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家,壹方面是靠勤勞,另壹方面是靠智慧。
勤勞和智慧不僅可以節約金錢,也可以創造美好的生活。比方說,周末有的夫婦會帶孩子去麥當勞大吃壹頓,那些洋垃圾食品花了不少錢,可是對身體健康並無益。尤其對孩子的健康有是害的。假如自己在家跟孩子壹起花些時間做些壽司,包些餃子,做各種自制美食,甚至帶上這些美食壹家到野外去野餐,真的是經濟、實惠又健康,也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壹家人其樂融融,增進全家人的感情,給孩子的童年留下很多美好的記憶。壹個會持家的人,會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會把壹家人的生活打理的清清爽爽。每月的進出項都有記載,總會留有余地。當遇上買房,孩子學業投資,老人生病等需要花錢等大事來臨時,不至於捉襟見肘,四處借債。當妳的存款在日日增加時,妳的底氣也在增長,能讓妳從容不迫地應付很多突出事件。同時也讓妳體會到生活就是這樣平平淡淡才是真!
相關故事
有這麽壹個民間故事: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壹個叫吳成的農民,他壹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相傳他臨終前,曾把壹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妳們要想壹輩子不受饑挨餓,就壹定要照這兩個宇去做。”後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壹鋸兩半,老大分得了壹個“勤”字,老二分得壹個“儉”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谷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裏就沒有壹點余糧。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後,也把“儉”字當作“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霄雲外。他疏於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獲的糧食就不多。盡管壹家幾口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這壹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只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壹定要受窮挨餓!”兄弟倆恍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壹不可。吸取教訓以後,他倆將“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後日子過得壹天比壹天好.朱元璋的故鄉鳳陽,還流傳著四菜壹湯的歌謠:『皇帝請客,四菜壹湯,蘿蔔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意義深長,壹清二白,貪官心慌。』朱元璋給皇後過生日時,只用紅蘿蔔、韭菜,青菜兩碗,小蔥豆腐湯,宴請眾官員。而且約法三章:今後不論誰擺宴席,只許四菜壹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
季文子的故事
季文子出身於三世為相的家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貴族、著名的外交家,為官30多年。
他壹生儉樸,以節儉為立身的根本,並且要求家人也過儉樸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樸素整潔,
除了朝服以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
見他如此節儉,有個叫仲孫它的人就勸季文子說:“妳身為上卿,德高望重,但聽說
妳在家裏不準妻妾穿絲綢衣服,也不用糧食餵馬。妳自己也不註重容貌服飾,這樣不是顯
得太寒酸,讓別國的人笑話您嗎?這樣做也有損於我們國家的體面,人家會說魯國的上卿過的是壹種什麽樣的日子啊。您為什麽不改變壹下這種生活方式呢?這於己於國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季文子聽後淡然壹笑,對那人嚴肅地說:“我也希望把家裏布置得豪華典雅,但是看看我們國家的百姓,還有許多人吃著粗糙得難以下咽的食物,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還有人正在受凍挨餓;想到這些,我怎能忍心去為自己添置家產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
而我則妝扮妻妾,精養糧馬,這哪裏還有為官的良心!況且,我聽說壹個國家的國強與光榮,
只能通過臣民的高潔品行表現出來,並不是以他們擁有美艷的妻妾和良驥駿馬來評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妳的建議呢廣這壹番話,說得仲孫它滿臉羞愧之色,同時也使得他
內心對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後,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註重生活的簡樸,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裏
的馬匹也只是用谷糠、雜草來餵養。
賣狗嫁女
東晉有個大官叫吳隱之,他幼年喪父,跟母親艱難度日,養成了勤儉樸素的習慣。做官後,他依然厭惡奢華,不肯搬進朝廷給他準備的官府,多年來全家只住在幾間茅草房裏。後來,他的女兒出嫁,人們想他壹定會好好操辦壹下,誰知大喜這天,吳家仍然冷冷清清。謝石將軍的管家前來賀喜,看到壹個仆人牽著壹條狗走出來。管家問道:“妳家小姐今天出嫁,怎麽壹點籌辦的樣子都沒有?”仆人皺著眉說:“別提了,我家主人太過分節儉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準備。我原以為這回主人該破費壹下了,誰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這條狗賣掉,用賣狗的錢再去置辦東西。妳說,壹條狗能賣多少錢,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兒也比我家主人氣派啊!”管家感嘆道:“人人都說吳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來真是名不虛傳。”
房梁掛錢
唐宋八大家之壹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後***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註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於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壹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壹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壹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壹小份。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壹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壹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準剩余,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壹個竹筒裏,以備意外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