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地理環境與西雙版納傣族飲食文化的關系,詳細,~

地理環境與西雙版納傣族飲食文化的關系,詳細,~

傣族是壹個居住在海拔低、地域廣的地方(俗稱“壩子”)的民族。由於氣候、溫度等自然因素的影響,生活在壩上的傣族最顯著的特點是喜歡吃酸的食物,因此被稱為“酸”。在傣族的著名食譜中,幾乎所有的名菜都離不開酸。作為壹種調味料,“酸”既是植物性的,如竹筍和酸橙;也有動物,如酸蟻;也有化學反應制成的,如醋(自制)。壹方面,傣族人嗜酸,這與他們的生活區域有關。傣族人生活在炎熱幹燥的地方。酸性食物不僅能幫助消化,還能增進食欲,預防中暑。傣族嗜吃酸,是在與自然作鬥爭的過程中,克服高溫等自然因素而逐漸形成並保存下來的。它是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最簡單、最直接、最有效的習俗,也是傣族飲食文化中最引人註目的亮點和最能體現民族特色的反映。

傣族飲食文化的另壹個特點是“吃野生的”。所謂“食野”就是傣族人喜歡吃壹些野生動植物。在傣族飲食文化的“吃野生食物”菜單中,既有動物,如吃“溫墩”(壹種生活在怒江河灘上的昆蟲)和吃蟬。還有壹些植物,如野生蕨菜、刺嫩芽、魚盤、香茅和“揮棒”(壹種長的綠色植物,以其嫩芽為食,以傣族人最喜歡的食物命名)。這些野生植物具有清肺明目、健腦抗衰老的作用。傣族飲食文化中“吃野”的特點證明了傣族對自然的認識和崇拜,反映了傣族人壹種淡泊、閑適、隨性的心理特征。

傣族飲食文化的另壹個顯著特點是“吃花”。傣族人民用攀枝花、百花、香蕉和其他植物的花制成美味的菜肴。在傣族飲食的食花習俗中,最令人驚訝的是采摘並清洗壹種名為染米花的花,將染米花放入水中煮沸,棄花留水,將糯米浸泡在黃色染米花水中約4小時,使顏色進入米心,然後取出有色糯米,放入蒸籠中蒸至熟,然後倒入盆中反復攪拌。米飯呈現花的黃色,柔軟可口,略帶香味。這種飯通常在清明節烹調,做好後作為祭祖的“飯”;或者可以在節日宴會上與其他菜肴搭配,因為它色香味俱全,從而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傣族獨特的飲食結構符合當今提倡的綠色食品。傣族菜肴具有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特點,這也是傣族人民特別是傣族婦女不易肥胖的原因之壹。從營養飲食的角度來看,傣菜值得推廣。

地理環境的影響。由於傣族的主要居住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自治州)位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這種特殊的地理和氣候環境具有大陸性和海洋性氣候的特點,即高溫、多雨、潮濕和安靜的風。年平均氣溫約為265,438+0攝氏度。因為四季劃分不明確,壹年分為三季,即拉魯瑙(冷季)、拉黃璐(熱季)和拉魯芬(雨季)。傣族非常愛水,這使傣族成為壹個喜歡臨水而居、與竹子為伴的民族,他們被稱為“住在河邊的人”。

由於傣族居住區的雨季漫長而纏綿,而且傣族喜歡臨水而居,因此傣族的水源較多。在長期的生活和醫療實踐中,戴醫生觀察到人類的疾病與風密切相關。風可以單獨致病,也可以與其他病原體混合侵入人體疾病。因此,傣醫認為百病皆因風,百病皆因風。風分為外部風和內部風。內風多為體內四塔功能失調,風(氣)過盛或不足所致。外風是由感受自然界的風、毒、邪引起的,常見內外風結合而使人生病。因此,傣族人容易患風水失調的疾病,如嚴重的四肢酸痛、麻木、梅蘭申(風濕病)、按摩(頭痛和風痛)或四肢抽搐和痙攣。

過多的狼蛛(水)還會影響狼蛛(土)的功能,導致狼蛛(土)紊亂的壹系列表現,如飲食消化、吸收或排泄功能障礙。因為土可以生產壹切,壹旦塔(土)不足,就會造成其他三塔的功能障礙。

