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烏龍面詳細資料大全

烏龍面詳細資料大全

烏龍面(日文:うどん,英文:udon,在日文漢字中寫為:饂飩),又作烏龍,是壹種日本面食。是以小麥為原料制造的,在粗細和長度方面有特別的規定。

烏龍面在日本有很多種類,有秋田的稻庭烏龍面、群馬的水澤烏龍面、埼玉的加須烏龍面等。

基本介紹 中文名 :烏龍面 英文名 :Udon 主要食材 :面粉,雞蛋 口味 :清香味 日文名 :うどん 烹飪方法 :煮 輔料 :牛肉,花椰菜,油菜心 基本介紹,歷史起源,名字來歷,行業規定,烏龍面起源,美食,美食歷史,湯料特色,其他,食用方法,主要類型,制作方法,做法,咖哩烏龍面,牛肉烏龍面,美味做法,韓式做法, 基本介紹 烏龍面(日文:うどん;英文:udon,在日文漢字中寫為:饂飩),在中國大陸及港澳地區也被稱為烏龍面。 烏龍面 烏龍面是最具日本特色的面條之壹,與日本的蕎麥面、綠茶面並稱日本三大面條,是日本料理店不可或缺的主角。其口感介於切面和米粉之間,口感偏軟,再配上精心調制的湯料,就成了壹道可口的面食。是將鹽和水混入面粉中制作成的白色較粗(直徑4毫米~6毫米)的面條。冬天加入熱湯、夏天則放涼食用。涼烏龍面可以蘸被叫做“面佐料汁”的濃料汁食用。 最經典的日本烏龍面做法,離不了牛肉和高湯,面條滑軟,醬湯濃郁,所以去日本,壹定要嘗壹碗香川縣的牛肉烏龍面。 烏龍面反式脂肪酸為零、並且含有很多高質量的碳水化合物。通過配合不同的佐料、湯料、調味料可以嘗到各種不同的口味。有的時候也會在面上加上裙帶菜、蔬菜天婦羅、小蔥壹起食用。在日本老少鹹宜,不論在家裏還是在外吃飯,烏冬都是壹種很常見的食品。 歷史起源 日本歷來小麥種植不普遍,缺少面食文化。當今日本的面食文化是受中國和西方的影響而形成,烏龍面便是因唐朝面食傳入日本而產生。 根據香川縣的口頭傳說,空海(弘法大師,西元774─835)由唐國帶回面條的制法,拯救了贊岐當地的貧民。因為瀨戶內海雨水稀少,很難種米而傳授給贊岐人,壹般認為,這就是現在的贊岐烏冬的原型。 起源自奈良時代就已興盛的唐果子(即唐朝傳來的糕點)──索餅(sakubei)、馎饦(hakutaku,中文音博拖)、餛飩(konton)。 索餅(sakubei)- 用面粉及米粉揉制成細長交叉的油炸餅。陰歷7月7日用以在驅除瘧疾的儀式食用。索餅的系統,發展為現今的素面、五島烏冬、稻庭烏冬。 馎饦(hakutaku)- 用面粉揉制成繩狀或是團狀切割的糕點。演變為今日的馎饦(houtou)。 餛飩(konton)- 面粉內包肉餡等,或煮或蒸的糕點。演變為今日的餃子或餛飩。 名字來歷 烏冬(udonn) undonn的發音是由unn-donn轉變而來的,「烏冬」在日本也經常寫成“うどん”,但是在比較有名壹點的老字號,則經常寫成另外兩個漢字:饂(wen)飩。 行業規定 現行的日本農業規格(JAS)中,圓面的截面直徑要在1.7毫米以上,角面的寬度在1.7毫米以上的作為“烏龍面”,以下的則為“日式涼面”(寬度1.2~1.7毫米,厚度為1.0~2.0毫米),以此區分。