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是壹個巨大的開放性命題,可以講個三天三夜不變樣,也可以壹句話去概括,用心寫好自己想要表達的壹切,就是壹篇好文章,其實這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散文寫到最好的境界就是老少鹹宜,婦孺皆懂,當然這樣的功底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大量的練習。
愛讀書的朋友們很容易發現,為什麽西方很多學術大佬們,寫出來的通識類作品是那樣的深入淺出,那樣好懂,即便讀者沒有專業背景知識,讀起來依然沒有障礙??而不像國內很多學術大牛,不屑於去寫通識類作品,以至於目前市場上最為常見的通識類作品,多是翻譯作品,比如《全球通史》《七堂極簡物理課》等等,當然,這些都不是?以散文的形式存在,相比這些而言,散文是更為自由的文體,更容易去表達壹些東西。
李娟的散文可以拿過來做壹個範本,她筆下的新疆有著獨特的魅力,令諸多作家為之折服,剛出版不久的《遙遠的向日葵地》在獲得2017年度“中國好書”之後,又摘得魯迅文學獎散文獎。是怎樣的魅力,讓她的作品在出版業處於疲敝的情況下,壹再摘得桂冠?我想,沒有好好讀過她作品的人,不知道其中深厚的功力。
嗯,寫好壹篇文章,是需要深厚的功力來修煉的,所以當別人稱呼李娟為“散文家”時,李娟笑說,自己並不認同這個稱呼, 更願意稱呼自己為“寫作者”,像廣大的寫作者壹樣,渴望被認同,而自己寫的每壹篇文章,很少時壹氣呵成的,都是經過反復修改,反復錘煉的結果,壹篇草稿出來,需要減去其中拖沓的字眼,直到修改的讓人感覺行雲流水壹般,才是壹篇文章最後的模樣。
作為讀者,李娟的散文,給我的感覺是,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內的深耕,用飽滿深情的筆觸去觸碰日常的生活。我有時候會想,好的作品往往會讓人讀出別的文章中所沒有的美感,而這樣的美感能夠不經意間觸碰讀者的感官,讓讀者感受到其中的美。好的寫作者能夠用文字挑逗起讀者的觸覺——眼,耳,鼻,舌甚至是全身的感官神經,讓讀者能夠聞到文字中的芬芳,聽到文字中的鳥鳴,看到文字中的美景,並品味到文字中所描繪的美味,所以我覺得,美好的文章是可以饗食的,無論是精神還是身體,就像看到《風味人間》紀錄片時,看到滿屏的美食,嘴巴不自覺的就會“吧嗒”壹下。
這樣的寫作,算不算是高級寫作呢?我覺得不是,而是寫作者將身體低入塵埃裏,從最為生活的細節中把握到最感人的部分,需要寫作者極為敏感的神經和極為開闊的眼界,細致的觀察力。
對於多數的寫作者,往往會忽視身邊發生的最細微的事情,但事實是,越是細微的,越是渺小的,就越能觸動人心,因為妳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生活的內核,並將這樣的美好再現,肯定就可以抓住讀者的心,妳說高級嗎?不見得多高級對不對?
於李娟講,她寫的所有文章,都是生活的經歷,無論是寫牧場生活,寫種地的時光,還是去寫冬日裏鏟雪的經歷,她都是以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的身份去再現這些生活,讓讀者在讀這些文章時,會讓人覺得,她文字中的牛羊兔雞鴨鵝狗等都在身邊環繞著,叫聲此起彼伏,好玩的事兒接二連三的發生。其中的酸甜苦辣也牽動著讀者的心, 所以好文章的前提之壹,是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內用心的去書寫。
於李娟講,她寫的所有文章,都是與時間和寂寞的對抗,而對抗的方式,是精心的打磨每壹篇文章。忘記她在哪壹篇文章中提出說,日子可以無聊到思緒飄飛漫長。我想時間瘋長,日子累計,不見得壹定會給心靈帶來絕對的空虛,看似空虛的生活,其實是將這些無聊的印記壹遍遍的打磨蝕刻,才讓作者對這些日子記憶的如此之深刻,在成稿之前,這些經歷已經作為腹稿在心中打磨千遍,到最終落在紙上時才那樣的活靈活現。 所以好的文章,需要用心琢磨,琢磨其中的每壹個表達,每壹個字眼的呈現,每壹段話的精彩和每壹個字的精彩,才能讓整篇文讀起來活色生香。
於李娟講,她寫的所有文章,因為加入足夠的細節和情感,每壹篇散文就是壹篇迷人的故事,而故事對所有讀者都是適用的,好的故事更是能夠浸潤每壹個讀者的心,她的故事獨特溫暖,絕望中透著希望,就像沙漠中的胡楊,讓人感受到底層百姓生活的艱難,但永不向命運低頭的硬氣,給人壹種隱形的激勵——她們那麽艱難,還堅持生活的熱火朝天,而眼下我的生活並沒有那麽糟。
所以,鉆研每壹篇李娟的文章,妳就會找尋到寫好散文的妙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