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七裏人家”“久緣宴會廳”的舌尖王道不同,桐廬縣城有著三家連鎖的“同路人”,花頭精還是頂透的。這是桐廬民間美食達人品鑒會上,我的壹點初拙印象。
第壹道菜迎客,我姑且叫它“野筍出山”,嫩,辣,鮮,壹小段齊刷刷的洞見,散發出薄衣飄仙的隨性,與腌菜交織在湯汁裏。黃辣醬不失時機地成全了足夠的辣味,讓人欲罷不能。轉盤過來,忍不住又下了筷子。
店家的食材野筍,取自桐廬本地。我猜想,在哪個山彎山坳裏,成片成片地生長著。村姑們下山背著的麻皮袋裏,都鼓出了筍尖尖。撕開幾層筍殼,用保鮮袋困住原味,放冷凍室,隨取隨用,最大限度地勾留住了食材的鮮嫩。
煲湯,是每個店家秋冬時節的必殺技。壹大鍋滾燙上桌,壹小碗下肚,暖胃,也暖場,連下小酒的膽量也暖出來了。
“同路人”的花頭精與眾不同,別家是老鴨煲的湯,這裏偏選擇“神仙雞”。
“神仙雞”的做法,大抵相同,而“同路人”的配料竟然少得“離譜”,幾粒紅棗,幾根小參,僅此而已。追尋的是六小時小火慢燉的原汁原味,肥而不膩,又不顯得過度營養,同樣贏得壹席之地。
席間,桐廬餐飲協會吳土榮會長興致勃勃地談起了桐廬“神仙雞”的前世今生。
八十年代的桐廬,人們靠天吃飯,在田地裏幹活掙命,尤其是夏天“雙搶”時節,悶熱籠罩大地,滾燙的水田裏,割稻、種田,要忙個把月,人們的辛苦可想而知。肯動腦筋的桐廬餐飲大廚們,就想出了“神仙雞”的甜味做法,在燉雞的時候,加些白糖添味,補元神,添氣力,並藉此壹炮走紅。當然南鄉北鄉做法又有所不同,後來幾經改良,延展出富春江岸各具特色的“神仙雞”味道。
說話間,“同路人”的老鴨煲上桌了。喝口湯,剔口肉,它的單純令人稱道,幾顆紅棗,飄香湯面,足以浸潤年華。突然想到壹句:莫道青春不銷魂,妳有老過嗎?
這樣的小心思,在“同路人”其他菜品裏也可見壹斑。食材的細碎入味與拼貼成盤,也是“同路人”的花頭精。
先說臭豆腐的家常做法,翻炒至小塊碎末,正所謂“精不厭精,燴不厭細”。青椒黃椒調色,壹小勺入口,軟嫩辣香,入味。小炒家常,也壹樣勾人味蕾。
雙臭的疊加擺盤,極有層次感,且不糊,有方寸不亂之感。七八撮汗菜梗,加少許紅辣醬點綴其上,撲面而來的是兩種食材碰撞後的味蕾馨香,那是主廚來自食客蠻多真實口味的回饋。
家常水蒸蛋上,添幾粒青豆,三兩片蝦仁,毫無單調平板之形,恰似蛋裏有閨蜜,活脫而值得玩味,足以慰藉孤獨。
富春江的河蝦,用毛豆肉摻和壹番,兼用香菇添味,壹盤小炒迷妳“蝦豆香”,清爽加筷。
“畬鄉炒龍須”,屬桐廬家常菜。醬香小炒,色澤鮮亮,順滑而不失彈糯,可當菜,又可當飯。撩幾筷子,連同包菜、豆芽、肉末入口,美味營養,真是筷中難得。
富春江上船釘魚,用高溫燜燒的方式,將小魚烹制入味。“紅燒船釘魚”,源於主廚對魚(食材)的深刻理解和精準把控。用公筷拎起來,像極了“船釘”,肉質醇厚,離骨離刺,小蘸湯汁,提鮮提味。
椒鹽牛排的擺盤,好似壹整塊剛從烤架上出爐,又單獨成型,手抓撕咬,勁道而入味。
“狀元帖”,是壹道獨特的新菜。用手捏拿,好似古代稽首上朝奏折,壹副恭敬不如從命的模樣。壹頭外酥,壹頭裏軟,交相回味,嚼性與玩性十足。
壹群專註餐飲20年的“同路人”,有壹種隱忍不發的力量,這在送餐員、服務員身上都有體現。妳去拍菜品,他們都躲開了;換碗碟的時候,他們又微笑著出現了。吧臺上收銀的女人,不知道是不是老板娘,有點不好意思,拿不出手的感覺,也是微笑著,與妳擺擺手告別。
喜歡桐廬,妳可以奔向“同路人”。幾十年紮根縣城的“同路人”,深諳桐廬人的口味煙火。在這裏,尋常的食材能烹制出別致的美食,單壹的食材能呈現出豐富的味道,而各種食材交集碰撞又能締造新的美食。
桐廬的夜色是光與影的遊戲,也是色與味的戰場。“同路人”在夜色的明媚中,繼續前行著。如果妳喜歡這裏的家常和花頭精,不妨去試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