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長江三鮮的具體介紹

長江三鮮的具體介紹

鰣魚、刀魚、鮰魚,被人們稱為“長江三鮮”。

鰣魚體扁而長,色白如銀,肉質鮮嫩,每年5—6月由沿海上溯入江而得名,是名貴的淡水魚之壹,被列為我國“鰣、甲(中華鱘)、鯧、黃”四大名魚之首。鰣魚多產在西江、錢塘江、長江下遊壹帶,其中鎮江鰣魚最為鮮嫩、肥美。鰣魚鱗下多脂肪,烹調時壹般不去鱗,帶鱗清蒸,保持真味。鰣魚營養價值極高,體內含有蛋白質、脂肪、鐵質、鈣、磷、核黃素等多種營養。

刀魚體型狹長而薄,頗似尖刀,全身呈銀白色,晶瑩可愛。每年3—4月間分布長江口岸,故鎮江壹帶素有“春有刀鱭夏有鰣”之說,刀魚肉質細嫩,腴而不膩,味道鮮美。烹調花樣多,品種有“糖醋酥刀魚”、“白汁雙皮刀魚”、“清蒸刀魚”等。

鮰魚頭呈錐形,尾長、嘴小、肚大、無鱗、刺少,肉質細嫩,含有多種維生素。

鰣魚,江海洄遊型魚類,其營養豐富,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而今天,人們難睹鰣魚美麗的風采。鰣魚 ,體長橢圓形,側扁。長約24厘米,大者達50厘米以上。頭側扁,前端鈍尖,口大,端位,口裂傾斜,下頜稍長,上頜正中有壹缺刻,後端達於眼後緣的下方。鰓耙細密。鱗片大而薄,上有細紋;無側線,體側縱列鱗41~47;橫列鱗16~17。腹部狹窄,腹面有大形而銳利的棱鱗,排列成鋸齒狀的邊緣,腹鰭前為17~19,腹鰭後為12~15。腹鰭極小,胸鰭、腹鰭基部有大而成長形的腋鱗。背鰭17~18,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18~20。尾鰭深分叉,被有小鱗。休背及頭部灰黑色,上側略帶藍綠色光澤,下側和腹部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尾鰭邊緣和背鰭基部淡黑色。鰣魚4~6月間生殖季節溯河而上,在江何的中、下遊產卵繁殖。食物主要為浮遊生物,有時亦食其他有機物。分布我國南海及東海,亦見於長江、珠江、錢塘江等流域的中、下遊。

體呈長橢圓形,較側扁,壹般體長25~40厘米。口大,端位。吻尖,下頜稍長於上頜。上頜骨正中有壹顯著凹陷,上下兩頜均無齒。脂眼瞼發達,幾乎遮蓋眼的壹半。腮孔大。鱗片大而圓薄,上有細紋。無側線。腹部有大型銳利的棱鱗,排列成鋸齒狀。有胸鰭、腹鰭各壹對,腹鰭極小;背鰭、臀鰭各壹個,背鰭條14~15,臀鰭條16~18;尾鰭深叉形,被有小鱗。體背和頭部為灰色,略帶藍色光澤,體兩側和腹部為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其他各鰭暗藍綠色。

[編輯本段]產地

鰣魚為洄遊性魚類,入江河產卵時魚群集中,形成捕撈旺季。主要產地在長江流域,以下遊鎮江、南京產量較多,珠江的西江在70-80年代也可見。

[編輯本段]成分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65克,蛋白質16.9克,脂肪16.9克,碳水化物0.2克,灰分1克;鈣33毫克,磷216毫克,鐵2.1毫克,硫胺素微量,核黃素0.14毫克,尼克酸4毫克。

[編輯本段]性味

甘,平。

①《食療本草》:"平。"

②《綱目》:"甘,平,無毒。"

[編輯本段]歸經

《本草求真》:"入脾、肺。"

[編輯本段]功能

①《食療本草》:"補虛勞。"

②《日用本草》:"快胃氣。"

③《本經逢原》:"性補,溫中益虛。"

[編輯本段]宜忌

①《食療本草》:"稍發疳痼。"

②《本草求原》:"發疥癩。"

[編輯本段]營養

1.鰣魚味鮮肉細,營養價值極高,其含蛋白質、脂肪、核黃素、尼克酸及鈣、磷、鐵均十分豐富;

2.鰣魚的脂肪含量很高,幾乎居魚類之首,它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等大有益處;

