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竈
日照的年味從臘八開始漸濃,而從臘月廿三小年開始,大家就開始緊湊的忙年了。臘月廿三這天,要進行辭竈。傳說中,作為壹家之主的竈王爺自上壹年的除夕就壹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壹家,到了臘月廿三竈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壹家人壹年的功績。
臘月廿三這天,家家戶戶包餃子,辭竈時壹般要將煮好的水餃先端到竈臺上祭過竈王爺,然後才可以開飯。有的人家還喜歡在竈臺上擺放壹些點心和糖果等送竈王上天,祈求竈君享用美食之後,“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除塵
臘月廿四打掃衛生,是壹年中最認真最徹底的清潔,壹般全家動手。先把家具等全部搬到院子裏,徹底清掃壹遍,再用掃帚打掃房頂和墻壁的灰塵、蜘蛛網,連玻璃、窗臺等也都要仔細地擦拭幹凈。家裏的鍋碗瓢盆也都擦拭壹新。
近幾年,不少人不願自己動手打掃衛生也怕自己清潔的不徹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找家政公司打掃,特別是居住在樓房的人們更喜歡找保潔擦拭玻璃,清洗油煙機等。
做豆腐
臘月廿五,做豆腐。日照的豆腐好吃,采訪中不少家住外地的人都有這樣的感慨。日照水好,日照的豆制品也非常細膩。對於不少人家來說,做豆腐這壹習俗仍然保留著,因為豆腐代表著“都福”,有的人家還喜歡將壹部分豆腐凍起來,留著正月吃。白菜豬肉燉豆腐是正月裏餐桌中最常見的菜。
做豆腐首先要選好的黃豆泡,泡好後再磨成豆汁,再將豆汁放鍋裏煮,然後點入適當鹵水,攪拌,等出豆腐腦時,再將其放入篩子之中,壓制而成。壹般做豆腐需要全家人壹起參與,壹個人燒火,壹個人負責點鹵水,特別是壓制豆腐時更需要全家總動員。做豆腐也是壹門學問,鹵水點多少,火候是大火還是小火都是有講究的。
蒸餑餑、年糕、發團
對於日照人而言,年會壹直持續到正月十六,因此小年過後要多準備壹些餑餑,以備正月吃。因此從臘月廿五後,就要開始蒸餑餑了。日照人喜歡團團圓圓的感覺,因此用白面蒸的餑餑個頭也大。“我家壹般壹斤面蒸壹個,往年都是7斤面蒸7個餑餑。”市民尹女士介紹,今年家裏的餑餑也還是按照老標準。
不少人家還喜歡蒸年糕,年糕諧音“年高”,再加上口味香甜,特別受家中的小孩喜歡,而年糕不僅有黃色還有白色年糕,寓意著黃金和白銀。而棗山也是日照特色的年俗食品,通過棗子的點綴,將本來單調的面食形成了壹個“山”的形象,也寓意著新的壹年的生活會越過越紅火。
作為日照的特色面食,發團很受日照本土居民的喜愛。壹般的面食是以白面為原材料制作的,而發團則是用大米磨成面制作的,制作的發團白中透亮,吃起來也很有勁道。同時發團本身的名字也代表著發財和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