除此以外,社會上通用的觀念裏,還有細面的“細烏龍面”和“日式涼面”的明確區別。 烏龍面起源 福建尤溪民間研究者歷時25年欲解日本烏龍面身世之謎本報記者 潘翔 烏龍面、蕎麥面、綠茶面並稱日本三大面條,烏龍面更堪稱日本的“國面”。如果有人說烏龍面源自中國,發源於福建尤溪,日本人會作何感想呢?是尤溪人在吹牛?還是確有其事? “烏龍面的確源自尤溪,我們那裏叫切面,俗稱‘大條面’。”福建尤溪民間研究者傅樹華說,自己不是“思密達”,所說每壹句話都有根有據。 為了探究日本烏龍面與 尤溪大條面 的關系,傅樹華歷時整整25年了。 在日本發現尤溪面條 萌發25年的“中國夢” 1988年11月,新宿日本語學校,剛到日本的傅樹華就在這裏學習。 在壹堂日語課上,老師介紹當地的文化習俗時,傅樹華就提出了烏龍面源自尤溪的觀點。 “我記得很清楚,老師讓我們組詞,她說肚子餓了,日本人會吃什麽,有同學說可以吃壽司,有同學說可以吃飯團,我說可以吃烏龍面,而且告訴老師,烏龍面在我的家鄉中國福建尤溪也有。”以下的壹幕景象,讓傅樹華記憶猶新,“日本老師和其他國家的同學沒說什麽,而中國的同胞卻壹臉訕笑,說我吹牛,中國哪裏有日本的面條。” 這,讓傅樹華十分郁悶。 “明明就是壹樣的東西,日本人都沒說什麽,中國人自己卻總是不自信。” 回國之後,傅樹華創辦了東方壹郎食品模型公司,做的第壹個食品模型就是壹個很大碗的“尤溪大條面”。 “我想讓國人好好認識壹下大條面,別出去以後把老祖宗的東西全忘了。”每次重要的展會,傅樹華都會帶著這碗模型展出。 “很多人壹看到這東西做得很逼真很有想像力,都會跑來跟這碗面條合影,我自己也在旁邊拍,多年下來已經有幾千張了。” 在傅樹華心裏,人家日本人壹碗面可以搞到家喻戶曉,為什麽國內這麽好的傳統技藝不能發揚光大呢? “現在社會很多人都想著怎麽創新,很浮躁,我就是要尋找那些逝去的傳統,恢復它們以前的榮光。”傅樹華說這是他的“中國夢”。 日本電視臺專程派人 “尋面”福州開元寺 如果說在日本新宿,傅樹華也僅僅是隱隱約約覺得日本的烏龍面和尤溪的切面在口感和制作工藝上有頗多相似之處,那麽日本人川原浩和今井規雄的到來則加深了傅樹華對這件事的判斷。 “他們兩人是東方壹郎食品模型公司從日本聘請來的技術顧問。有壹次我帶他們到我的老家尤溪去參觀,中午老家人用大條面來招待他們,我什麽都沒說,他們自己卻驚呼‘中國鄉下怎麽也吃烏龍面’。”傅樹華請兩位技術顧問詳細觀摩了大條面的制作全過程,兩位日本人都表示大條面和日本烏龍面幾乎是完全相同的做法。 “川原浩對我說,日本人都知道,香川縣是烏龍面的故鄉,相傳是唐朝時日本的空海法師從中國帶回日本的,但現在還沒有發現源頭。”這讓縈繞在傅樹華心頭20多年的“尤溪切面”情結再壹次浮現上來。 聽到空海這個名字,與佛教有緣的傅樹華不陌生,因為他知道福州開元寺內就有空海的銅像。 日本僧空海法師,名叫遍照金剛,香川贊岐人,生於公元774年,卒於835年,公元804年隨日本遣唐使入唐學法,回日本時攜回大量佛教經典,並在梵文字母拼寫原理的啟發下,發明了日本字母平假名,創造了日本文字,成為日本平安時代最偉大的佛法大師。 