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路,它是蘇州的壹條歷史文化老街,是壹條沿河的小路。宋元時蘇州又名平江,所以以此命名平江路,它堪稱古城的壹個縮影。
初到平江路,還是炎炎六月,心情有些倦怠懶散,走馬觀花般地,沒有留意駐足那些林林總總的別致店鋪。第壹次就這樣匆匆,去“轉角遇到貓”擼了壹只可愛的棕色加菲貓、吃了蘇州的特色小吃—桂花赤豆小圓子粥和桂花雞頭米,不得不承認,蘇州的小吃都十分詩意古典,我獨愛桂花的芬芳馥郁,氣味淡雅,彌漫在這狹窄悠長的街巷中...我知道,故事未完待續...
第二次到平江路,已經是蘇州的梅雨季,天氣陰濕濕地,小雨絲絲,很是舒爽,悠閑地漫步在平江路上,雨敲打著青石板路,不由得想到戴望舒的《雨巷》,“撐著油紙傘,獨自仿徨在雨巷,那如丁香壹般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平江路上有壹家油紙傘店,不同尺寸、不同圖案,排列著掛在店鋪前的檐廊上,很是添色增彩。記得去年還在鹹陽念大四時,因著對油紙傘的喜愛,從網上買的紙質青花瓷式樣的油紙傘,拿到西安城墻上各種擺拍的情景,依稀浮現...
在平江路上,有很多家蘇式旗袍店,有些旗袍上縫綴有蘇繡,感覺各式各樣的旗袍都會讓人著迷地眼花繚亂,想象著自己是民國時代的女學生,穿著素雅的旗袍撐著油紙傘,等著電車...因著這種向往,便在平江路拍了壹組油紙傘主題的照片,那是綴著蒲公英圖案的淡黃色上衣和咖啡色長裙,攝影師拍完我很是滿意。或許,我會在蘇州這隅靜土呆壹輩子,守望姑蘇四季,穿不同式樣的旗袍來記錄歲月的光影,給自己壹個優雅的回憶...
? 去年來蘇州,我去了山塘街那家“貓的天空之城”,像壹個貓窩壹般的形狀,安靜而溫暖,如今,山塘街的那家貓空店已經拆遷,回憶不覺湧上心扉。索性平江路還有壹家“貓的天空之城”,也頗具蘇州的本土特色,古典的房屋院落,店鋪前是壹如既往地貓空主題特色情景:壹只漆著紅色的郵寄信箱,壹把藍色的躺椅、壹個繪著“蘇州貓空丁香店字樣”的路標...
走在平江路交叉的那些小巷,如鈕家巷、丁香巷,總會看到手繪在裏弄墻上的水墨江南畫,十分寫意...
平江路的故事愈來愈完整了,我不斷地挖掘,不斷地駐足停留,仿佛每去壹次會有不同的理解與發現....平江路的夜晚,散發著優雅的情懷。
昆曲、評彈是蘇州的特色,吳儂軟語余音繚繞,可能在平江路聽到最多次的評彈曲子就是那壹首《秦淮景》“我有壹段情呀,唱給諸公聽...”,是電影《金陵十三釵》的插曲。最經典的昆曲劇目是湯顯祖的《牡丹亭》,描述了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那句題詞“情不知所起,壹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成為了壹種經典。
最後的閨秀張允和先生貼切地將昆曲比作江南的楓葉。在平江路有壹家昆曲博物館,每天各個時間段都會有幾場昆曲評彈小劇場。因著不了解昆曲,想瞻仰壹下,所以有天我等了壹個小時鐘頭,買了晚上七點半場,幸運的是演出的劇目有《牡丹亭》,而且可以親自看到昆曲老師在臺上畫戲曲妝,那施粉黛的嫻熟技藝,讓人驚艷,可以壹睹戲曲妝的風采。當晚,我腦中壹直蹦著“粉墨春秋”四個字,也明白了“粉墨春秋”的含義。
我自詡是個民國情懷濃厚的人。在西安東郊有壹個白鹿原影視城,裏面建了壹條民國街,那條民國街的樣子完全是民國劇中最經典的場景:有軌電車上放著“夜上海”、八角洋行旁豎著黃包車。
而在平江路,也有壹家民國胭脂店,名曰“摩登紅人”,是民國時期老上海的胭脂品牌,這家店鋪裏不僅擺放著老式復古的留聲機,留聲機裏緩緩放映著周璇的歌,而且每盒胭脂都畫著民國月份牌,也許這家店鋪做的就是壹種情懷。
平江路是詩意的,豐富的,來了壹定要坐壹坐黃包車,品壹品姑蘇的傳統糕點,嘗壹嘗花園餅屋的乳酪包,蕩壹蕩河上的搖櫓船,有船娘搖著船槳為妳歌唱...撿壹個閑暇的傍晚,觀觀棋,品品桃花釀...
粉墻黛瓦,小橋流水,我願走過平江路的春夏秋冬。
平江路是壹首永遠讀不完的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