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小吃都有什麽啊
西安的名小吃很多,獨具特色,壹些最久負盛名的小吃如下: ·西安餃子宴 西安市著名小吃宴席,是在發掘研究唐代和我國傳統餃子的基礎上研制成功的。餃子宴選料考究、工藝獨特,制出的餃子造型生動,壹餃壹格,壹餃壹形,觀之賞心悅目,食之回味無窮。西安餃子宴的得名,主要因這種宴賓筵席由千姿百態的餃子組成。 西安餃子宴展示西安餃子宴薈萃了我國各種餃子的精華,在構思、造型、制作和餐飲形式等方面都有重大改進和突破,四時鮮蔬,八方美味被精心制作成各種餡料,烹制方法也從單壹的煮和蒸擴大到煎、炸、烤、烙,東西南北的酸甜麻辣諸多品型也都包括其中,采用捏塑、雕塑、組合、點綴等技藝將花鳥魚蟲、民間故事和人們對生活的美好企盼都巧妙表現了出來。尤其是動物造型栩栩如生,常使顧客忙於欣賞而忘記了進餐。 ·秦鎮涼皮 秦鎮涼皮已有200余年歷史,以大米粉為原料制成,因主產於戶縣的秦鎮,也叫秦鎮米皮,制作時把大米粉調成糊狀, 平鋪在多層竹籠內,旺為蒸熟,做出的涼皮筋、薄、細、軟,具有獨特風味。吃時用近壹米長,20多厘米寬的大鍘刀鍘成細絲,加入輔青菜、小豆芽等,調入佐料,好的口味全在辣椒油上,調好的涼皮全呈紅色,辣裏透香,在西安深受歡迎。 ·牛羊肉泡饃 牛羊肉泡饃是西安市著名小吃。 用優質牛羊肉加佐料入鍋煮爛,湯汁備用。把烙好的“虎背菊花心”——坨坨饃,掰成碎塊,加輔料煮制而成。其特點是:肉爛湯濃、香醇味美、粘綿韌滑。食後再飲壹小碗高湯,更覺余香滿口,回味悠長,吃的時候配壹疊特制的糖蒜,口感更好。牛羊肉泡饃,是獨具西安地方特色的著名小吃,西安老孫家飯莊從壹八九八年開始經營,迄今已有百年歷史。 傳說,牛羊肉泡是在公元前11世紀古代“牛羊羹”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西周時曾將“牛羊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據《宋書》記載,南北朝時,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獻上牛羊羹這壹絕味,武帝竟封為太官史,後又升為尚書光祿大夫。還有壹段風趣的傳說,大宋皇帝趙匡胤稱帝前受困於長安,終日過著忍饑挨餓的生活,壹日來到壹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鋪前,掌櫃見其可憐,遂讓其把自帶的幹饃掰碎,然後給他澆了壹勺滾熱肉湯放在火上煮透。趙匡胤狼吞虎咽地吞食,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後來,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壹日,路過長安,仍不忘當年在這裏吃過的牛羊肉煮饃,同文武大臣專門找到這家飯鋪吃了牛羊肉泡饃,仍感鮮美無比,勝過山珍海味,並重賞了這家店鋪的掌櫃。皇上吃泡饃的故事壹經傳開,牛羊肉泡成了長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贊美詩句。 岐山臊子面、西安烤肉·老童家臘羊肉 陜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相傳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慈禧太後攜光緒皇帝逃難來西安,品嘗了老童家臘羊肉後大加贊賞。並由兵部尚書趙福橋之師邢庭維手書“輦止坡”三字,制成匾額懸掛門口,從此老童家臘羊肉名聞遐邇,近百年來長盛不衰。 臘羊肉選料精細,工藝講究,輔料齊全,火功得當。鹵煮出的肉,色澤紅潤,質地酥爛,香醇可口,是佐餐下酒菜, 也是饋贈親友佳品。基本制作工藝是:選用新鮮肥羊,宰殺後配以青鹽、芒硝、八角、桂皮、草果、花椒、小茴等調料,經制坯配料,鹵制和上色等工序制成。腌肉時將羊肉皮面相對折疊排放在大缸內,添入井水,撒進青鹽、芒硝,腌2-5天。腌透。煮肉時先將老鹵湯倒入鍋內,加入等量清水,放入調料包,用旺火燒開後再酌加青鹽,放在肉板用重物壓緊,改用小火悶煮3-4小時,至肉酥骨離時撈入盤內,再用原汁湯沖洗肉面,去原汁,用凈布瀝幹即成。 羊肉除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外,還有味甘苦、性火熱、開胃、增進食欲、補腎助陽的作用,是壹種強壯食品。 ·鍋盔 鍋盔形似鍋蓋,邊薄中厚,表面有輪輻狀花紋,硬實筋韌,酥香可口,是饋贈親友的佳品。由於制作時摻水量少,成品含水量低,故極耐貯存,又便於攜帶,素為秦人出門遠行間帶的食品。基本制作工藝是:將幹面粉、酵面和堿水放入盆中加溫水和成大塊溫面團,放在案板上用木杠反復施壓,邊壓邊折疊,直壓至面色光潤為止。再將面團按成品定量要求分成小塊,仍用木杠逐塊轉壓,最後壓成圓形餅坯。將餅燒熱,入餅坯用穩而小的火幹烙,以便定形並使花紋上色。然後繼續用小火烙烤,烙時勤看、勤翻、勤轉,經“三翻六轉”侍火色均勻,鋼盔鼓起,皮黃內熟即成。是壹種高碳水化合物食品。 羊肉泡饃、涼皮、肉夾饃·肉夾饃 陜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起源於戰國,當時稱“寒肉”。 在西安,老樊家幾乎成了臘汁肉的代名詞。 樊記臘汁肉由樊鳳祥父子倆創於1925年,已有70多年歷史。於1989年參加商業部“金鼎獎”評選活動,被評為部優產品。 臘汁肉是壹種用著鍋占制的醬肉,但比壹般醬肉酥爛,滋味鮮長。由於選料精細,調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陳年老湯,因此所制的臘汁肉與眾不同,有明顯的特色,人們稱贊它是:“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法滿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爛,食後余香久不散。” 吃時切臘汁肉少量,夾人剛出爐的白吉饃中,此時饃香肉酥,回味無窮。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白吉饃壹起食用還可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葫蘆頭 葫蘆頭是西安特有的風味小吃,它和羊肉泡饃有相似的地方,即同為掰饃,但主要原料不是羊肉,而是豬腸。其主料由豬大腸頭、豬肚頭、肥腸去腥臊後加佐料煮成湯,再用湯煮饃而成。其湯釅味濃、鮮香適口,是壹種高飽和脂肪酸、高膽固醇食品。具有濃郁味醇,鮮香滑嫩,肥而不膩,老幼皆宜的特點。 葫蘆頭相傳源於唐代,起初名為“雜糕”。名醫孫思邈到長安壹家專賣豬腸的小店吃飯覺得腥味大,油膩多,得知制法不得當,便傳授竅道,並留藥葫蘆讓店主調味,店主為感激孫思邈,特將藥葫蘆高懸門口,“雜糕”也改稱“葫蘆頭”了。 ·肉丸胡辣湯 肉丸胡辣湯,是西安回族人的清真食品。西安回族人想在漢民聚集的地方想要從事飲食業又要出眾,就只能在調料上下功夫,故此屏棄了酸味,改用西北人更適應的鹹味來映襯羊肉湯、牛肉湯的香味。煮牛羊肉那可是回民的傳統項目,調料的豐富和火候的掌握自不待言。把重口味的胡椒分量減輕,以便更加能突出肉和菜的口味。用回民更常用更大氣的牛肉丸子(牛肉絞碎和面合,下水煮),更有口感和實在。輔料增多,加白菜、土豆塊、菜花、胡蘿蔔塊、木耳、黃花、腐竹、冬瓜等,下輔料的時間次序也不同,務必使每種菜軟硬得當,看起來也有賣相、頗有點晶瑩剔透的感覺,現在的西安人把肉丸胡辣湯也作為壹種早餐。每天,早晨人們起床後洗漱完畢,走上街頭要壹碗肉丸胡辣湯壹喋die(陜西方言是吃的意思)各奔東西,展開壹天新的工作。 ·賈三灌湯包子 聞名全國的“賈三灌湯包子”是陜西著名清真飲食技師賈三先生發揚民族飲食文化壹技之長,研究,吸收南北等地穆斯林風味的清真小吃的優點後最先創制的。隨之,眾家效仿,逐漸形成了有西安獨特風味的清真小吃。當地流傳有“賈家包子數賈三”“古城第 壹籠”之說。 賈三先生創制的正宗灌湯包子,選用精白面粉作批,秦川黃牛肉為餡,配以純牛骨髓原湯為汁,以小籠強火蒸出。用料精細,工藝考究,具有“皮薄如紙,餡嫩含湯,調料香濃”的特點,人稱“三絕”。經營養學家分析,牛肉及骨髓湯含鈣質量極高,長期食用能壯骨生精,滋補強身。賈三先生經營,重德輕利,服務熱情,身受廣大顧客厚愛。西安人常以賈三灌湯包子招待客人。各界名人也紛紛慕名而來。 ·蜜棗甑糕 做甑糕在四關:壹泡米,米是糯米,水是清水,浸壹晌,米心泡開,淘洗數遍,去浮沫,瀝水分。二裝甑,先棗子,後米,壹層鋪壹層,壹層比壹層多,最後以棗收頂。三火功,大火煮半晌,慢火煮晌。四加水,壹為甑內的棗米加溫水,使棗米交融,二為從放氣口給大口鍋加涼水,使鍋內產生熱氣沖入甑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