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個故事不能說鄭州這個城市沒有溫度。很多城市設置的都有收留所。只是很多人喜歡這樣的生活。在社會主流的價值觀是找體面或者收入高的工作,買車買房結婚養孩子。在流浪者的群體。考慮的真沒那麽多。吃、睡、拾垃圾賣錢。也許他們就是喜歡這樣簡單的生活吧。
我第壹次在鄭州見流浪漢是在鄭州通泰路/商都路的肯德基汽車穿梭餐廳。是壹個兩側的現代建築,大部分圍墻由透明玻璃組成。從北側門口可以清楚看到顧客在餐桌上用餐的情形。壹樓大廳布置的是桌子餐椅,二樓靠墻的壹側擺放的是壹排長條沙發。再加上二樓也有衛生間。冬天開暖氣、夏天開空調。夏天的壹段時間,有壹位老大爺晚上經常在沙發上過夜。餓了就吃些別的顧客吃剩的漢堡、薯條。最開始餐廳的工作人員對老大爺也挺同情的。沒有趕他走。估計企業文化也起壹定影響。筆者那時住的地方是城中村的自建民房,壹到夏天房頂就曬透了,熱得跟蒸籠似的。就經常騎著自行車到那裏睡。所以見了幾回老大爺。須發盡白,臉上刻滿皺紋,飽經風霜。穿著破爛,背著個蛇皮袋,手裏拿著壹個鐵缸子。工作人員也會給他接開水。也許是有顧客反映、投訴。工作人員也不好直接趕人。只能不關二樓的燈。從那後我就沒去過那了。這裏仍是市民可以歇腳停留的地方。這裏有插座可以充電。能看到壹些白領拿著電腦在這裏寫文案。也能看到壹些學生再這裏寫作業。二樓靠東有壹個書櫃。有些小朋友會在這裏開開心心的看漫畫度過美好的周末。也有公司選擇在這裏聚餐開會。只是這裏再也不是流浪人駐足的地方了。
另壹個流浪漢聚集的地方就是火車站周邊。有壹次坐地鐵,我在火車站地鐵站的出站過道處看到七八個人在那打地鋪。下面鋪紙箱和壹個被子,身上蓋壹個被子。在正興街過橋隧道下,隴海路二馬路隧道下,火車站北港灣公交站牌處也能看到流浪漢的身影。他們壹般不樂意和別人交流。有幾次我把喝完的礦泉水瓶遞給他們,能得到幾句謝謝,卻沒法與他們更多的交流。
流浪漢這個話題留著以後再寫吧。接下來就講講廢品的事。小時候在農村時常能看到沿街串巷收廢品的人。最開始騎著腳蹬三輪車,後來騎著三輪電車。喇叭裏吆喝著收破爛啦。他們壹般收書紙箱、地膜、塑料瓶、啤酒瓶、鐵鋁銅。也有收舊手機的。鎮上也有家廢品站。在鄭州,為了建設文明城市,市區內的廢品站外遷到了郊區。比如大孫莊、蔣沖、姚橋等地。有壹些公司在市內設置智能收納箱。卻不好推廣。鄭州街頭看到的更多是有兩個收納箱的垃圾箱,壹個放置可回收垃圾,另壹個放置不可回收垃圾。流浪漢是第壹波拾垃圾的人,環衛工人是最後壹波拾垃圾的人。因為寫字樓和酒店的垃圾,保潔人員會先把飲料瓶、紙箱子、泡沫、金屬等挑壹遍。小區裏的垃圾箱先被壹些住戶挑選。尤其是在安置區、郊區。有些60歲以上的老人沒有收入。靠這個掙點生活費。高校人員集中,大學生還特喜歡網購東西,產生了大量的外包裝,另外每年都有學生畢業離校。尤其是五月份,宿舍樓道裏扔的都是不要的東西。
現在有些快遞公司回收紙箱以及塑料包裝。回收效果不是很好。畢竟有很多人要靠這生活。
最擔心的是流浪漢這個群體會走向極端。即使能撿到瓶子、紙箱卻找不到地方賣錢。有的人會乞討,有的人會偷盜。基本上鄭州的大學都設有誌願者協會,平時的服務項目有探望敬老院老人、河邊或者公園拾垃圾、下鄉支教、大型活動現場秩序引導、車展、高鐵站、馬路秩序引導等。但是很少有誌協去關註流浪漢這個群體。畢竟誌願者協會是半官方性質的,更多的是響應號召。鄭州太缺少義工這樣的公益愛心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