鱉是變溫動物,水陸兩棲,用肺呼吸。喜生活在江河、湖泊、池塘中。常浮到水面,伸出吻尖進行呼吸,也常在陸地活動曬背。鱉對外界溫度變化十分敏感,生活規律與外界溫度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10~12℃時,鱉進入冬眠,杭嘉湖地區每年11月中旬到次年的4月中旬前後是鱉的冬眠期。春季水溫上升到15℃左右時,從冬眠中逐漸蘇醒並開始攝食。20℃以上時,雌雄鱉進行交配產卵。25~30℃是鱉攝食生長的最適溫度範圍,也是人工養殖的最好季節。超過33℃時,尋洞“避暑”。人工養殖中,因鱉生性好鬥,大小鱉不宜混養。群體間恃強淩弱現象很普遍,食物缺乏時會殘食同類。
鱉的生活習性可歸納為“三喜三怕”,即喜靜怕驚,喜陽怕風,喜潔怕臟。鱉對周圍環境的聲響反應靈敏,只要周圍稍有動靜,鱉即可迅速潛入水底淤泥中。在自然環境中,甲魚喜歡棲息於水質清潔的江河、湖泊、水庫、池塘等水域,風平浪靜的白天常趴在向陽的岸邊曬太陽(俗稱曬背),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殺死體表的致病菌,促進受傷體表的愈合,通過曬背提高體溫,促進食物消化。
食物
鱉是以動物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動物,喜食魚、蝦、貝、昆蟲及動物內臟和屍體。動物性料缺乏時,也需吃青草、瓜類和糧食等植物性鉺料,性貪食,鉺料不足時,常自相殘食。
主要食物為小魚、小蝦、蝌蚪、螺、蚌、水生昆蟲。
鱉既貪食又耐餓,壹次時食後很長時間不吃東西,也不會死亡。當然,這是靠它自身積蓄的營養來維持生命活動的,在人工養殖時壹定要供給它充足的食物,以加快它的生長。鱉食蚯蚓、動物內臟等,同時也兼食蔬菜、草類、瓜果等。在食物不足時,同類可互相殘食,亦可攝食動物屍體。
生長繁殖
鱉自然生長緩慢,壹年中生長期僅6個月,因此生長發育慢,並隨各地氣候條件、飼養技術而異。壹般飼養條件下,當年稚鱉體重可達5~10克,2齡鱉達50~100克,3齡鱉100~200克,4齡鱉400~500克,5齡600克以上。因此,采用不加溫的“常規養殖法”,養殖周期長達4~5年,如采取“加溫養殖法”,養殖周期可縮短1~2年。
鱉的人工繁殖
鱉
由於鱉是卵生動物,卵在無親體保護條件下孵化,孵化期長。因此盡管鱉的繁殖力強,但是天然環境中,由於受到多種敵害,病菌侵襲不良氣候的影響,其孵化年、成活率較低。采用人工繁殖,可大大提高孵化率,縮短孵化期,為人工鱉提供充足的種苗。
(壹)繁殖習性:水溫20℃以上時,開始發情產卵,每年的4~8月為產卵季節,盛產期溫度為28~34℃,產卵常在深夜進行。產卵時雌鱉爬上岸,尋找隱蔽無積水,地勢高的沙泥場地,挖穴產卵。產卵後扒蓋穴後離去。每只雌鱉每年壹般可產卵3~4批,每批產卵10個左右。
鱉
(二)親鱉的選擇:幾達到性成熟年齡,可用來繁殖的雌雄個體為親鱉。親鱉的年齡和體重也是要考慮的,鱉的性成熟年齡4~5齡,個體500克左右,剛成熟的鱉個體少、懷卵量少、產出的鱉大小不勻。故選留的親鱉體重為1公斤,年齡4~7齡較好。從外形看。應選擇體質健壯,無病無傷,體表光滑,個體肥大,行動敏捷的個體。選留親鱉,還必須準確判斷,使雌雄比例適當。可以根據外部特征加以鑒別,雌雄比例壹般以4:1(四雌壹雄!呵呵!)為好。用來吃的話很有營養 不過建議大家不要殺生。[2]
4種群分布編輯
主要分布於亞洲、非洲、美洲的大海和湖泊中。
斑鱉
斑鱉是國家壹級保護動物,數量稀少極其珍貴,是比中華鱘更瀕危的“水中大熊貓”。”WCS兩棲爬行類物種項目協調員呂順清介紹,斑鱉是龜類中最瀕危物種,全球已知存活的斑鱉只有4只,其中蘇州動物園與越南河內的厚恩金姆湖(還劍湖)各2只
鱉
中華鱉
中華鱉在中國廣泛分布,除新疆、西藏和青海外,其它各省均產,尤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產量較高。伍惠生報道在湖北省發現紅色鱉和白色鱉,是中華鱉的變異型。中華鱉化石發現於中國的上新世地層中。
珍珠鱉
分布於主要分部在美國中、南部,引入中國的 廣東、廣西等地養殖比較成功。
山瑞鱉
雲南、貴州、廣東、海南、廣西等省區。廣西全境均有分布。以1978年的收購數為例,南寧百色地區占全境的67.7%,河池、柳州地區占27.1%,桂林及玉林、梧州地區少。國外分布於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