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美食享譽世界,品嘗過正宗中國菜的外國人無不拍案叫絕。但中餐在國內的用餐方式卻飽受外國人詬病,因為中國人吃飯時不是分餐而是合餐,並且不用公筷,這讓習慣了分餐的外國人覺得很不衛生,甚至感到惡心。
不用公筷的合餐確實不衛生,容易傳播疾病,但中國人卻樂此不疲。雖然2003的非典疫情過後,曾經倡導和推行過分餐,但很快就故態復萌了。
人們普遍認為,大家圍在壹起吃飯,不分彼此,氣氛熱烈,其樂融融,這種進餐方式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悠久傳統,是中華文化的壹部分,所以很難改變。那麽中國人真是數千年來壹直這麽吃飯的嗎?不是的,中國人原來也是分餐的,真正的合餐歷史不過幾百年。
在原始社會,氏族公社裏實行原始***產主義,物資都要按人頭分配,那時食物是維系生命的最重要材料,只有通過分餐,讓每個人都獲得壹份,才能使氏族中的成員都有生存機會,否則壹部分人會餓死,氏族也無法得到繁衍壯大。所以在中國的原始部落時期,是實行分餐制的。
氏族公社後期,開始出現了階級,那時,包括食物分配在內的各個方面都呈現出強烈地等級差別,地位高的人,分得的食物質量好,數量多,地位低的人分到的食物肯定不能和地位高的人壹樣,所以,他們也沒法在壹起進餐,只能實行分餐制。
到了商周時期,出現了禮儀制度,這種禮儀是建立在嚴格等級制度上的,反映在進餐上的禮儀就是食禮,而禮儀的建立,恰恰是從飲食開始的。《禮記》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到西周時期,食禮已形成壹套相當完整的制度,對不同地位的人吃什麽、用什麽餐具、坐什麽座具,都極其嚴格的規定。比如天子的餐具是“九鼎八簋”,諸侯的餐具是“七鼎六簋”,大夫是“五鼎三簋”;又如“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是壹種盛裝食物的容器;那時用餐時是席地而坐的,不同地位的人坐下鋪的席子層數也不同,天子是五重席,諸侯、大夫的層數則要少。從食物來看,“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每個人都必須嚴格遵守這些制度,如有僭越,會遭嚴懲。在這種情況下,必然是實行分餐的,宴飲時,每人面前壹個食案,上面擺放與其身份相符的食物和餐具。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這些禮儀制度的執行不那麽嚴格了,地位高的人出於某種目的,會與下級進食同樣的的食物,比如孟嘗君就標榜他與門客吃同樣的食物。然而這在當時是難以置信的事,所以受到了壹個門客的質疑,但是當那個門客發現孟嘗君的食物確實與他壹樣時,羞愧得自殺了。可見孟嘗君雖然與門客吃壹樣的食物,但用餐時還是分餐的,大家隔得很遠,以至於門客看不到孟嘗君的食物。
投奔孟嘗君的馮驩曾經抱怨“食無魚”,這說明食禮等級仍在,即使是孟嘗君的門客,他們的食物也是分等級的,有的門客有魚有肉,有門客的只有肉,有的門客只有魚,還有的門客,像馮驩就連魚都沒有。這種等級的存在,使這些門客吃飯時也只能分餐。
秦漢時期,仍然是分餐的,著名的鴻門宴,就是每人壹個食案的分餐宴席,項莊舞劍時要靠近劉邦的食案才能殺他,如果圍坐在壹張桌子上就無此必要了。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韓信是這樣評價項羽的:“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就是說項羽對部下很好,聽說誰生病了,會哭著把自己的食物分給他。這說明,項羽的食物比部下要好得多,所以他們在吃飯時也只能分餐。