空海法師帶回日本的另壹樣東西就是面粉。 傅樹華和川原浩來到福州開元寺,有壹位名叫靈願的法師告訴他們,空海法師隨日本隨遣唐使來中國,在東海遇到臺風,空海與使臣藤原葛野麻呂乘坐之船在海上漂流34天,終於在霞浦縣赤岸村靠岸,全船130多人均由當地村民援救上岸,由於關防信印全部丟失,空海等人只能在福州開元寺等待。 “他在開元寺住了兩個多月。”靈願法師告訴傅樹華,經常有日本友人組團來參觀開元寺,上星期還有壹個500多人的團隊,許多日本遊人還了解了唐朝的生活飲食習慣,其中就包括面條。 日本人!找面條!這究竟是怎麽回事? 為了弄清楚這壹切,傅樹華決定親自去壹趟日本香川縣。 日本學術界探秘30年 未解烏龍面身世之謎 “在日本,只要提到香川縣,大家第壹反應就是烏龍面,就好像在國內只要提起沙縣,就聯想到沙縣小吃壹樣。”2013年7月,傅樹華飛到了這個烏龍面之鄉,在那裏壹住就是壹個月。 日本的行政區劃是壹都壹道二府四十三縣,“縣”相對應國內的行政級別是“省”,而贊岐是香川縣古稱,是該縣轄內的壹個市。 諏訪輝生,是香川縣贊岐烏龍面研究會副會長。由於會長真部先生年過七旬,研究會大部分事務都由做過烏龍面企業的諏訪負責。 傅樹華到香川,專程拜見了諏訪輝生。 “他跟我說,烏龍面絕對來自中國!但是他們目前還沒有找到過壹模壹樣的面條。”諏訪向傅樹華介紹說,大阪蕓藝大學助教永阪嘉光曾經重走了空海法師中國路線,從福建霞浦赤岸鎮登入,沿經福州、杭州、蘇州、揚州、開封、洛陽、西安、函谷關,都沒有發現烏龍面的蹤跡,贊岐烏龍面研究會在過去30年裏先後幾次派人專門到中國找尋烏龍面,包括專門去了福州開元寺,仍舊壹無所獲。 “日本人壹直相信烏龍面的源頭最可能源自中國的北方,他們長年都在北方尋找,找到了與烏龍面較相似的涼面,但涼面太細了,而烏龍面的圓面截面直徑要在1.7毫米以上,角面的寬度也要在1.7毫米以上,所以中國的涼面也許是‘細烏龍面’和‘日本涼面’的源頭,卻不是烏龍面的源頭。”傅樹華說,當諏訪看到尤溪的切面後,很興奮,因為烏龍面在日本的原名就是叫“切面”,冬天加湯夏天涼拌的吃法和尤溪切面也壹模壹樣,在外形上也非常類似。 傅樹華日本之行也有新的發現,空海法師當年創建的香川縣善通寺,該寺現任方丈阪田知應就曾經撰文,認為烏龍面的源頭極有可能出現在中國的南部。 烏龍面日語叫烏龍面 可能源自烏龍江的尤溪放排漢 那麽尤溪的切面為什麽能夠傳到日本呢? 傅樹華專門拜訪了尤溪縣誌辦研究員張其興,張老說,尤溪始建縣於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隸屬福州,當年尤溪許多人伐木沿閩江放排而下,在福州把木頭撈上岸買賣,很有可能與空海法師有接觸。 “我壹直在想,為什麽福州烏龍江旁邊的島叫尤溪洲,會不會是因為尤溪人在此撈木頭上岸得名?而在日語裏,烏冬的意思偏偏就是烏龍,這會不會是和烏龍江有關系,會不會是空海大師在烏龍江上吃到這個面,於是他回到日本把面條取名為烏龍面呢?”