瑩瑩媽向我訴苦,說家裏快要被熊孩子堆成倉庫了,瑩瑩奶奶所在的小區要拆遷,瑩瑩媽過去幫忙搬家,整理出好多孩子小時候的玩具、書和衣服,她和瑩瑩商量把這些東西放到小區的小黃狗廢品回收櫃,這樣既能充分利用,也不會造成浪費,她話音未落,就遭到瑩瑩的強烈反對:“不行,不行,這些玩具我還要玩呢!媽媽,這些東西都不能扔!”
如果全部留下,家中就需要騰出空間擺放玩具,可是家裏實在沒地方放,瑩瑩媽看孩子舍不得扔,就對瑩瑩說:“瑩瑩,這些東西如果都留下來,估計咱們家就變成倉庫了,咱們留下壹部分好不好,現在咱們壹起挑壹挑,看哪些東西可以留下,其余的就不要了。”
瑩瑩這才勉為其難地答應,可是到選擇這些東西的去留時,瑩瑩又開始犯難:這個是小時候穿過的衣服,雖然已經穿不上了,但是有回憶的味道,必須留下;這個玩具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平時還可以跟小朋友壹起玩;這本書太好看了吧!也舍不得扔啊!結果瑩瑩用了1小時做選擇,最後還是用拋硬幣的方法,才挑出兩三個要扔的東西,瑩瑩媽看著如小山壹般的舊物,只能無奈嘆氣,把其他東西先全部搬回家裏。
不知道父母們有沒有類似的經歷,只要大掃除或搬家,就會發現家裏的東西多得超乎想象,尤其是孩子的東西,平時看起來不起眼,今天買壹個小豬佩奇,明天添置壹個樂高,有時候同款玩具竟然有好幾個,父母壹直都在買買買,卻很少清清清,家裏很快就堆起壹座小山。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東西越來越多,很多玩具好多年都沒玩過,卻占據著家裏的有限空間,成為家裏的負擔。
很多不用的物品存放七八年,卻只用過壹兩次,這些東西到底有沒有必要留下來呢?到底怎樣做,才能讓家裏不再被無用的物品重重包圍?面對什麽都舍不得扔的孩子,父母壹定要教會孩子“斷舍離”。
1、精力分散
孩子不懂得“取舍”,對自己所有的東西和事情都壹視同仁,這樣的孩子對自己沒有清晰的認識,做事沒有明確的目標,主次不清,分配到每件物品上或事情的時間都很少,精力總是被分散,很難發揮出自己的特長和優勢,個人才更容易被埋沒,不利於事業的發展。
2、優柔寡斷
孩子不懂得“取舍”,對物品或事情的去留沒有建立可實施的標準,這也不想放棄,那也想留下,總是在模棱兩可中做選擇,長此以往,孩子很容易變得優柔寡斷,缺乏決斷力,同時他會把優柔寡斷延伸到學習、工作與社交活動中,影響到未來的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
3、浪費時間
過多的物品,使孩子需要翻箱倒櫃去尋找,很難第壹時間拿到所需要的東西;過多的事情,使孩子疲於應付,而無法認真對待每壹件事情,這些都會浪費掉大量的時間。如果孩子不懂得“取舍”,就會使孩子陷於無意義的行為與活動,費時費力,不懂得利用時間的孩子,也不懂得管理人生。
如果孩子不懂得“取舍”,孩子很容易精力分散、浪費掉更多時間,還會變得優柔寡斷。孩子現在對扔哪些東西拿不定主意,未來孩子面臨的選擇或取舍將會更多,難道要父母幫著做選擇嗎?
日本暢銷書作家山英子在她的著作《斷舍離》中, 提出“斷舍離”並非單純的“物品收納理論”,而是人類活出自我的智慧與實踐,這是人人都可以實踐的自我探尋法,“斷舍離”的思想不僅可以用於收納,還可以運用於孩子的教育 ,因此,父母首先要學會“斷舍離”,然後運用於 育兒 實踐中。
1、斬“斷”物欲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面對陪伴自己多年的心愛之物,難免會舍不得丟,這是人之常情。山下英子告訴我們,無法放手的原因,在於物質過剩,只有斬“斷”物欲,從思想層面減少對物質的過度追求,才能有效避免物質過剩。
2、舍“棄”多余
“斷舍離”,並不是讓人們無原則隨意丟棄,而是把“舍”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放置很多年都用不到的東西、遠遠超出使用數量的東西,都應該被請出我們的房間,學習和工作也是如此,和自己毫不相關的事情就該遠離就遠離,別把時間耗費在無用或多余的事物上。
3、脫“離”執念
面對五花八門的好物,我們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要,不願放手某件東西或事物,其實就是壹種定勢思維,當孩子埋怨自己沒有玩具,再看看家中四處散落的小 汽車 、積木,那些玩具就是他背負已久的“執念”,是“執念”的具象化表現,“斷舍離”是對自己人生的整理,要脫離的就是自己心中頑固的執念。
“斷舍離”,簡單說就是斬“斷”物欲、舍“棄”多余、脫“離”執念,宋代詩人陸遊曾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那麽父母具體怎樣做,才能幫孩子做好斷舍離,遠離優柔寡斷,培養出決斷力呢?
1、和孩子壹起斷舍離
父母是孩子壹輩子的老師,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巨大,父母先建立起“斷舍離”的思想,孩子才會跟著壹起做。比如孩子的學習用品,不是孩子要多少就買多少,這樣很容易造成浪費,或還沒來得及拆封就已經不能用,父母要引導孩子控制合理的數量,不要壹次性買太多、不要貪圖便宜逢特價就購買、不要買根本用不上的文具。父母還要帶著孩子定期清理文具用品,用壞的、不能再用的文具要及時丟棄,不要占用空間,慢慢養成孩子自行清理的習慣。
2、創造選擇的機會
孩子不知道如何取舍,很大壹部分原因是沒有標準,他不知道以什麽標準判斷該不該扔。父母平時可以多創造機會,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機會,鍛煉做選擇的能力。比如孩子穿什麽衣服、買什麽玩具,讓孩子自己做選擇,也許壹開始孩子會不知所措,父母要有耐心,給孩子壹些可供選擇的標準:舒適、透氣、好看等,引導孩子做出自己的標準,孩子選擇的機會越多,就越能摸索出選擇的方法,熟能生巧。
對於年齡大壹些的孩子,父母可以讓孩子參與家裏的重大事件,讓孩子試著做選擇,不僅使孩子感覺到被重視,還鍛煉了孩子的分析與思考能力。
3、為“斷舍離”增加儀式感
父母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對於孩子明顯表示出不願放棄的物品,父母不要強行逼迫,可以適當緩和壹下再做決定。當孩子確定好丟棄的標準,下定決心要扔掉陪伴他的物品時,父母此時要懂得***情,幫孩子給物品做壹個特殊的告別儀式。
比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寶貝,這個小 汽車 已經陪伴妳五年了,現在離開我們,妳可能會很難過,媽媽特別能體會妳的心情,現在,我們再給它洗洗澡,然後把它送給有需要的小朋友,好不好?”這種方式,使孩子與自己的物品做了徹底告別,而且使孩子的愛心得以發揮。
《斷舍離》壹書的首頁有這樣壹段話:“放手壹個無用之物,就騰出壹點空間。處理壹件多余之物,就減少壹份負擔。減少壹次浪費,就恢復壹分精氣神。然後,翻開人生新篇章。”願父母們都能教會孩子“斷舍離”,走向更美好的人生。
今日互動話題:妳怎麽看待“斷舍離”?妳是如何幫孩子做到“斷舍離”的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