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舌尖上的“松江”:明清時期聞名中原。

舌尖上的“松江”:明清時期聞名中原。

當我第壹次了解松江美食時,我已經在上海呆了近三年。

我還記得那是壹個寒冷的冬夜,早上還亮著的雲在中午後閃了幾下,就像燈泡短路了壹樣,很快就暗了下來。

當我走出圖書館時,天已經黑了,細密的雨線像針壹樣落下來,讓人感到寒冷。但我還是得在這種天氣裏去吃松江美食,壹頓期待已久的“神秘大餐”。

說到當地美食,十個人中有九個人會說:“不就是濃油紅醬嗎?”暫且不談,但世人對它有壹定的了解,再來問問這個地方美食都有哪些菜品。大多數人都能回答“油燒鱔魚絲”和“腌鮮”。

請問“妳知道松江美食嗎?”,甚至十分之壹的人都找不到他們所知道的。

今天,我們來談談松江美食,它已淡出民間,但曾在歷史上大放異彩。

我們先從松江的歷史說起。畢竟,松江美食的風格離不開其自古以來的豐富歷史。

松江目前位於上海西南部,在長江三角洲的沖積平原上,在黃浦江上遊。

但是,從歷史上看,上海曾經屬於松江府,而松江的歷史非常悠久。它出現在西漢末年的水鏡。

當歷史的馬車來到春秋時期,松江位於吳國的東部。

根據文獻記載,據說在古代,吳王守盟經常來這裏打獵,所以他建造了壹個亭子,並將其命名為“華亭”,以方便住宿。

後來在多年泥沙的沖擊下,“華亭”的面積不斷擴大。“不穩定”期過後,太湖下遊的土地呈現出自然濕潤肥沃的狀態,密集的河網極其適宜耕種和養殖。

所以在唐朝天寶十年,政府正式將這片被嘉興東部、昆山南部和海鹽北部包圍的土地設為“華亭縣”。松江,壹顆“寶石”,也從“華亭縣”開始閃耀。

據史料記載,從那時起,華亭縣的政治和軍事變得越來越重要,其經濟和文化發展也蓬勃發展。

例如,當時只有華亭縣壹個縣打算向首都提供大量優質大米,其富裕程度和農耕水平可見壹斑。松江的漁業發展也極其繁榮——甚至當地人“賣魚打仗”“把捕魚比作農業園”。

這也使松江成為當時主要的商業交易中心。

到了元代,松江的經濟進壹步發展,人口突然增加。元十四年(1277),政府將華亭縣升級為華亭府,壹年後正式更名為松江府。

據記載,松江府建立之初,在府衙門口建有壹座高15米的五層高樓。它的造型非常宏偉,甚至被後人成為“雲中第壹樓”。

從元末到明清時期,松江從魚米之鄉轉變為全國棉紡織中心,被稱為“宋軍棉布、衣服和被子是世界上最好的”。

松江飲食的肆意發展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01松江飲食“第壹次”在歷史上大放異彩,還得從明清時期說起。

當時,松江府是東南沿海貿易的知名大都市。在城市裏,有壹條十裏長的街道,餐館種類繁多,熙熙攘攘的市場甚至可以與“清明上河圖”的熱鬧場景相媲美。然而,不僅城市裏的市民衣食無憂,生活富足,而且來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和名人也聚集在這裏。

經濟的富裕使人們開始追求高質量的食物。於是松江的廚師們博采眾長,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了“餐飲業”。

此時松江的飲食多以當地民間飲食文化的精華為基礎,進壹步融合了吳越文化的飲食風格。

吳越的飲食風格主要分為兩派。第壹,在江蘇地區,菜肴以甜和軟為主,品嘗時會引發柔和的微風和細雨,並透露出像小橋壹樣的柔和的春天;其次,在浙江杭州紹興,菜肴以鹹脆為主,當妳品嘗它們時,妳會吃到壹種如嫩柳和綠花般的詩意。

