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收件人的背景資料
1基本情況:收款人萊萊,獨生子女,出生於2002年6月26日。她來求助時3歲8個月大,正在上幼兒園小班。主要優點:聰明、活潑大方、運動能力強、善於攀登、行動靈活、大膽、富有冒險精神、語言表達能力強、詞匯豐富、自我意識強。主要缺點:愛發脾氣,愛亂扔東西,經常大喊大叫,太自由。不聽指揮,註意力不集中,容易移位,穿衣吃飯磨蹭,不想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2家庭狀況:父親,大學畢業,現為航空公司飛機維修工程師;母親以前是壹家外企的員工,現在是壹名研究生。目前,她家有五口人,與她的父母和祖父母生活在壹起。
生育史及健康狀況:足月分娩,出生體重2.85kg,身長50cm,孕期及分娩期間未見異常。目前體重16kg,身高106cm,均在正常範圍內。自出生以來,無重大疾病,無遺傳病家族史。偉大的運動、精細動作和語言能力都發展得很好,他們自出生以來從未離開過父母。
4以前的育兒方式:從出生到四個半月,母親是主要的照顧者。母親休完產假後,在4個半月、1歲4個月至2歲8個月期間,白天由她的祖母和保姆照顧,晚上由她的父母照顧。在八個月-壹年零三個月期間,我白天由祖母和保姆照顧。父母晚上照顧他們;兩年八個月後上幼兒園。主要由我母親照顧,我的祖父母在我三歲零三個月的時候搬進來。父母的主要育兒方式是盡可能放手,除了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或影響健康的危險事情,她想嘗試的事情。讓她盡可能多地做這件事,只有當她不能及時做時才給予幫助。因此,她四肢靈活,動作敏捷。兩歲三個月的時候,她已經能熟練地使用勺子和筷子吃飯了。爺爺奶奶的育兒方式是包辦而不是包辦,生怕孩子吃得少,自己壹不做就開始餵。
5求助理由:母親認為吃飯是最基本的生理要求,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是培養其他自理能力的基礎,希望以此為契機塑造良好的行為習慣。鍛煉自理能力,促進家庭和諧。
6飲食行為現狀:基本上早餐要餵飽。中午在幼兒園吃午飯,老師反映他大部分時間可以自己吃完壹頓飯,偶爾要餵飯,這是壹種拖延的現象。吃飯時,父母不在家時奶奶餵飯。父母在家時,大約三分之壹的時間可以自願吃所需的量,三分之壹的時間在恐嚇和誘導下吃,三分之壹的時間吃得不好。並且經常要求餵食,或者只是在上菜前吃幾口,經常邊吃邊玩。為此,家裏的氣氛經常因為她的吃飯而非常緊張。
第二,幹預前的觀察和評估
短期目標:妳可以在半小時內獨自吃完規定量的晚餐。
最終目標:妳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獨立吃規定的量,而不需要任何手段,並長期保持它,並且它適用於任何情況。
非正式評估程序:(1)確定評估方法:以周為單位,母親將記錄每天晚餐的進食情況,只有在受助者獨立進食規定量且時間控制在半小時內時才可進行。計劃實施前四周的觀察記錄作為基線。(2)明確需要糾正的行為:自主用餐是指整個用餐過程。所有餵人的動作都是我自己完成的:半小時是指從坐在餐桌前到吃飯和吃完離開餐桌的時間;規定的體重是指父母(或祖父母)根據當天的情況(身體)而定。零食攝入等。)安排好菜量,包括主食、配菜、湯等。(3)壹致的觀察和評估程序:無論是誰在家中記錄,都必須嚴格按照定義的行為標準進行評估,只有完全符合才能記錄為標準行為。(4)記錄:根據下表記錄幹預計劃實施前後觀察到的行為,並記錄“?”如果不符合行為標準,記錄壹次“×”,得到壹個“?”每周都是。次數(5)評價結果:受術者能熟練、正確地使用勺子、筷子、叉子等餐具,吞咽和咀嚼無困難,無胃腸道不適,能在餐桌上停留半小時以上,在家中有固定的用餐位置,完全具備獨立進食的能力。但是在家裏,我通常不想自己吃飯。我經常要食物。當我提出要求時,我的祖母總是無條件地滿足,甚至主動提出餵飯(壹個原因是孩子們不喜歡這樣,另壹個原因是我吃得太少)。母親通常拒絕自己在家吃飯。拒絕後,他們會哭,然後圍著桌子跑,然後談論條件(例如,他們要求在媽媽的腿上吃飯,邊吃邊講故事等。).母親們采取的方法包括口頭表揚(在整個用餐過程中不斷鼓勵)、物質誘惑和其他策略(例如,故意離開、競爭、關燈吃飯等)。).這些方法壹度有效。我可以獨立進食三周左右,爺爺奶奶來了之後就會恢復原狀。孩子喜歡新奇的零食和鮮艷漂亮的發飾,喜歡口頭表揚和鼓勵。
