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滋潤舌尖,山水凈化心靈。飲食是舌尖享受,更是生活態度,走進大茅山,壹道道地道的 美食 ,頓刻俘虜了我。
大茅山是壹座天然的中醫藥材寶庫,1400多種藥材生長在馬溪河畔的筆架山裏,常年山泉水從海拔1000多米,經過十幾公裏流入雙溪水庫,成為德興30多萬人口的生活水源地。自然這裏的食材,也非常豐富。到了春天,妳沿途會發現許多老人竹林松林撿拾蘑菇、挖掘竹筍和滿地的野菜,雞鵝自然散養,屋前晾曬的臘肉,滿坡的土蜂蜜……大茅山,自然也是天然的 美食 食材種植地。
壹年四季,都是不同時令的美景與不同時節的 美食 ,怎麽能辜負呢?!
於是,每天就身居處處美景的大茅山,感受著春天壹寸寸的光陰、品味壹道道鮮香的春之滋味。
恰逢清明時節,自然不會放過清明果,清明果實際上是壹種以糯米為主要原料做的糕點,它的特色之處在於它添加了天然的大茅山生長的綠色植物艾草。將艾草煮爛,在揉面的過程中把艾草揉進面團裏去,就基本可以了。清明果可以填不同的餡,盡量是蔬菜的,這樣菜不會破壞艾草的清香,不同餡的清明果的區分壹般都是在封邊時捏出不壹樣的花邊。清明果是壹年三季都可吃到的小吃。
來大茅山,為妳推薦壹道地道的烏佬果,大茅山地處德興、是烏佬果的故鄉,現在烏佬果已成為本地最具特色的小吃之壹,每逢外地朋友來大茅山,總是用它來招待朋友。
這道 美食 聽上去很土,但卻是壹位貴族發明的,這位貴族叫黃歇,楚國的春申君,春秋戰國時期,他可是名震天下的四大公子之壹。由於黃歇長年躲在深山老林風餐露宿。不明其身份的當地山民便給他取綽號為“烏佬”。這就是後來“烏佬果”大致的來歷。最早的烏佬果是由壹種山中蕨箕草的根莖挖回來,舂成粉末,曬幹,漂白成白粉,再經調制扭成果皮。但由於蕨根粉的挖制比較麻煩,所以後來人們又改用紅薯粉。
烏佬果可用豆腐,冬筍,碎肉做陷,再熬制新鮮豬油和醬油做的底湯,出鍋後撒上蔥花和當地人家自制的壹勺辣椒油。烏佬果外表晶瑩透亮,入口細膩滑爽,吃過的食客往往念念不忘。
朋友小季給我帶來壹張地道的地方肉燒餅,是特色小吃,形圓而薄,正面貼滿芝麻仁,精肉置餅中,呈黃色。吃起來口香味美,越嚼越香,風味獨特,剛出爐的味道最佳。
土蜂蜜是大茅山的著名特產。本地人將木竹筒,放置於樹林,河畔,原始森林間的土蜜蜂飛入竹筒為“家”,春、夏、冬,以冬蜜質量最好。從野外的樹上、巖洞等采取者稱為野蜂蜜,又叫石蜜或巖蜜,質量最好,但產量有限。蜂蜜的氣味芳香可口,從營養和保健價值來看,不僅是滋補、益壽延年之品。
作為壹個無肉不歡的老鄧為我推薦壹道粉蒸肉,選料上要選五花肉或前夾心肉,完全用瘦豬肉肯定做不好米粉肉的;其次是米粉的選用,數量上要與肥肉數量搭配好,太多則幹了,太少則膩了;第三是加上壹些佐料,如醬油、糖,調制好後最好用柴火竈蒸煮、文火慢烹,蒸了20余分鐘後再端出用筷子翻攪壹遍,再放入蒸鍋中繼續蒸10-20分鐘,直到把肥油蒸出上溢、骨質疏脆,肥而不膩,入口即化,色香味俱佳。除了粉蒸肉以外,還有粉蒸筍等等。
到了大茅山,這幾道 美食 不能放過。幹鍋豆腐是壹道營養豐富,含有鐵、鈣、磷、鎂等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還含有糖類、植物油和豐富的優質蛋白的菜肴,醬香濃郁,美味下飯。
粉蒸辣椒包。挑選那些皮厚、個短、腰圓近似燈籠椒的紅椒來做,但不是燈籠椒。去掉椒蒂,把中間的椒籽、椒筋剔除,往裏塞餡,然後壹個個擺上熱水鍋裏蒸熟。
發糕是壹種將米磨成漿,由其發酵壹夜,再旺火入鍋,撒上炒好的豆腐豆芽筍幹等佐料蒸熟,出鍋前撒上韭菜末,出鍋後塗壹層為發糕特制的辣椒油,即烹即食。
春秋冬季,喝上壹碗牛肉粉絲湯,去濕氣,添活力。是利用牛肉和粉絲制成的壹道 美食 ,營養豐富,色澤誘人,深受消費者喜愛的傳統 美食 ,屬於食療藥膳食譜之壹。
土豆餅是壹道以土豆、雞蛋、面粉作為主要食材制作而成的 美食 ,口味鮮美,營養豐富。
清蒸土雞,是大茅山壹道保留的土菜,以散養竹林的土雞,用農墾時期老壹輩的方法清蒸,原汁原味,連湯都是甜的。極簡的美味,美味又滋補。
大茅山的 美食 、特產,還有許多,我粗算了壹下,特產、小吃有近100種。壹日三餐,每餐兩種,也要品嘗半個多月。在這人間四月天裏,美景 美食 ,怎麽能辜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