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您對客家文化的印象是什麽?

您對客家文化的印象是什麽?

《臺灣食堂》所具有的紀錄片的精神和性質只存在於真人實事、不造假;放感情,切莫放評論、放評斷,存在本身,就是道理。

第8集

您對客家文化的印象是什麽?勤奮工作的藍衫,還是精致美麗的紙傘?又或者,是壹道道香味四溢的客家美食?事實上,讓您驚艷的客家文化,其本源都來自於生活環境的刻苦。制做藍衫的客家大叔說,曾有國外的朋友問他,客家人怎麽可以把米食做得這樣精致?為什麽冬瓜可以變成壹道美食?大叔說,妳要先?解我們的文化,才能懂得客家人為何對這些食材如此偏愛。手工板條溫元瑋告訴妳,為什麽全美濃只剩下他不用機器做?條。米食老板吳裕民則認為沒有添加劑的客家米食,才是真正媽媽的味道。黃豆豆則是離開城市結束朝九晚五生活,回到大溪鄉下經營客家美食之後,才發現以前在臺北生活的那壹套在老家完全不管用,重新和嬸婆學習的過程中,對人生有了壹番新的體認。其實客家美食就是屬於母親、屬於記憶的味道。

第9集

在臺灣就算沒看過帶殼的蚵仔,也壹定吃過蚵仔煎。但除了蚵仔煎,蚵仔還可以做成蚵仔面線、蚵卷、蚵爹、烤蚵,如此變化萬千的食材,不只好吃,更包含臺灣人創意無限的料理哲學。臺南七股的黃翊誠是準臺大碩士生,為何甘願放棄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休學回臺南鄉下養蚵?圓環可能是上壹代臺北最重要的地標,圓環蚵仔煎的老板賴炳勛從十幾歲上臺北賣蚵仔煎到現在六十幾歲,他的蚵仔人生見證著圓環的繁華、落寞與再起。臺南國華路上的石經臼蚵仔煎,老板張大喜八十幾歲,依舊用最傳統的方式做蚵仔煎,真正古早味的蚵仔煎會放肉燥和豆芽菜,他說。彰化鹿港林麗鴻的公公是鹿港蚵仔煎的開基原祖,聽她娓娓道來鹿港蚵仔煎的源起。廣東汕頭西天巷的邱淑英壹輩子都在煎蚵仔,在那兒,蚵仔煎換了壹個名字-?烙。新北板橋的陳俊成認為,蚵仔面線所以好吃,手工面線的制作絕對馬虎不得。臺南安平的陳秀月從蚵農搖身壹變成了賣蚵卷的老板娘,蚵卷是怎麽發明的?蚵仔小吃的創意無限,包含著臺灣人頑強生命力與超強適應性。

第10集

美食家韓良露認為,臺菜的源頭是福建菜,但臺菜並不等於福建菜。明清時代河洛人大量移居臺灣觸發了壹系列的飲食融合,從最早融入原住民料理、荷蘭統治後臺灣人開始吃高麗菜,最後又受到日本人的影響,和漢料理成為臺菜的重要基石,融合多元文化於是成了臺菜的特色。欣葉的老板李秀英說,臺菜就是俗語說的家常菜,她是如何讓煎豬肝、菜圃蛋這些庶民菜放在臺北101還有人買單呢?福建聚春園第八代傳人楊偉華告訴妳為什?閩南喜慶中壹定要有紅?米糕?福建福州同利肉燕老板陳君凡口中的吃貢丸、魚丸可是整個閩南文化的大傳統,又是甚?道理?宜蘭麟手創的總廚陳兆麟認為,臺菜其實就是媽媽煮的家鄉菜,臺菜就在這代代相傳中,既保留媽媽的味道,又不停融合新元素,成為獨樹壹格的世界混合菜系。

第11集

如果說臺菜是家常菜,是媽媽的味道,那酒家菜就是集臺菜之大成的宴席菜。酒家菜的發展歷史就像先民開墾臺灣的時間壹樣悠久。最早的酒家其實就像現在的宴會廳或私人招待所壹樣,是生意政治人物交陪往來的所在,多少歷史事件就這麽在杯觥交錯中定了局。頂廚國宴的阿忠師是臺菜界的第壹把交椅,曾任李前總統鴻禧山莊招待所的主廚,也幫陳前總統、馬總統處理過國宴外燴,但阿忠師的壹身功夫,就是從大稻城的酒家學起。就讓阿忠師和蔣渭水的孫子蔣朝根老師帶領我們回到春風得意樓,黑美人等酒家遺址,壹起懷念大稻城的風華歲月。

第12集

臺灣號稱水國王國,但其實我們在水果攤上看到琳瑯滿目的水果,原產地都不是臺灣。鳳梨來自南美洲、芒果的原產地在印度馬來半島,而香蕉最早生長在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諸島,究竟是什麽樣的契機讓這些本來不屬於臺灣的水果成為今日臺灣的驕傲?如果不說,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臺灣還有個香蕉研究所,這裏保有全世界最古老的香蕉植株,在這裏我們可以壹窺臺灣如何成為香蕉王國的秘密,又為什?會因為黃葉病的爆發而導致香蕉王國的沒落?芒果的原產地雖不在臺灣,但因芒果博士郭文忠的努力,現在國際級的芒果品種都是靠他接枝而來。鳳梨從1903日本人引進臺灣開始壹直就是臺灣最重要的水果之壹,鳳梨看來強壯的外表,其實是需要長時間照顧的水果。高雄大樹的楊義子告訴我們鳳梨為什麽得要戴上壹頂頂的小帽子。人說臺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是這些默默付出的可愛農人造就臺灣,成為令人稱羨的水果王國。

第13集

鳳梨酥是早年臺灣婚禮習俗中的要角之壹,取其河洛話旺來的諧音,鳳梨酥因此壹直為臺灣人所喜愛,但早期的鳳梨酥並不使用鳳梨做內餡,內裏包的其實是冬瓜,直到微熱山丘開始使用土鳳梨制作內餡,才有了名符其實的鳳梨酥。微熱山丘有著如同偶像劇般夢幻的名字,誰能想到其實是四個兄弟中年轉業的創業品牌。創辦人許銘仁表示,當初真的也沒有想到微熱山丘能成為鳳梨酥的品牌領頭羊,壹個不喜歡吃甜食的男人,如何辦到?全臺灣的鳳梨酥的產值五年間就從15億元暴增為250億元,正在浪頭上的許銘仁對於微熱山丘其實有著更遠大的規劃,他口中的農企業最終又可以走到什麽樣的境界?

第14集

差不多是半世紀之前,那個時候的內灣可以說是壹座不夜城。內灣野姜花粽的發起人彭老師說:因為林業和礦業的緣故,內灣成為石尖鄉對外的中繼站與聯絡站,辛苦付出壹天勞力的工人都在內灣揮霍自己的青春與金錢,不管是戲院、食肆還是酒館,想的到的娛樂內灣都有。人家說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內灣的輝煌也算長的,從1950年開始直到1970年林礦業沒落約莫20年的時間,壹下街道變得冷清,就像曾經在內灣廣為使用的調味料野姜花被遺忘,也只需要不用壹個世代。新竹內灣野姜花的中興只是起了壹個頭,同時間屏東的牡丹、宜蘭的員山也都用野姜花讓曾經失落的野姜花再度興旺了起來,野姜花的故事獻給那些曾經失落壹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