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站是古代傳遞宮廷文件和軍事信息的人或官員在途中登車換馬的地方。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機構傳遞信息的國家之壹。郵政雖然有3000多年的歷史,但留下的遺址和文物並不多。郵票上的兩個驛站屬於明朝。蒙城驛站是壹個水馬驛站,在江蘇省高郵古城南門外。河北懷來雞鳴山客棧是中國僅存的郵政城。
古物流華客棧
物流從古至今壹直伴隨著人類歷史,而說到古代物流,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郵局。簡單來說,驛站是古代收發公文的官員和來訪官員在途中休息和換馬的地方。後來它的功能逐漸擴展,最後被新事物取代。遼寧出現文字驛站是在唐代。宋人所撰《五經》中提到,驛站設在唐代瀛洲路上:“因東行180裏(今潮陽市),送至嚴俊城(今義縣),自嚴俊城向東約500裏,經汝羅守卓(今北鎮鎮),渡遼河十七驛至安都胡夫(今遼陽市)。”這裏雖然沒有提到具體的站名,但是可以知道唐朝的郵局設置已經到了遼東。遼朝時,中京大定府與東京遼陽之間有14個郵局。金代時,在上京會寧府和遼西海濱公路沿線的燕京之間設立了驛站。為了滿足軍事需要和加強交流,金效仿了宋朝在遼寧的做法。送貨店壹般建在交通要道附近,有駐軍,像壹個四角插著黑旗的方形小堡壘。店鋪之間的距離壹般在十裏左右,每個部門有四個人。管理非常嚴格,具有軍隊性質。此時的投遞店和郵局都歸兵部領導。驛站按照朝廷規定的標準為過往官員提供住宿、車馬。
元朝由於疆域遼闊,交通發達,驛站制度得到加強,這也成為其鞏固政權的重要手段。此時的驛站還叫“站紅”,實際的“站紅”是蒙古語驛站的音譯。
明代除了沈陽到旅順的驛站外,其他幹線上都設置了驛站。這不同於元代只在兩條幹線上設置驛站。到了明朝,還設立了投遞站。這些獨立的驛站專門從事貨物運輸。他們的主要任務是預付國家的軍事用品,貢品和禮物。由當地健康中心管理。洪武元年(公元1376年)設立投遞局,投遞局的設立是明代交通運輸的壹大進步,使貨運有了專門的組織。明代陸路運輸基本是定點接力。因此,除了在站內指定運輸路線的任務外,投遞處還應做好海、河運輸的分配工作。
清朝順治皇帝入關後,在北京建都,稱原首都盛京為駐都。盛京在全國還是有很特殊的地位的。盛京驛站也不同於其他省份。郵局分為三部分:郵局、車站和商店。驛站是政府接待客人、安排公務物資的運輸機構。該站是傳遞重要文件和軍事信息的機構,專用於軍事系統。商店受當地部、州、縣政府領導,負責傳遞公文和信件。盛京驛站基本設置在明代,不受行政區劃限制,視交通條件而定。投遞是用來投遞公文的。州與縣之間的所有官方文件都是通過快遞送達的。盛京遍布全區。
驛站用的證,就是合並火的標誌。凡需向驛站運送公文、物品的車、馬、搬運工,都要看“郵政標誌”,政府按章使用;兵部用的時候要看火卡。郵政符號的使用有非常嚴格的規定。派遣部隊保護那些在運輸途中有特定任務的人。遞送公文的時候,兵部會發火票,這樣如果沿途各驛站的遞送是從外面到達京城或者是從外面傳遞給對方,就要填壹個清單。官方文件僅限於“立即飛行”,每天需要行駛300英裏。緊急公文標有400裏、或500裏、或600裏字樣,並在規定時限內送達。但是不要亂填這個詞。到了清朝,驛站管理已經完善,管理極其嚴格。任何違反規定的人都將受到懲罰。清朝末年,因為報館的設立,郵局被廢,後又廢了郵局。同時,報社專司其事,後來又建立了郵政,報社逐漸被取消。
驛站在中國古代交通運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原始的通信手段下,驛站擔負著各種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信息傳遞任務。在壹定程度上,它也是物流信息的壹部分,是壹種特定的網絡傳輸和網絡運輸。中國古代驛站雖然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形式和名稱,但組織嚴密,等級分明,手續完備。封建君主依靠這些電臺維持信息收集、指令發布和反饋,從而達到封建統治控制的目的。由於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科技發展水平有限,其速度和數量無法與今天相比,但交通信息系統的覆蓋水平,就其嚴密的組織而言,並不亞於現代通信交通。可以說,當時的成就也是我們現代文明基礎的壹部分。驛站和今天的郵政系統、高速公路的服務區、貨物中轉站、物流中心之間是否有類似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