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有句俗語叫“開門放鞭炮”。也就是在新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聲辭舊迎新。
鞭炮是中國的特產,也被稱為“鞭炮”、“爆竹”和“爆竹”。它的起源很早,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如今,我們大多數人認為燃放鞭炮可以營造節日氣氛,它是節日中的壹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好運。然而,如果我們追溯鞭炮的起源,我們就會了解古代人燃放鞭炮的初衷及其演變歷史。
《荊楚紀年》雲:“正月初壹,雞鳴,庭前放鞭炮避邪。”這壹記載表明,鞭炮在古代是壹種驅除瘟疫和惡鬼的聲學工具,這使得燃放鞭炮的習俗從壹開始就具有壹定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完全是古人的誤解造成的。
根據這部神聖的經典,在古代,人們在深山中安營紮寨,晚上點燃篝火,壹個是為了做飯和取暖,另壹個是為了防止野生動物入侵。然而,山中有壹種動物既不怕人也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吃東西。
為了對付這種動物,人們想到了在火中燃燒鞭炮的方法,並利用竹子的劈劈啪啪聲來趕走它。這裏提到的動物叫“山臊”。古人說它能使人忽冷忽熱,它是使人患忽冷忽熱疾病的鬼魂,嚇跑了山,即驅逐了邪惡的靈魂,使他們能夠獲得好運和和平。
唐朝初期,到處都有瘟疫。壹個叫李天的人把硝石放在壹個竹筒裏並點燃它,使它發出更大的聲音和更強的煙。結果,山嵐的瘴氣被驅散,流行病被阻止。這是爆竹的最早雛形。
後來,當火藥出現時,人們用硝石、硫磺和木炭填充竹筒並燃燒它,從而產生了“爆炸戰”。宋朝時,人們開始用紙筒和麻桿包裹火藥制造“炮”(即鞭炮)。
關於鞭炮的演變,優秀的流行整理記載:“古有鞭炮。都是真竹流行,所以唐詩也叫爆桿。後人為其卷紙。叫做“鞭炮”。
隨著時間的推移,鞭炮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和顏色也越來越多。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姚、江西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是中國著名的“煙花之鄉”。他們生產的鞭炮不僅暢銷全國各地,還遠銷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放鞭炮已經成為壹項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不僅在春節燃放鞭炮辭舊迎新,而且還燃放鞭炮慶祝重大節日和喜事,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結婚、建房和開業。
舞龍
玩龍燈又稱“舞龍”“龍燈舞”,是中國特有的民間娛樂活動。從春節到元宵節,中國城鄉都有玩龍燈的習俗。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耍龍燈已成為壹種形式活潑、表演優美、富有浪漫色彩的民間舞蹈。玩龍燈起源於人們對龍的迷信,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人們用舞龍來祈求龍的祝福,以實現風調雨順和五谷豐登。
玩龍燈的主要道具是“龍”。龍是由草、竹、木、紙、布等制成的。龍的數量為單數吉祥,多為九節龍、十壹節龍、十三節龍,多達二十九條。超過十五節的龍體積龐大,不適合跳舞。它們主要用於觀賞。這種龍特別註重裝飾,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還有壹種“火龍”,用竹簽編織成圓柱形形成籠子,貼上透明漂亮的龍衣,用蠟燭或油燈點燃。晚上的表演非常壯觀。
龍燈的玩法有很多種,其中九節以內的招數是重點。比較常見的招式有:遊龍、龍跺鉆、頭尾鉆、龍搖尾、蛇蛻皮。第11節和第13節中的龍專註於動作表演。金龍追逐著寶珠,跳躍著,時而飛入雲端,時而破浪入海。非常好。
舞龍的習俗被海外華人發揚光大。每當中國人民有傳統節日和重大慶祝活動時,他們都會舞獅和玩龍燈,表現出強烈的東方精神。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把提前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抑制邪惡的靈魂,因為“老”和“特別”是諧音,年輕壹代可以用壓歲錢安全地度過壹年。壓歲錢有兩種,壹種是將彩繩穿成龍形放在床腳,這在《燕京歲時記》中有記載;另壹種是最常見的,即父母用紅紙包裹分發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以在晚輩拜年後當眾發放,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熟睡時由父母放在孩子的枕頭下。
