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誰知道五豆粥的來歷……?急……

誰知道五豆粥的來歷……?急……

自古臘月節日多,進了臘月第壹個節日就是五豆節,即十二月初五。由於臘五與臘八只差三天,故許多地方已經將兩個節日合並,不再單獨過五豆節。但是在晉城的壹些地方,至今仍有過“五豆節”、食“五豆湯”的風俗。

關於五豆節的來歷,不像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傳統節日壹樣有個統壹的說法,而是各有各的版本:

壹說五豆節是紀念農神後稷的儀式。後稷善於種植各種糧食作物,曾在堯舜時代當農官,教民耕種,被認為是開始種稷和麥的人。後稷教民稼穡,勞苦功高。為紀念這位農業之先賢,便有了五豆節。在我國古代,壹直存在著“社稷祭祀”的制度,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稱作“社”,把祭祀谷物神的地方叫做“稷”。明代時將太社壇與太稷壇合並為社稷壇,供奉社神和稷神(社即土地神後土,稷即五谷神後稷)。晉城古代也有社稷壇,壹年兩祭,“每歲春秋仲月上戊日祭” (《澤州府誌》), 所用祭物有羊、豕、黍、稷、稻、粱、豆、棗、栗、鹽等物。在民間,紀念後稷的活動在山陜壹帶尤多。

壹說五豆節與秦始皇修長城有關。《澄城縣誌》載,臘月初五喝五豆,“傳說是秦始皇築長城時,成千上萬的人被累死、凍死、餓死,幸存者在臘月初五這天,將各自剩余的壹點雜糧集在壹起,煮粥食之,因以為俗。”

壹說五豆節是為紀念嶽飛的。金兵入侵中原後,嶽飛繼續領導抗金鬥爭,派部將梁興遣回太行,聯絡梁興舊屬的太行 忠義社弟兄們開展敵後鬥爭。太行山區人民紛紛響應,壹時如“撒豆成兵”壹樣。在“嶽家軍”取得郾師大捷的同時,梁興“會太行忠義及兩河豪傑等,累戰皆捷,中原大震”《宋史·嶽飛傳》,造成兩河地區如火如荼的抗金鬥爭的形勢。嶽飛遇害後,太行忠義社弟兄們,用五豆粥、大燴菜(舊稱“炸檜菜”)、燒豬肝紀念嶽飛。

壹說與朱元璋有關。某年臘月初五,窮困潦倒的朱元璋,從老鼠洞裏掏了壹大把五谷雜糧,將其洗凈煮粥,吃起來美味可口。朱元璋做了皇帝後,仍惦記著他少時親自做的“雜糧粥”。他規定在禦膳堂要做這種五谷雜糧粥,自此民間有過“五豆節”,食“五豆粥”習俗。相聲《珍珠翡翠白玉湯》類似這種說法。不過這種說法較晚,事實上在宋代已形成過“五豆節”習俗。

還有不同的說法,如:臘五過“五豆節”意在提醒大家新年即臨,要開始準備年貨及清理環境衛生了,同時提醒人們尤其是小孩子註意,進臘月“打人傷手,罵人爛嘴”,應當格外講究文明禮貌;臘五當日農家吃五豆,說明生活美滿,若缺某種豆子,則被認為是不圓全;五豆節所以用五豆,是與初五相照應,也是圖個吉利,意在祝願來年五谷豐登;五豆節吃五豆,乃是為了教育那些不愛惜糧食的“敗家子”,以使他們明白農民種田的不易。等等。

中國地大,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說法也在情理之中,但有壹種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關且非常貼近民間習俗的說法,卻往往被今人忽視。這就是五豆節是“送痘神”,禳小兒痘疹的。

