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屯溪老街的歷史文化

屯溪老街的歷史文化

徽商造就的屯溪老街是古徽州的商業重鎮,地處屯溪西部的黎陽於公元208年便有縣級建制。悠久的歷史為屯溪留下了包括徽派建築在內的豐厚文化遺產。作為屯溪市重要發祥地的屯溪老街,是隨著徽商的興起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元末明初,有婺源、歙縣商人,為方便土特產和食鹽中轉,在率水、橫江和浙江聚匯的三江口附近,建立棧房,屯聚貨物。明代永樂年間,休寧商人程維宗在此基礎上再建新的店鋪,還在店鋪之間建亭閣,供來往行人休息,從此形成了有壹定規模的屯溪街市。

明、清兩朝,徽商崛起,屯溪老街憑借地處皖、浙、贛三省交衢,橫江、率水匯合直通錢塘江的有利條件,成為徽州水陸運輸的交通樞紐,獲得迅速發展。老街在明代成為頗有影響的“壹邑總市”、清代發展成遠近聞名的“茶務都會”。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因戰亂大量人口內遷,又發展成皖南的商阜重鎮,獲得“小上海”的名聲。1949年以來,作為區域中心城市,屯溪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規模迅速擴張,現代建築鱗次櫛比,但屯溪老街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深厚的商貿文化薪火相傳。

屯溪老街依黃山、伴新安江,空間景觀特色依托於城市與自然(山與水)環境的有機結合。山、城、街、水呈平行的帶狀結構,老街又是城市最活躍的部分。通過3條馬路和18條巷道與山水相溝通,如魚骨式形態,同時將山水景觀引入城市和老街。屯溪老街古樸典雅的明清風貌,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壹條徽州古街,雖歷經天災人禍,幾度興衰,仍保持著明清年代的街市情趣:茶樓酒肆、書場墨莊,匾額旗招、朱閣重檐。

屯溪老街的建築承襲了徽州特有的建築風格,規劃布局和建築形式具有鮮明的徽派建築特色。整條街的建築色彩淡雅古樸,結構錯落參差,石板街路面,小青瓦,再加上白粉馬頭墻,更增加了街道的層次感。臨街的店鋪壹般為兩層,均為磚木結構,以梁柱為骨架,盡管多為不大的單開間,但設計構思奇巧,門楣上的徽派木雕中,戲曲人物栩栩如生,民間故事委婉動人,新安山水秀美靈動。門楹和窗欞或方或圓,或棱或扁,花式豐富,形態各異。伸出楹外的“飛來椅”或“美人靠”,既拓展了店堂內有效的空間,方便店家和顧客把玩街景,又平添了店外的外觀層次,使店堂顯得更加恢弘和華麗。從店鋪的內部結構看,有沿街開敞式和內天井式,有“前店後坊,前店後戶或前店後倉”,有的二進二廂,有的三進三廂,四周的走廊連接成天井,寓含“四水歸堂”和“肥水不外流”的斂財之意。店堂壹般都較深,前店營業,內廂加工或儲存貨物,有的則前店後居或下店上居。臨街的店面是可以靈便裝卸的朱漆木板大排門,早卸晚上。店堂兩楹和貨架上多以字畫點綴,徽商亦儒亦商的高雅情調表現得淋漓盡致。屯溪老街徽州文化的重要載體著名學者葉顯恩曾著文稱,原徽州所出現的既有獨特性,又有典型性,並具有學術價值的各種文化現象的總和,即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既是地域文化,又是中華正統文化傳承的典範。屯溪老街集中地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

徽州文化的眾多門類在屯溪老街都有很好的表現。街內有屯溪老街古建築群、中***皖南特委舊址、同德仁藥店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代著名思想家、學者、“乾嘉樸學”的代表人物戴震,是屯溪隆阜人,位於屯溪老街立新巷1號的戴震紀念館,是中國唯壹壹座陳列和收藏戴震學術貢獻、生平事跡和研究成果的紀念館。整條老街店鋪300余家,其中歷史悠久的就有60多家,“同德仁”“茂槐”“老福春”“汲古軒”“藝林閣”“徽寶齋”等老店,都掛有“老字號”牌匾。老街店家主要經營文房四寶和土特產品。這裏有徽墨、歙硯、徽漆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品,“祁紅”“屯綠”“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等享譽中外的名茶。屯溪老街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集中展示窗口,以粉墻黛瓦馬頭墻和磚雕、石雕、木雕為主要特征的徽派建築文化,以同德仁藥店為代表的新安醫學文化,以書畫、匾額、楹聯為代表的新安書畫文化,以老街壹樓、老徽館為代表的徽菜文化,以歙硯徽墨為代表的文房四寶文化,以三味茶館等為代表的徽州茶文化,以及以館藏器物和工藝品為代表的民間器物文化,構成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休閑街區。屯溪老街還是蜚聲海內外的徽州傳統工藝品的加工、制作、展示、銷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