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體質沒有酸性或堿性之別,人體血液的PH值是基本恒定的。
曾受聘於聯合國糧農組織任高級營養官員的葛可佑表示,不管喝什麽水或吃什麽食物,都不能改變身體的酸堿平衡狀態。
他舉例,“胃液PH值約為1.5,胃是人體酸度最強的器官,但並不是發生癌癥最多的器官。研究發現,癌癥的發生與很多因素有關,但至今還沒有任何研究證明,癌癥的發生與飲食的酸堿性或環境的酸堿度有關聯。由此也說明,酸性條件容易罹患癌癥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江蘇省級機關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申誌祥認為說,酸堿平衡在人體內確實存在,人體在生物進化中,體內都存在內環境穩態,這個穩態指的就是酸堿平衡,在正常的生理情況下,體溫在37℃左右、血漿的pH值在7.35-7.45之間。
但當pH值大於7.45或小於7.35時,人體就會發生堿中毒或酸中毒,這種中毒是壹種病理狀態,和酸堿體質無關。也就是說,人體存在酸堿平衡,但是沒有酸堿體質之分。
“酸堿體質理論的核心說法是食物會影響體液酸堿度,這也是毫無根據的說法。”申誌祥介紹,食物也存在酸堿度,如植物類偏酸性,肉類偏堿性,人體食用植物和肉類後並不會從外部調解人體酸堿平衡;比如某個人愛喝醋,但喝醋對人體的酸堿平衡毫無影響;在正常的生理環境下,酸堿平衡還是依靠人體內部自動調節。
只有壹種情況下可以從外部調解人體酸堿平衡,那就是病態下。如患尿毒癥的病人,由於腎功能不全,調節體液酸堿的功能缺失,只有依靠服用藥物來調。如高尿酸的病人和糖尿病引起酮癥酸中毒的人,醫生會開碳酸氫鈉等堿性藥物,這種堿性藥物可以中和尿液和血液。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鐘凱對記者強調,從營養學角度來講所謂人體酸堿性是壹個“偽命題”。“人食用任何食物都不會過多地影響血液的PH值,因為血液本身就是壹個巨大的緩沖系統,就是喝醋也不會讓血液變成酸性。”
“從營養學角度來說,健康飲食主要還是提倡膳食金字塔,也就是谷物、蔬菜水果、肉蛋奶,逐級遞減的飲食結構。”鐘凱表示,膳食金字塔的設定是根據人體需要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元素來規劃的,與酸堿性毫無關系。
/iknow-pic.cdn.bcebos.com/d53f8794a4c27d1e46583ed515d5ad6eddc438a0"target="_blank"title=""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d53f8794a4c27d1e46583ed515d5ad6eddc438a0?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n1/2018/1119/c14739-30408689.html"target="_blank">人民網--“酸堿體質”原是偽科學吃什麽都改變不了酸堿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