3.鰣魚鱗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能治療瘡、下疳、水火燙傷等癥。

[編輯本段]適宜人群

壹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適宜體質虛弱,營養不良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小兒及產婦食用;

2. 多食發疥,故體質過敏及皮膚患有瘙癢性皮膚病者忌食;患有痛癥、紅斑性狼瘡、淋巴結核、支氣管哮喘、腎炎、癰癤療瘡等疾病之人忌食。

[編輯本段]烹飪指導

1. 由於鰣魚鱗片富含脂肪,故烹調加工時不去鱗,以增加魚體的香味;

2. 鰣魚的烹調方法很多,以清蒸、清燉、烤、紅燒最為普遍。

[編輯本段]食療作用

鰣魚肉味甘、性平,歸脾、胃經;

有補益虛勞、強壯滋補、溫中益氣、暖中補虛、開胃醒脾、清熱解毒、療瘡的功效。

[編輯本段]其他相關

鰣魚在魚類分類學上屬於鯡形目、鯡科、鰣屬,曾與黃河鯉魚、太湖銀魚、松江鱸魚並稱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魚”,馳譽千百年。鰣魚早在漢代就已成為美味珍饈,東漢名士嚴光(子陵)以難舍鰣魚美味為由拒絕了光武帝劉秀入仕之召,更使鰣魚名滿天下,嚴子陵釣魚臺至今仍是富春江上的第壹名勝。宋代大文學家蘇軾也對鰣魚贊賞有加,稱其為“惜鱗魚”、“南國絕色之佳”,並做詩贊曰:“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鱸魚。”從明代萬歷年間起,鰣魚成為貢品,進入了紫禁皇城。至清代康熙年間,鰣魚已被列為“滿漢全席”中的重要菜肴,當時首批捕撈的鰣魚壹上岸,即日便用快馬日夜兼程,遞送京城。

《本草綱目》稱鰣魚“肉,甘平無毒,補虛勞。蒸油,以瓶盛埋土中,取塗燙火傷,甚效。”

《日用本草》:凡食鰣魚,不可煎熬,宜以五味同竹筍、荻芽帶鱗蒸食為佳。

《隨息居飲食譜》:鰣魚甘溫,開胃,潤臟,補虛。有句話: “春鯿,秋鯉,夏三黎”。 三黎即鰣魚. 鰣魚肉細嫩,脂肪厚,脂肪中有壹層不飽和脂肪酸,在蒸熟的時候有壹種獨特的香味,不飽和脂肪酸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味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6.9克、不飽和脂肪17克,是我國名貴魚類之首,亦為長江三鮮之首。 鰣魚之說:鰣魚最為嬌嫩,據說捕魚的人壹旦觸及魚的鱗片,就立即不動了。所以,蘇東坡稱它“惜鱗魚”。況且鰣魚不能離開水面,出水即亡,因此運往京師壹定要快速行進,以保持其新鮮。著名評話家王少堂在他的《宋江》壹書中,對鰣魚的特性有段描述:“鰣魚生得最嬌。它最愛身上的鱗呀,它壹聲離了水,見風見光,隨時就死了,活鰣魚很不易吃到。鰣魚稱為魚中的貴族,她自身中有壹種獨特的個性,鰣魚雍容華貴,典雅清高,世人難得壹窺其鮮活美貌,所以她那麽得人喜歡的原因。

張愛玲女士曾經提到人生的三件憾事:壹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足見鰣魚的美味程度,堪比花中海棠,書中紅樓。只是鰣魚刺多,想必食用時,讓食者異常焦急。

----------------------------------------------------------------

刀魚 學名“刀鱭”,屬洄遊魚類。每當春季,刀魚成群溯江而上,形成魚汛。農諺有“春潮迷霧出刀魚”,是春季最早的時鮮魚。刀魚體形狹長側薄,頗似尖刀,銀白色,肉質細嫩,但多細毛狀骨刺。肉味鮮美,肥而不膩,兼有微香。宋代名士劉宰曾有詩稱贊:“肩聳乍驚雷,腮紅新出水,以姜桂椒,末熟香浮鼻。”刀魚是張家港主要水產品之壹,境內長江水域均可捕獲。前期刀魚雄性多,體大,脂肪多;後期雌性居多,體小,脂肪少。“清明”後,刀魚肉質變老,俗稱“老刀”。刀魚和鰣魚、河豚和鮰魚壹起被譽為“長江四鮮”。