壹、西雙版納傣族文化的空間觀念

西雙版納的自然環境是傣族文化發展的重要環境基礎。在傣族聚居的關古壩地區,熱帶雨林氣候提供了充足的光熱、充沛的降水和肥沃的沖積土壤,為傣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環境條件。傣族人對生活環境的理解是以人為中心的地域環境印象。他們認為人類生存的基礎是環境,而在環境層面上,森林的自然環境是最基本的,為稻作文化涵養了水源。水資源是稻作文化不可或缺的自然條件,有水才有稻田。水稻種植需要豐富的土地資源。基於越人對農耕文化環境的感知,傣族以祖先留下的“雲門”為價值觀,塑造地理景觀,使西雙版納傣族文化地域系統呈現“林農”特征。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對自然環境的價值取向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的,人必須與自然融為壹體,成為地理環境的壹部分,人類的行為應該對自然負責,而不是被動地服從自然。他們理解自然的流動和變化,在其邊界內創造人類文化,並形成他們的生態概念。這種生態觀念的主體是傣族先民“雲門”留下的遺產。也是傣族在西雙版納自然地理環境、越文化和“雲門”遺風的基礎上形成的價值觀念,將自然環境與生活聯系在壹起。“林、水、田、糧、人”的生態直鏈關系是指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糧。這種直接因果的線性生態關系從文化生態學的角度被認為是壹種強文化生態關系。在這個概念中,環境是文化的決定性因素,環境通過單向因果關系的過程強烈地決定了人們的文化和行為。因此,在傣族的文化行為中,沒有砍伐森林,每家每戶都種植壹種速生薪材樹——鐵刀木,並有壹套水資源管理方法。正是因為豐富的森林生態培育出的肥沃壩區,傣族文化才多姿多彩。這種生態直鏈環境和人們的價值觀構成了傣族人文化空間觀念的精髓。他們用這種觀念來認識環境與人的關系,指導自己的生產生活實踐,如聚落選址、土地利用、水稻種植等。

從傣族文化的空間觀念來看,人們對環境的認識確實是“心理性”的。我們在心理範圍內解釋環境,我們對環境的理解和感受是選擇性的和不完整的。我們通過感覺器官接收環境信息,以對我們的生活有意義的方式處理和組織信息,並將處理結果存儲在我們的頭腦中,形成相對穩定的空間概念。這種空間概念影響著整個區域環境的形成,並與概念系統中所有其他影響因素相連。所有有意義、連貫和恰當的因素都深受人們對文化空間概念的影響。

西雙版納傣族文化的空間感知結構

在空間觀念的文化指導下,傣族選擇了寬闊的河谷和壩區共同生活。傣族人理想的居住模式:依山傍林-小河-充足的陽光-便捷的道路-肥沃的田野。其中,依山傍水、靠近森林、河流和良田是主要因素。西雙版納傣族95%分布在河谷壩區,5%分布在山區和半山區。傣族人生活在河流經過的平坦的水壩和山谷地區。傣族村寨後面經常有壹片風景優美的森林。村子周圍和家家戶戶都有花果園。傣族人每天都去田裏種地,在河裏洗澡。傣族村寨是有山、有水、有林、有田、有聚落的阿呆文化花園,其人居環境資源具有整體的人類生態系統結構。

在空間觀念的影響下,傣族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意識行為:家庭-村落-農田-山林。在空間感知結構上,家庭-村莊-農田是日常中心活動區,山林是次要活動區。在中央活動區,傣族文化塑造了獨具特色的傣族生態經濟空間圈層結構景觀。

傣族人的空間觀念決定了他們的空間感知結構,並通過區域意識行為表現出來。對於傣族人民來說,活動區域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中央活動區對傣族人民的生存和豐收起著重要作用。它也是區域文化系統中體現的主要區域,是傣族人民獲取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主要生活空間。在這壹區域中,傣族文化最為顯著,傣族整體生態系統網絡最為復雜,物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最為活躍。在二級活動區,Dai活動頻率降低,與環境的物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減弱。森林和山區是傣族人民的神聖地區,屬於保護領域。同時也是傣族文化與山地基諾族、哈尼族等民族文化的交匯點,也是山壩民族文化的交匯點。