三。幹預計劃和評估
幹預計劃實施前的觀察記錄顯示,平均依從性行為為2.5次/周,幹預後有望達到7次/周並長期保持。
從上述評價結果來看,家庭教養方式的不壹致是良好用餐行為無法建立和持續的重要原因,因此應首先解決這壹問題。首先,父母應與祖父母共同努力,闡明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和教養方式不壹致的後果,並敦促他們放棄餵養行為並與父母保持壹致。爺爺奶奶表示同意後。制定實施計劃:由於孩子總是喜歡新的和不同的刺激,而他的母親經常使用物質獎勵來使他按要求吃飯,如果他仍然在每次有預期行為時使用獎勵,他需要頻繁地更換刺激,他容易產生厭倦或物質依賴,因此他決定采用代幣制——孩子最近喜歡模仿老師點名時在紙上打勾的行為, 考慮到他的名字在下面打勾,表明他表現良好,因此他決定以此為基本強化模式。 因為每天只有壹次晚餐,即使進食行為符合標準,也只能獲得壹個勾號,這不容易在記錄表上引起強烈的成就感,所以我決定采用壹種靈活的形式,即只要她有其他良好的行為,也可以記錄壹個勾號,例如刷牙、洗臉、穿衣、為父母倒水、幫助祖父母工作、與他人分享、清理她的東西等等與孩子協商,讓她選擇她特別喜歡的東西,然後當她積累了50個滴答時就可以得到它。做壹個大的記錄表,寫下日期和姓名,貼在家裏孩子能拿到的顯眼高度,並經常讓她自己數幾個滴答。
根據記錄的數據和實際觀察到的行為評估幹預計劃。如果滿意度行為下降,則分析強化選擇是否不合理或未考慮其他影響因素,並及時進行調整。
第四,幹預結果分析
從幹預前後的觀察記錄統計圖(見圖1)可以看出,實施幹預計劃後,目標行為從每周兩三次增加到五六次,在第五周和第七周有所減少,因為這兩周孩子感冒發燒,胃口不好。我媽心疼,主動餵了幾次。其余的不達標,因為用餐時間超過半小時。餵食行為不再發生。從第九周開始,進食行為完全達標並長期保持,多次外出就餐也表現良好。觀察記錄表明幹預計劃是有效的。
從實際觀察來看,實施幹預計劃後,孩子積極嘗試改變自己的行為,並自發地想出了壹些新的好行為(擦桌子、收拾碗碟等。)以便獲得更多的鉤子。第壹次花了十二天攢夠了五十個魚鉤,第二次花了十天。在實施過程中,家長還要及時引導孩子從物質獎勵轉向成就感的獲得。每天,當她被要求自己數鉤子的數量時,她媽媽都會表揚她,這讓她更關心鉤子的數量。此外,父母經常有意在老師、親戚和熟人面前提及她的成就。讓她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到計劃實施的第九周,短期目標實現了,那就是每天晚上壹個人吃飯。從第十周開始,壁虱的行為開始逐漸消失,父母只在良好行為出現後及時給予口頭表揚。目前,這個孩子可以獨自吃壹日三餐,在其他場合可以獨自安靜地吃飯,同時他還養成了許多其他良好的行為。比如每天早晚刷牙洗臉。主動為家人服務等等。幼兒園老師也反映,孩子逐漸變得懂事能幹了。
在詳細評估的基礎上,該案例選擇了合適的強化模式,使該案例能夠按計劃順利實施,不僅發展了目標行為,還發展了其他良好行為。達到了以點帶面的效果。需要註意的是,在計劃實施過程中,強化的重點應根據行為表現及時轉移,最終將外部物質強化轉變為主動、自發的行為。例如,該案例最初被物質獎勵所吸引,然後重點轉移到掛鉤數量上,最後只用文字來稱贊它。此外,在執行計劃時,我們應該始終註意壹些細節,例如,為了保證食欲,我們應該在晚餐前兩個小時不吃東西,經常改變食物模式,全家人應該壹起吃飯以營造氣氛,等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