五豆節壹般要熬制“五豆湯”,它是用綠豆、蔓豆、赤小豆、紅蕓豆(晉城俗稱紅豆)、小白豆(即小顆粒黃豆)加蘿蔔或梨片(高平大黃梨)、冰糖合水熬制而成的,俗稱“去瘟湯”。五種豆類均含多種營養成分,營養價值甚高,而且都有食療作用。綠豆有清熱下火、消暑利水、排毒解毒功效以及抑菌抗病毒作用,熱性體質及易患瘡毒者尤為適宜。中醫用其主治暑熱煩渴,感冒發熱,霍亂吐瀉,痰熱哮喘,頭痛目赤,口舌生瘡,水腫尿少,瘡瘍癰腫,風疹丹毒。蔓豆性味甘平,有健脾、壯腎作用,可作為脾弱腎虛者的保健食品。赤小豆甘、酸、平、無毒,有解毒排膿、清熱去濕、健脾止瀉、寬腸理氣功效,可辟溫疫,解熱毒,消癰腫,排惡血,健脾胃,補血脈。紅蕓豆味甘平,性溫,營養價值極高,是壹種滋補食療佳品,而且含有皂苷、尿毒酶和多種球蛋白,能有效提高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小白豆具有益氣養血、健脾寬中、健身寧心、下利大腸、潤燥消水的功效.可令人長肌膚,益顏色,填精髓,增力氣,補虛開胃,是適宜虛弱者使用的補益食品。從五豆湯的輔料來看,蘿蔔在我國民間有“小人參”之美稱,也有“蘿蔔上市、醫生沒事”之說,《本草綱目》中稱蘿蔔能“大下氣、消谷和中、去邪熱氣。”高平大黃梨有“梨中之王”的美稱,可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瘡毒,防瘟疫等。冰糖可以增加甜度,並且有養陰生津,補中益氣,去火潤肺的功效,是入肝和肺經之“引”。

從“五豆湯”的配伍來講,簡直就是壹劑好方藥,“君、臣、佐、使”各得其位,以防疫去瘟為目的,祛中有補,補中有瀉,既排熱泄毒,又不傷元氣。像這樣的方子,不可能出於壹般人之手。查了壹下資料,果然大有來頭。醫聖張仲景曾用驗方“五豆湯”治療糖尿病,後人在此基礎上不斷加減,演變出不同功能的“五豆湯”。明初編修的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方劑書籍《普濟方》,引《德生堂方》“五豆飲”,其配方為“黑豆5升,黃豆5升,綠豆5升,青豆5升,赤小豆5升,幹葛1斤,甘草1斤,貫眾半斤(俱不銼)。”可“解酒毒,止煩渴,發痘瘡,並能解發渴之證後成瘡痍者。”並特意提到“小兒痘瘡不出,飲即發見。”晉城地區的“五豆湯”,極有可能是結合當地的特產,在“五豆飲”基礎上加減的。

“五豆湯”熬好後,舊時先要在路邊灑上壹些以驅疫鬼,然後全家人人喝壹碗。不僅在五豆節飲用,而且在瘟疫流行時或者幹旱無雪的冬季,人們也常常煮熬五豆湯,以避瘟疫。在晉城,也有的地方在五豆節不是飲“五豆湯”,而是食“五豆粥”,主要是用五種地產豆類:綠豆、豇豆、赤小豆、紅蕓豆、黃豆,再加紅薯、軟米、柿餅合水熬制而成,與臘八粥的區別不大。“五豆粥”註重的是冬季養生,而從解毒去瘟的食療價值來講,顯然不如五豆湯。除“五豆湯”與“五豆粥”之外,有的地方還吃“紅豆燜飯”,即用紅蕓豆等豆類和小米做成幹飯。由於人痘接種推行之後,基本遏制了天花的傳染,加之臘五與臘八又只差三天,人們逐漸將五豆節融入了臘八節。不過這壹歷史的記憶在晉城壹些地方仍有遺存。

總而言之,臘月初五吃五豆,是壹種民眾的習俗,歷史的積澱。民俗是壹個民族的文化底色和民族記憶。在今冬無雪的季節裏,喝壹碗“五豆湯”,不僅可以去火防疫,而且可以使古老的民間風俗不致於失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