中國古代不僅在公開的社交場合中采用分餐制,即使在日常居家生活中,也是分餐的,否則就不會有舉案齊眉這個成語了。
唐朝時,正式場合的宴飲中,仍然是分餐制。
唐太宗登基後,由於天下剛剛安定,諸事繁多,唐太宗也是勵精圖治,勤於政務。為了更好地處理朝政,他把早朝時間從卯時延長到了辰時,這樣壹來,公務員們的用餐就更困難了。唐太宗於是下旨,在退朝後,於金鑾殿的廊廡下賜大家“朝食”。由於進餐是在廊廡下,所以這頓飯又叫“廊餐”。
皇帝賜的這頓“廊餐”,雖說是“聊備薄菲”,其實卻是十分豐富,絕不是“四菜壹湯”那麽簡單,其規格則根據官員的品級而定。在《唐六典》中,對不同品級官員能享用的菜品種類和數量有詳細記載;比如壹個四品官員標準是:細米二升,面二升三合,酒壹升半,菜肴七盤,羊肉三分,瓜兩顆,余醬、醋、鹽、豉、蔥、姜、葵、韭等調味品各存差;可見“廊餐”品質高,量也很大,壹個人根本吃不完。之所以這麽豐盛,是因為這是皇帝請客,必須展現皇家的宏大氣度,和皇帝對臣子的慷慨和關懷。但每個人這麽豐富的配給,是不可能放在壹張桌子上的,因為根本放不下,只能各自面前擺壹張食案才行。
唐朝貞元年間,有個名叫庾倬的公務員,他家中有壹位守寡的姐姐。當時洛陽的物價很貴,壹般人吃不起好的食物。庾倬總是把自己工作餐省下來,帶回去給姐姐吃。壹開始同事們都嘲笑他的寒酸,但後來了解了他家的情況後,都被他感動了,報以贊嘆和嘉許。此事記載於唐代趙璘所著《因話錄》中。
庾倬能把他的工作餐帶回家,說明這份食物完全由他自己做主,這只有在分餐時才能做到。
在唐朝官署裏用工作餐時,與接受皇帝賜的“廊餐”壹樣,要根據官員的不同品級對號入座,享用相應級別的餐食。進餐時,大家都遵守禮儀,享用美食,其樂融融。柳宗元在其散文《盩厔縣新食堂記》
中,對官員用工作餐時的情景有過這樣的描寫:“乃合群吏於茲新堂,升降坐起,以班先後,始正位秩之敘;禮儀笑語,講議往復,始會政事之要;筵席肅莊,籩豆靜嘉,燔炮烹任,益以酒醴,始獲僚友之樂。
可見每個官員必須根據自己的職級來享用與他身份相應的食物,所以進餐時只能用分餐的方式。
但是唐宋時期的分餐制與前代相比也有了些變化。由於唐宋是開放的時代,外來事物大量進入,隨著“胡床”等家具的引進,中國人的生活中出現了桌椅,人們由過去的席地而眠,踞地跪坐的坐臥方式,改成了安榻而睡,垂足而坐,生活中不僅有面前的幾案,還有了大面積的***用桌子,而且那時食禮已有所淡化,這就為大家圍坐在同壹張桌子上用餐提供了條件。但即使坐在壹起,也是每人面前壹個多格食盤,各自吃自己的壹份,而非合餐。
中國古代的分餐制除了與禮儀制度有關,與當時的烹飪器具和烹飪方式也是分不開的。
如今的油煎烹炸等常見的烹飪方式,其實並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因為這種烹飪方式必須將食材放在鐵鍋中操作才行,而中國古代的冶金技術長期無法制造出大面積薄鐵板,像炒菜鍋這種帶弧形曲面的板材就更難制作了,這也是中國古代無法制作出西方那種板甲,只能用小面積鐵片串聯成紮甲的原因。
沒有鐵鍋時代的烹飪,只能用陶器或厚重的銅器來煮或蒸,豬肉燉粉條之類是那時的常見菜品,煎炒是沒有的。舉行宴會時,如果許多人圍著壹個陶鍋或壹個銅鼎吃飯,非但擠不下,還壹次只能吃壹個菜,何況不同身份的人擠在壹起也不成體統,所以後廚只能每個鍋煮壹個菜,然後舀出來,每個菜給每人分壹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