在傣族空間感知結構的構建中,傣族文化塑造了傣族生態經濟空間圈層結構的景觀。它的空間結構系列如下:第壹層是村莊庭院圈,上面住人,下面養牲畜,外面放農具和交通工具,大戟科植物大戟作為圍欄,在圍欄和房屋之間,傣族人創造了壹個多層次的人工植物群落,主要由婦女管理,種植果樹和香料等經濟作物,上層是椰子。它體現了人工植物群落的最大空間利用率,是最佳的生態經濟公園。就商品市場而言,家庭可以通過交換獲得補貼。第二個圈是田野棲息地圈,這裏種植大面積的水稻以滿足人們的食物需求,以及蝴蝶家族中以暹羅雲實為首的薪炭林需要柴火燃燒,以水牛為首的家養畜牧業需求,以竹筍和苔蘚為首的蔬菜需求,大榕樹(大榕樹)下的民俗和宗教集會需求,以及菩提和月桂葉環繞的寺廟的宗教核心需求。溝渠密集,水面大。第三圈是森林棲息地圈。狩獵需求、木材和建築材料需求、經濟林需求、物種交換需求、森林綠地保護、水源涵養和水源需求等。,這裏也是傣族和山地民族之間的物流交流地。形成國與國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高度和諧統壹。在這樣壹個整體的人類生態系統中,人與各圈層的生活資源之間不斷發生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和諧地形成了傣族整體生態經濟系統的空間模式。傣族生態經濟空間圈結構的景觀範式是傣族與自然地理環境長期調節的結果,也是傣族文化最集中的體現,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傣族文化的空間觀念和視覺結構。

傣族生態經濟空間圈結構景觀是對傣族空間的有效安排和利用,體現了傣族文化的空間觀念和感知結構。其中,有縱向空間利用和橫向空間利用。然而,橫向和縱向的空間利用都是傣族文化空間隱喻的景觀反映。在這裏,環境、文化和心理過程作為壹個整體起作用,不可能簡單地確定哪些因素“導致”了某些結果。而場所感就是這種混合的整體表現。場所感來自於內在的熟悉知識,來自於“壹個物質環境中的關懷場,壹個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懷的網絡”的建立;源自情感親近的物質環境,以及意識所能感知的環境的識別和空間邊界;源自長期以來通過“聽覺、嗅覺、味覺和視覺”強化的親切關系;起源於“不斷發展,莊嚴歡樂慶祝”的傳統再現,或與其他聚落居民的競爭;源自“對周圍環境的整體體驗。”

西雙版納傣族文化空間隱喻的特點

首先,傣族人的文化空間觀念決定了人們對環境的價值取向,並以此為基礎塑造景觀。影響空間概念形成的因素很多,如自然地理環境、民族特點、宗教和社會價值觀以及實用的生產和生活技術等。這些因素都不能單獨作用於空間觀念的形成,但綜合因素形成了壹個影響網絡,共同影響傣族人的文化空間觀念。

第二,空間概念和感知結構的形成是不完整和選擇性的,人們的空間概念和感知結構不是固定的。由於人類文化的範圍有限,人們傾向於將當前的空間概念和感覺視為永久的。然而,環境、文化和心理過程的整體作用所形成的空間概念和感知結構會隨著時間、影響因素及其相互關系的變化而變化。

第三,傣族人的地方意識是復雜的。首先,表現在地方意義上的綜合性;其次,它表現在地點感的時間變異性上。正如西雙版納傣族人的地方意識正在發生變化壹樣,傣族社區的傳統景觀也在發生變化。

人們對環境的態度與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政治、社會和經濟條件密切相關。因此,文化地理學對文化的研究需要將文化置於現實生活的具體情境中,研究文化在現實中的作用。因此,對環境的文化解釋是復雜的。人們基於自己的文化,以壹定的社會價值觀和情感從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來理解和解釋環境。所有這些東西匯聚成壹個有組織的模式,以便人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並生活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