傅樹華記得小時候,老家人經常在河裏洗面,然後撈起來加點蔥花和醬油就可以吃了,而這樣的飲食習慣很適合唐代沿江伐木放排的商人。 張其興還透露給傅樹華,崇禎年間的正版《尤溪縣誌》,現存於日本國會圖書館,而中國卻只有復印件,由此推測當年尤溪與日本就已經有非同尋常的淵源了。 “日本官方認定的說法是烏龍面已經至少有300年的歷史,會不會是空海法師把尤溪切面的概念傳到日本,而後又有日本人在崇禎年間把整個切面的技術帶回去了呢?”面對這壹系列的猜想,傅樹華只能通過進壹步的考察研究去解釋,“我現在在收集以前制作切面用的工具,越收集越發現與日本烏龍面的傳統制作工具壹模壹樣。” 令傅樹華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文化名人也開始關註他的研究。立雪書院院長遊嘉瑞還為他題詞:“日本烏龍面源自中國尤溪。” 2013年8月25日,香川贊岐烏龍面研究會給他發來信函:“前幾日在暴熱的天氣下,妳們來到我們這裏考察烏龍面,妳所提供的圖片引起了真部會長很大的興趣,如果有可能,請妳提供更多的資料於我們。” 美食 美食歷史 * 壹般認為是中世紀時從中國傳到日本。 * 壹種說法認為,最初並不是被面,而是包著蜜的壹種甜品。“饂飩”是日本人自己造的字,最初寫作“混沌”。最早出現在平安末期的《江家次第》壹書上,但18世紀江戶時代的伊勢貞丈在《貞丈雜記》中認為當時應該是壹種面粉做的有餡的團子狀食品,其卷六雲:“餛飩又雲溫飩,用小麥粉作如團子也,中裹餡兒,煮物也。雲混沌者,言團團翻轉而無邊無端之謂也。因圓形無端之故,以混沌之詞名也。因是食物,故改三水旁為食字旁。因熱煮而食,故加溫字而雲饂飩也……今世雲饂飩者,切面也,非古之餛飩。”江戶時代相距當年的平安時代末期,也有600多年的阻隔,他的推斷也許言之有據,也許只是壹家之言。伊勢貞丈認為饂飩就是“切麥”,也就是“切面”,它的源頭在中國南北朝(或者更早的漢朝)的“水引餅”。饂飩大概是在室町時代末期的16世紀定型,當初與索面(或寫作素面)壹起構成了日本面條的兩大基本形式:“饂飩”也就是現在翻譯為“烏龍面”的,是壹種較粗的面條,與索面(素面)主要用作冷食不同,它通常用作熱湯面,開始大概多由僧人自中國傳來,範圍也多在寺院,以後逐漸走向壹般社會。根據香川縣的口頭傳說,烏龍面由弘法大師空海從唐朝帶回去的,因為瀨戶內海雨水稀少,很難種米而傳授給讃岐人。 烏龍面在日本的普及大概是在江戶時代中期以後。有兩個原因:壹是都市飲食業的發達,另外是醬油的普及。江戶時代各種食攤的繁榮,大大推進了烏龍面的普及,以後又從都市推廣到鄉村,成了日本人的日常飲食之壹。 湯料特色 烏龍面的湯料在中國人看來只是醬油湯,其實裏面有所謂的“出汁”,即由海產品熬制的高湯,但壹般並無油水,其形式多為“狐饂飩”,即在面條上放上壹個較大的油豆腐(形狀和滋味和中國的油豆腐有些不同),因其顏色像狐貍的毛色,故有此名,此外再撒上壹把蔥花,就成了。放在面上的這壹塊呈扁平狀的油豆腐,制法也與中國很不同,豆腐油炸之後,卻要將其放入開水中將油氣煮盡,然後瀝幹水分,放入糖、醬油、海鮮湯慢慢煮至入味,因此面湯上幾乎沒有油星。 