[編輯本段]刀魚飼養

刀魚,魚如其形,體形側扁狹長如刀。大部份種類的刀魚分布在東南亞、南亞的熱帶地區,只有少數品種的刀魚分布在非洲地區。它們的背鰭細小而透明,臀鰭自腹部開始壹直延伸至尾鰭,猶如壹片極薄的裙邊,就象刀鋒壹樣結合 在壹起。刀魚的體色基本上以銀灰色為主,也有少數白化品種的刀魚呈金色,它們嘴裏有細小的牙齒,雖然習性並不兇猛,但依然會吞食體形較小的其他魚類,因而只適合與大型種類的魚類壹起混合飼養。刀魚還具有獨特的輔助呼吸器官——氣囊,可以直接呼吸水面上的空氣,這壹點無疑顯示它們極其強韌的環境適應能力。由於刀魚奇特的體形,而深受部份喜愛大型魚類的水族愛好者的寵愛,殊不知在原產地,刀魚是當地的主要食用魚類之壹,據說,以其肉加工成的煎餅美味無比,是當地的特色食品之壹,無疑讓我們目瞪口呆的同時,深為這些飼養在我們水族箱中受到精心呵護的刀魚感到慶幸。

刀魚屬於夜型性魚類,喜歡在幽暗的光線下遊動、攝食,它們的生長速度很快,飼養也很簡單,20℃以上的弱酸性水質環境即可保證它們的健康生長。刀魚只接受動物性活餌,小魚、小蝦都是它們喜愛的餌料,不過只要有耐心慢慢引導,刀魚也會接受魚肉等等的其他壹些人工餌料。

刀魚的雌雄鑒別和繁殖都很難,據說只有在繁殖其間,從雌魚略顯膨脹的腹部才能鑒別出其特征,其他的體型差異無從參考。據資料介紹,刀魚會將魚卵產在水族箱中的巖石、沈木上,產卵後成魚會輪流看護,直到大約6-8天以後,受精卵孵化出仔魚。但是,在國內還沒有成功繁殖的記錄。

刀魚的壹些常見的種類有:七星刀魚、斑紋刀魚、非洲刀魚、帝王刀魚、金刀魚(白化種)、魔鬼刀魚等等。

[編輯本段]長江刀魚面臨滅頂之災

現在市面上的刀魚,大多是“湖刀”、“海刀”和“河刀”,雖然都是刀魚,但其口感和品質遠不能與長江刀魚相比。無奈的是,長江刀魚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

生態環境變化是重要原因

綜合多位專家的分析,造成刀魚目前狀況有三大原因:壹是與長江口網具太多太密有關;二是因為長江上遊的水利工程建設,導致下遊水量不足,海水上溯致使長江口刀魚繁殖環境受影響;三是與以前過度捕撈有壹定關系。但專家們透露,這些並非造成刀魚目前狀況的主要原因,真正導致長江刀魚目前幾乎絕跡的主要原因是生態環境的變化。水汙染、熱發電都在破壞長江生態,特別是無毒的含氮汙水排放,直接導致了長江水的富營養化,江水中的苔蘚滋生就是富營養化的表現。富營養化帶來的後果,直接導致刀魚產卵地遭破壞,壹系列生態鏈因此受到打擊,不少淡水魚因為無法適應而慘遭絕跡。

[編輯本段]經常吃刀魚對人的好處

魚肉富含豐富蛋白質,可以幫助幼兒生長發育。

生病或身體有傷口時,吃魚可以幫助恢復及愈合;

魚肉中EPA及DHA可降低血脂質,免於心臟病威脅。

魚油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及D,特別是魚的肝臟含量最多。魚類也含有水溶性的維生素B6、B12、煙堿酸及生物素、礦物質。

[編輯本段]黃河刀魚

黃河刀魚肉質細

黃河刀魚的故鄉在黃河口壹帶,因其形似利刀而得名。其實,刀魚的學名叫刀鱭魚。在黃河口,當地人稱其為“倒魚”,這大概是因其沿黃河逆流洄遊的緣故。歷史上,黃河幾經改道,但黃河刀魚總是順河而去又沿河而來。長江口和海河口雖然也有刀魚,但總不及黃河刀魚量多,味美。

山東的東平湖是黃河刀魚的主要產卵地。這裏,魚蝦眾多,浮遊生物豐富,自然成了黃河刀魚的天然繁育基地。黃河刀魚每年都在東平湖產卵、孵化,順黃河入海,在黃河口附近水域生活。黃河水中的麥穗魚及浮遊生物匯集在入海口處,為黃河刀魚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餌料。每年3月底,長大育肥的成魚便由其生長地———黃河口,又進入黃河,逆流而上,向東平湖洄遊。