總的來說,吳越在溫和的水系下形成了自己的溫柔、美麗、醇厚和自然的風格,這種風格與黃河流域的豪放和沙漠中的孤獨煙霧相去甚遠,也不像長江流域的酸辣菜肴那樣令人興奮。

在此基礎上,松江菜逐漸形成了甜度適中、鹹脆適中、清淡適口的特色風味。

同時,人們在烹飪中註重燉、蒸、燜、炒、煮的結合,追求食材新鮮自然的“原汁原味”。所以菜喜歡勾芡,但不油膩,骨頭脆嫩不走樣。

這種飲食風格壹直持續到上海開埠,松江餐飲迎來了它的“第二次”轉折。

1883上海開埠後,上海作為連接全國與外界的商埠,為滿足五湖四海人士的口味需求,匯聚了江蘇、無錫、南京、惠州等16個地方菜系,素有“十六幫不鬧上海”之稱。

此時的松江雖然還未納入上海版圖,但也深受外來文化的沖擊。逐漸地,松江菜的口味變得更加多樣化,從追求清淡到重調味,從喜歡鮮嫩潔白、鮮鹹適口到“濃油紅醬”的甜鮮風味逐漸轉變。

自20世紀50年代松江被轉移到上海以來,松江美食再次發生了巨大變化。

此時的松江菜在保留和創新的同時,也受到了上海菜的沖擊。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後,上海“海派融合菜”的發展成為壹個壯觀的景象,餐館遍布上海。

松江的許多廚師也向海派廚師學習,甚至邀請海派廚師來松江指導——於是,海派美食因素被註入松江美食,它們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今天的“松江美食”。

總的來說,海派菜的加入使松江菜更加新鮮柔和,口味多樣,麻辣酸甜協調,註重入口的口感和層次感。與此同時,西式香料也被引入香料中。例如,著名的“李派林果汁”就在這個時候風靡上海。

說了這麽多,松江美食到底有哪些呢?

01經典美食代表:四鰓鱸魚

四鰓鱸魚即松江鱸魚,產於松江西門外的修葉橋下,為松江獨有。早在明代,松江鱸魚就與黃河鯉魚、長江鰣魚、太湖銀魚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魚”。

它的肉是純白色的,像雪花壹樣有光澤,入口肥嫩可口,沒有刺,完全沒有腥味。最好的烹飪方法是蒸熟,不要有太多的“裝飾”。

根據《後漢書》?《左慈傳》記載,魏帝曹操有壹次大宴賓客,席間感嘆道:“今日盛會略備,人少,松江鱸魚耳。”

02家常菜代表:三絲蒓菜湯

通江江南菜壹般,松江菜也講究“四季分明,應時而食”。初夏時節,最美味的“時令菜”莫過於三絲蒓菜湯。

這款湯的整體顏色為青綠色,帶有壹些白色和紅色的線條。原料多樣,都奉上“鮮”——薺菜、火腿絲、肉絲、雞絲只是主料,也有人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加入肉絲、筍絲。

而且湯喝起來滑嫩,但嚼起來脆脆的。顯然,這是最簡單的烹飪方法,但人們不能放下碗和筷子!

03小吃代表:葉榭軟糕

葉榭軟糕是松江最著名的小吃之壹。其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的萬歷元年(1573)。

壹般人家賣的葉榭軟糕有三個品種:方糕、素糕和桂花白糖糕。人們會將松江出產的優質白米和糯米按95: 5的比例混合,放入水中浸泡七天。

然後將浸泡發酵好的大米曬幹,放入石臼中磨成粉末,過篩幾次,然後加入豆瓣醬和白糖等配料,最後放入模具中,放在爐子上蒸熟即可成型。

蒸軟餅外面是圓的,裏面是白色的。看起來非常吸引人!口感軟糯,甘甜宜人,伴有淡淡的米香。在夏天,它令人耳目壹新,令人滿意。

松江美食曾經在歷史上留下了很大的印象,但現在卻鮮為人知。

我不想過多地哀嘆它的失去,畢竟人的選擇在不同的時代會有所不同。

但我不得不為另壹件事感到遺憾,那就是許多松江菜的損失。我們曾經在古人的記錄中看到過它的宏偉,但現在它們已經經歷了幾代人的發展,經過時代的動蕩和名廚的去世,剩下的菜肴已經不多了。

然而,已經發生的遺憾是無法彌補的,但我們今天仍然可以記錄和傳承現有的特色菜肴,這也是我們能給這位飽經風霜的朋友最好的禮物。

參考資料:

1.嘉慶松江府誌

2.松江,海派文化之根,中華文明之源。文匯報

3.松江百科

#新星項目#

#在中國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