其他 食用方法 單從主食來看,入夏之時,“割烹清水”配合時令弄數款日式涼面。最受食客歡迎的當屬涼吃烏冬。盛在竹盒裏冰面上的面條,每壹根都像景德鎮瓷器壹樣晶瑩剔透,吃上壹口,筋骨剛剛好,這看似簡單的面條其實是數道復雜又嚴格的工藝制作工序的結果。選用日本傳統清酒、醬油、日本味素和幹魚皮等原料精心制作而成,味道鹹鮮適口,食客還可以依個人口味把芥末生辣的氣息加入進去,這款面冰涼激爽,滋味可人。炸蝦蔬菜天婦羅和炸雞肉也是涼吃烏冬最搭調的菜品,壹起食用既可解除菜品的油膩,又可為涼面增添鮮美的味道。 主要類型 簡單來說作為平民主食、大米主食的代用食物,在喜慶時則作為“熱”食物,在古代的日本各處都非常受歡迎。以消費量來說讃岐烏龍面在四國的香川縣排第壹,在幹烏龍面的產地群馬縣排第二。烹調方法和配料強烈反映了地區差別,所以存在各種各樣的類型存在。 日本各地烏龍面 秋田的稻庭烏龍面 群馬的水澤烏龍面 埼玉的加須烏龍面 山梨的馎饦(ほうとう) 名古屋的棋子面(きしめん,“棋”同“棋”)、味噌烏龍面 三重的伊勢烏龍面 大阪的狐烏龍面(加上油豆腐的) 福岡的丸天烏龍面 大分及熊本的丸子湯 富山的冰見烏龍面 代表地區面品 香川縣的高松烏龍面比壹般面條要粗不少,第二覺得很白(日本多用美國進口的面粉),第三覺得滋味也就是淡淡的醬油湯。今天人們的吃法,更多的是在吃牛肉火鍋或是其他什麽火鍋的最後,那時鍋內的湯汁已經相當鮮美,放入原本煮熟的烏龍面,煮熱後撈起來盛入小碗內,撒上壹點蔥花(日本往往都是切細的大蔥)。最早在都市的街頭出現的烏龍面面館或是食攤,不是在江戶,而是在大阪,而它更出名的地方是在更西面的四國島上的讃岐(今香川縣)。在讃岐這個地方有壹家103年歷史的專門制作各種烏龍面(拉面,蕎麥面,意大利面)的面機公司,公司名叫讃岐面機株式會社,他們在上海靜安區有中國分公司(上海福多味貿易有限公司),花丸烏龍面,丸龜烏龍面,瀨戶烏龍面(全盛餐飲)為最有名,而這些大型連鎖店裏用的就是讃岐面機株式會社,和上海福多味貿易有限公司***通提供的制面機以及技術支持的。 制作方法 做法 制作材料 主料:面條(標準粉)400克 輔料:牛肉(瘦)222克,花椰菜50克,油菜心30克 調料:植物油70克,雞粉16克,醬油30克,料酒5克,澱粉(玉米)10克,鹽10克 制作流程 1、黃牛肉洗凈切片放入碗中,加油10克、3克雞粉、10克醬油、5克料酒和10克生粉,拌勻腌制15分鐘; 2、洗凈花椰菜、油菜心,燒開鍋內的水加15克鹽,放入花椰菜和油菜心焯1~2分鐘,撈起瀝幹水; 3、鍋內註入60克油燒熱,倒入牛肉片炒1~2分鐘,其間灑60克水炒至血水消失,撈起牛肉片,鍋內牛肉汁待用; 4、往鍋內倒入清雞湯,加20克醬油、10克雞粉攪勻,煮沸後放入烏龍面,蓋上鍋蓋煮2分鐘熄火; 5、將煮好的烏龍面盛入碗裏,擺上油菜心、花椰菜和牛肉片,倒入湯汁即可。 通常,用低粘性的粉和中粘性的粉加入若幹的鹽而制作,食用時多采用醬油制作的湯底。 “烏冬”面實際是中國的切面,它的基本做法是用鹽水和面,促使面團內快速形成面筋,然後搟成壹張大餅,再把大餅叠起來用刀切成面條。後來,在制作過程中人們往往在面粉中再加入大米粉,這樣做出來的面條介於切面與米粉之間,吃起來口感比較軟,再配上精心調制的湯料,也不失為壹份可口的面食。當然,烏龍面基本都是機器加工的了,並且有時還會在面裏加上蔬菜汁等佐料,制作出花樣繁多的品種。烏龍面是用鹽水和好面團(鹽可促使面團內快速形成面筋),搟成壹張大薄餅,再把大餅疊起用刀切成面條。後來在制作過程中人們往往在面粉中再加入大米粉,這樣做出來的面條介於切面與米粉之間,吃起來口感比較軟。 烏龍面 以消費量來說讃岐烏龍面在四國的香川縣排第壹,幹烏龍面的產地群馬縣排第二。不同地區的烏龍面湯料也明顯不同,壹般日本東部用味濃色深的老抽加海鮮汁,而西部則用味輕色淡的生抽加海鮮汁。甚至在東、西兩個地區銷售的烏冬速食面調料都有這樣的區別。 咖哩烏龍面 (-カレーうどん) 來源於印度的咖哩,經過日本人的頭腦,就象速食面般把繁鎖的配料和做法,變的商業化,而我們烹調也變的簡單化,無論是初入廚房的小廚娘還是不太會做飯的爺們,壹塊咖哩塊,就能能把食物做的相當美味。咖哩即使在食欲不振的時候,聞到那種撩人、喚醒胃動力的香氣,也會不由自主得讓妳吃上壹大碗飯。咖哩烏龍面在壹些日本料理店可以吃的到,它完全是壹種新派的吃法。日本的咖哩塊加上日本爽滑的烏龍面,竟然是配合得相得益彰。 材料:(4人份) 煮過的烏龍面 4塊 洋蔥(小) 1個日本咖哩塊 100G 水 4量杯 豬肉的角煮(買的現成的,妳們可以替換成肉絲呀,雞肉什麽的) 煮好的青枝豆適量 調味料 : 醬油 2小勺(根據自己口味加減喔) 昆布茶 1大勺(日本的調味料,是由昆布加工提煉而成的,沒有可以不放,仍然很好吃.) 水溶片栗粉水和片栗粉各1大勺 油 1大勺 做法 :1、洋蔥切成2-3MM的寬度,咖哩塊切碎,便於溶化。 ⒉鍋放入油,熱後倒入洋蔥翻炒,如果是肉絲等的話,放進去翻炒。 ⒊洋蔥炒軟,肉變色後放入水,壹邊等水沸騰,壹邊拿網勺撇去白浮沫。 ⒋加入咖哩碎,轉小火,用勺子攪拌。 ⒌咖哩碎溶化後,加入昆布茶、醬油、水溶片栗粉,攪至沸騰。 ⒍煮好的烏龍面,瀝幹水,放入碗裏,澆上5中的做好的咖哩汁,青枝豆點綴,喜歡蔥絲的話也可以加點。 貼心小叮嚀 : 步驟3中,請不要忽略撇去白浮沫,因為是生肉的話,那層白浮沫是血沫,吃了對身體不好,味道也不好。 牛肉烏龍面 烏龍面、蕎麥面、綠茶面是日本最具代表的三樣面條。在日本,烏龍面是居家必備之品,也是日本料理店不可或缺的主角。最經典的日本烏龍面做法,離不了牛肉和高湯,做法倒是普通,有很多我們似曾相識的地方,味道的不同就在烏龍面了。所以,去日本,壹定要嘗壹碗金川縣的牛肉烏龍面。不去也無妨,去超市買了金川產的烏龍面,回家也能如法炮制出壹樣的美味。 原料: 烏龍面200克,肥牛片50克,油菜心2根,香菇1朵。調料:日本大醬20克,日本醬油20ml,墨魚素1克,清酒5ml,味林10ml,高湯20ml。 