影院。但不要因為找成龍配音就以為忍者耍的功夫可以是中國style啊。那還不如拍《樂高功夫》算了。
其實壹直以來,講述亞洲文化的美國動畫電影都不是特別成功,除了迪士尼的《花木蘭》及夢工廠的《功夫熊貓》系列(但歸根到底《功夫熊貓》只是成功地借用了中國文化外殼講述壹個美國精神內核的故事)。
亞洲與西方的文化交融並不是壹門簡單的學問,如果操作失當,就只會做出兩邊都不討喜的產品。
就像歐美友人們老是分不清亞洲人的臉,這次在《樂高忍者》的創作上,他們似乎也分不清究竟哪些文化符號屬於日本,而哪些又是屬於中國。
5. 不是總結的總結
概括來說:
《樂高大電影》是壹部大小朋友都心甘情願為其埋單的安利片,因為它讓人壹路笑岔氣,最終又回歸到暖心的合家歡主題上,讓人服氣到可以站起來鼓掌;
《樂高蝙蝠俠》是壹部特別迎合DC粉的動畫電影,同時延續了第壹部的幽默風格和故事套路,繼續俘獲成人觀眾的心,卻並因此大力拉動到玩具銷售;
而《樂高忍者》呢,雖然相對市面上其他低幼動畫電影,它已算得上精彩滿分,但相對同系列的前兩部,它又稱得上為敗筆,至於能否拉動玩具銷售額呢,那就要等樂高出爐下半年年報了。
雖然對於《樂高忍者》吐槽不斷,但我還是衷心希望2019年的《樂高大電影2》可以振作起來。因為正是樂高電影的存在讓我們依然心存希望,相信玩具衍生電影也可以做到新奇刺激又好玩,而孩子們以後的玩具永遠不會只有電子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