黃河刀魚在洄遊途中,消耗大而攝食少,因此,越往上遊越瘦,刺也越硬。大多數刀魚遊至東平湖就停止洄遊,也有少數能穿越東平湖洄遊到河南境內。但這時魚已瘦成皮包骨頭,難以食用了。因此,食用黃河刀魚的最佳地點當屬黃河口。

黃河刀魚肉質細嫩,鮮味奇特,濃香異常,既有海產品那樣的鮮味,又有黃河魚類特有的香味,無論是烹炸煎炒都可以做成美味佳肴,當地傳統的用小蔥鮮韭炒的黃河刀魚,更是濃香可口,醋烹刀魚色味俱佳,既可冷吃,也可熱食,是當地人招待客人的拿手菜。

---------------------------------------------------------------

鮰魚(鮠魚)下身略帶粉紅,無鱗,粗長,腹部膨隆,尾呈側扁。這鮰魚是何方神聖?據引進鮰魚的昌崗中路粵菜食府羅先生介紹,鮰魚是長江水產的三大珍品之壹,學名“長吻鮰(鮠)”,因與“回”同音,民間通稱“回魚”,又稱“鮠魚”、“肥淪”、“江團”、“白吉”、“肥頭魚。英文名:longnose catfish。這種魚只見於大江大河的激流亂石之中,湖泊中極難見,溪或堰塘中不會有,生存水域壹般都至少在10米以上深度。

LiuTao鮰魚壹般為1500-2500克,少數個體可達10公斤。春冬兩季,長江江口鮰魚體狀膘肥、肉質鮮嫩,正是品嘗的最佳時令。

蘇東坡曾寫詩贊它曰:“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詩中道出了鮰魚的特別之處:肉質白嫩,魚皮肥美,兼有河豚、鯽魚之鮮美,而無河豚之毒素和鯽魚之刺多。

鮰魚常見病害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從種苗質量、魚池魚體工具消毒、飼料投餵、水質管理等各個環節上嚴格把關,把病害控制在最小範圍內。目前長吻?的常見病、多發病有以下幾種。

(1)腸炎病。主要危害成魚、親魚及1冬齡以上的幼魚,發病季節為6—9月。主要癥狀是:病魚腹部膨大,肛門紅腫,腸壁充血,用手輕壓腹部有黃水從肛門流出。防治方法:堅持定期換水,保持池水清新活爽;用1毫克/升的漂白粉化水全池潑灑;投餵磺胺胍或土黴素藥餌,每天投餵壹次,3天為壹個療程。

(2)爛鰓病。病魚體色發黑,離群獨遊,鰓絲腐爛,粘液較多,鰓蓋骨表皮充血發紅。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引發大量死亡。防治方法:用生石灰徹底清池消毒,發現病魚立即用1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潑灑,或用2—3%的食鹽水浸洗病魚。

(3)車輪蟲病。多發生在魚苗階段,病魚體表及鰓部寄生大量車輪蟲,魚體消瘦,逐漸死亡。防治方法:用100毫克/升的福爾馬林液浸泡病魚,或用0?35毫克/升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合劑全池潑灑,連續2天。

(4)小瓜蟲病。病魚鰓、鰭和表皮上有許多小白點,極易死亡。發現病魚,用0.7—1毫克/升的硝酸亞汞浸洗病魚10—15分鐘;若大量發生,則要轉池飼養,原池徹底清池消毒後另行安排生產。

商品魚捕撈與銷售。商品魚的捕撈壹般在11月至12月初進行,先用圍網捕出壹部分,然後幹塘捕捉。商品魚按規格分類,用網箱暫養。通常將尾重1000克以上的商品魚立即運往市場活銷;尾重500克以下的,選留下來專池養殖,作為下壹年養殖的魚種。

[編輯本段]鮰魚的吃法

鮰魚遊於長江與吳松口以及崇明島附近,季節性很強,春夏間最肥美,嘴有兩長須,俗稱鮰老鼠。魚皮有彈性且多膠質,紅燒最佳,其色澤紅潤油光,魚塊裹著壹層薄而勻的鹵汁,湯汁不用勾芡,魚本身膠質已有黏性,所謂自來芡,魚表皮肥糯滋潤,肉質軟嫩無刺,醬味鮮鹹之中有甜味,是上海本幫菜的傳統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