做法: ⒈鍋中放入高湯、日本大醬、日本醬油、墨魚素、清酒和味林,小火煮約5分鐘開後,放入烏龍面,3分鐘後盛入碗中。 日本牛肉烏龍面 ⒉油菜心、香菇焯熟擺入面中。 ⒊肥牛片上淋少許醬油,大火煎約10秒鐘,盛碗即成。 特點 : 面條滑軟,醬湯濃郁。 貼心小叮嚀: 味林就是日本的料酒,網店有售,但無需刻意求全,買不到可用米酒或料酒代替。日本大醬味鹹,不可多放。煮制醬湯時註意用小火,否則容易糊底。肥牛片應冰櫃保存,並趁其未解凍時油煎,否則易散不成形。烏龍面是用小麥粉制成的粗面條,既可做湯面,又可做炒面,而且因為烏龍面水煮不會軟爛,口感極佳,還可用做火鍋涮面。 黑椒牛柳炒烏龍面原料:嫩牛肉,烏龍面,青菜,蔥段。 調料:黑胡椒汁,食用油,生抽,雞精。 做法: ⒈大鍋水燒開,放入青菜焯熟,撈出備用; ⒉原水鍋中下烏龍面,煮滾即撈起瀝幹備用; ⒊牛肉切絲,用少許鹽,黃酒,澱粉,水捏勻, 放置15分鐘; ⒋鍋中放少許油燒熱,下牛肉絲大火翻炒至斷生; ⒌加適量黑胡椒汁翻炒片刻,盛出備用; ⒍原鍋加適量油,下蔥段爆香; ⒎下烏龍面翻炒,加入生抽炒至均勻上色; ⒏加少許雞精,鹽調味,翻炒; ⒐加炒熟的肉絲和青菜炒勻,裝盤即可。 美味做法 主 料:烏龍面2包約重約500克,雞肉約250克,冬菇6只,銀芽約180克,雞蛋1只,韭黃少許。 配 料:腌肉料:姜汁、生抽、油、鹽、砂糖各1/2茶匙,生粉1茶匙,白酒適量。調味料:蒜蓉、磨豉醬各1茶匙,鹽1/2茶匙,老抽2茶匙。 做 法:1、 雞肉切絲,用腌料拌勻,起油鑊炒熟,冬菇浸透,切絲,加少許油、生抽、生粉和糖拌勻。 ⒉雞蛋打勻成蛋液,煎成蛋皮後切絲,銀芽洗凈,瀝幹。 ⒊燒熱油兩湯匙,爆香蒜蓉和磨豉醬(即部分調味料),放入冬菇,收慢火炒片刻,改中火,下烏龍面和銀芽同炒,待銀芽炒至七成熟後,放入雞絲和韭黃兜炒片刻。 ⒋最後加入雞蛋絲,以鹽和老抽調味炒勻即成。 備 註:銀芽備用時,要用清水浸著以保新鮮,待烹調時,才將之瀝幹。炒銀芽時,不宜在其未熟前下鹽同炒,否則會“出水”變軟而不爽口 材料:烏龍面(2包,400克)、日本小青瓜(2根)、甜豆(2兩)、紅蘿蔔(1/3個)、蒜頭(3瓣) 調料:油(5湯匙)、醬油(3湯匙)、鹽(1/5湯匙)、麻油(1湯匙)、糖(1/6湯匙) ⒈紅蘿蔔去皮洗凈,切成丁;青瓜洗凈切成片;甜豆撕去老筋,洗凈也切成丁;蒜頭拍扁去衣剁成蓉。 ⒉鍋內燒熱註入5湯匙油,爆香蒜蓉,倒入紅蘿蔔粒、甜豆粒煸炒1分鐘。 ⒊將青瓜片倒進鍋,添入1湯匙麻油,連同紅蘿蔔與甜豆壹起翻炒30秒。 ⒋倒入烏龍面,灑5湯匙水,將鍋內食材翻炒1分鐘,直至烏龍面與食材均勻混合。 ⒌加3湯匙醬油、1/5湯匙鹽和1/6湯匙糖入鍋,翻炒幾下入味,便可裝盤了。 韓式做法 韓味素炒烏龍面 原料 烏龍面、綠豆芽、韭菜、韓國泡辣白菜、韓味辣醬、生抽。 做法 ⒈鍋中燒開水,下入面條,用筷子劃散,煮1分鐘; ⒉撈起,過涼水後瀝幹備用; ⒊將大片辣白菜切絲4、鍋中入少許油,放入綠豆芽翻炒半分鐘 ⒌倒入烏龍面,劃散,翻炒半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