民間認為,給孩子壓歲錢,當惡鬼或“年”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筆錢賄賂他們,把邪惡變成好運。阿清吳曼雲的詩《壓歲錢》中說:“壹百元長在彩色的線中,然後從枕頭上收集,並討論鞭炮的價格,這使焦耳忙了壹整夜。”從這個角度來看,壓歲錢是綁在孩子們的心上的,而孩子們的壓歲錢主要用於購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目前,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金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大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書籍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賦予了壓歲錢新的內容。
把福字向後貼
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墻上和門楣上貼“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由來已久的民俗。根據《梁璐之夢》的記載:“當妳年輕的時候,妳會去百貨商店購物,畫壹個門神桃符,並慶祝春節……”;“讀書人,無論大小,都會掃地,打掃家庭,更換門神,掛鐘旭,釘桃子,貼春卡,祭祀祖先。“本文中的“貼春卡”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被解釋為“幸福”,但在過去它意味著“好運”和“好運”。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在春節貼“福”字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充分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百姓幹脆把“福”字倒過來,表示“福已降”“福已至”。還有壹個傳說是“福”字倒貼在民間。明太祖·張著用“福”字作為暗號準備謀殺。為了消除這場災難,善良的馬皇後讓城裏所有的家庭在黎明前都要在門上貼上“福”字。自然,沒有人敢違背馬皇後的意誌,所以每個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壹戶人家不識字,所以他們把“福”字倒過來寫。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檢查,發現家家戶戶都貼了“福”字,還有壹戶人家把“福”字貼反了。皇帝聽到這個報告後非常憤怒,立即命令禦林軍砍倒那座房子。馬皇後見情況不妙,急忙對朱元璋說:“家裏知道妳今天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反了。這不就是“福道”的意思嗎?”皇帝壹聽到真相就下令釋放,壹場巨大的災難終於消除了。從那時起,人們就把“福”字顛倒過來,以尋求好運和紀念馬皇後。
還有人把“福”字精心制作成各種圖案,如長壽、壽桃、鯉魚躍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過去是手寫的,但現在在市場和商店裏都有賣。
吃年糕
春節期間,中國許多地區都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壹年比壹年好。
作為壹種食物,年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學家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水稻種子,這表明我們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開始種植水稻。漢代人把年糕稱為“年糕”、“魚餌”和“糯米糕”。古人也有壹個從年糕到年糕的發展過程。公元6世紀,烹飪書《史記》載有制作年糕“白繭糖”的方法,其中說:“如果大米煮熟並煮熟,並且比杵臼的更熱,則必須煮得非常好,以免有米粒……”也就是說,糯米蒸熟後,煮成米飯,然後切成大小不等的桃核。
將大米磨成餅的方法也很早。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姚敏書》可以證明這壹點。制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絲綢過篩,然後加入水和蜂蜜制成堅硬的面團,並在面團上附著棗和栗子,然後用竹葉包裹並蒸熟。這種糯米糕具有中原特色。
年糕大多由糯米粉制成,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像糯米壹樣的粘性谷物,而粘性小米(俗稱小米)最早是在古代引入的。這種小米脫殼粉,用水蒸熟後呈黃色,粘稠香甜,是黃河流域人們慶祝豐收的美味食品。明朝崇禎年間出版的《京師風光略》壹文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會“正月初壹吃小米餅,慶賀年糕”。不難看出,“年糕”在北方是“粘糕”的諧音。
年糕的種類很多,比如北方的白年糕、塞北農民的黃年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臺灣省的紅甲魚年糕等。年糕從北到南有不同的口味。
北方有蒸年糕和炸年糕兩種,都是甜的;南方年糕除了蒸和炸之外,還會切片炸和煮湯,既甜又鹹。
據說,最早的年糕是用來在除夕祭神和祭祖的,後來成為春節的食物。
年糕不僅是壹種節日食品,而且隨著壹年的過去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正如晚清的壹首詩所言:“人心高,食之以和,使年比年好,以祈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