嚕嗷是我自己翻譯的。音譯。
(傳神吧。後邊還有其他的...)
所以嚕嗷就是夏威夷的八大碗。
傳統上,“嚕嗷”是很神聖的,與島民感謝上蒼神靈的饋贈有關。
演化到現在,神靈的部分成了隱藏菜單,八大碗的部分商業化了,成了招攬遊客,展示“傳統”的節目。
個人意見啊 - 這商業化的“嚕嗷”上跳的舞蹈,讓人看著就覺得當遊客真悲催。演的人和被演的人都累。 圖片來源
讓我們忘記悲催的遊客身份,來看看嚕嗷上的食品的故事吧。
“嚕嗷”這個詞-lū?au-意思是芋頭葉,因為八大碗中著名的壹道要用到芋頭葉。這道菜就是芋頭葉肉粽,當地人叫“姥姥”。
這道菜名字真的叫“姥姥” - laulau。不是我編的。 維基百科為證 。
這張照片 是豬肉姥姥。還有牛肉姥姥,雞肉姥姥,等等。除了肉,還有芋頭嫩葉,和椰奶等,沒有米。然後蒸熟或者烤熟。
熊姥姥總是說我包的粽子不合格,不緊。我看到這張照片,終於釋然了。 圖片來源
我上輩子必須是夏威夷的島民!
所以大家如果能翻譯下邊這段話,夏威夷人民壹定會對您另眼相看!
參考譯文:在夏威夷八大碗上,吃用芋頭葉子包的裏邊有芋頭葉子的芋頭葉肉粽。
讓我們繼續。嚕嗷上下壹個著名大碗:
這也不是我編的!等咱們寫到夏威夷語言的時候就知道了,啊和嗷是常用的發音!
請妳和我壹起讀:kalua pua'a - 咖嚕啊噗啊啊。沒編吧!
kalua這詞的意思是:地下爐子蒸烤出來的(食品);很多夏威夷的傳統食品,土豆、甜薯、雞肉、面包果、香蕉(!)都可以這樣蒸烤。pua'a是豬。 圖片來源
這蒸爐叫imu(音譯:壹畝)。做起來是有講究的。地下挖大坑,點火燒石頭,坑要大到可以裝豬+石頭+葉子+柴;至少兩個小時預熱的時間。石頭要選高溫不會爆炸的(火山石?)放在下邊,豬肚子裏也放。然後鋪糅過的香蕉葉子、朱蕉葉子,豬再放下去,再蓋上挖坑挖出來的土,防止漏氣。
這傳統手藝比較費事,只能是人多聚會的時候搭竈才值得。商業化的八大碗上,還這麽實誠蒸豬的不多了。大多用現代的器具代替。
我沒有全明了為啥叫蒸,而不是烤。所以我們必須去嚕嗷壹次方得真相。
去的時候需要說清楚。從現在開始,大家每天讀這句話:
就不翻譯了。
下壹項是素的
poi就是芋頭糊糊叫 - 音譯“婆愛”。就是芋頭打啊打啊,出筋了,成壹團粘粘的泥。吃之前再加水調成糊糊。我要是婆婆我也愛,多省牙!
不要因為省牙就小看它。芋頭糊糊對於夏威夷原住民的重要程度,可以說任何其他食物都不能比。吃芋頭的族群很多,但是這樣做芋頭糊糊吃的,只有在夏威夷。
夏威夷的傳統家庭相信,芋頭作為壹種植物是島民的祖先之壹。當壹碗糊糊端上餐臺的時候,他們***同的祖先也就在場,看顧大家和睦相處。“婆愛”可以說是日日月月,夏威夷傳統餐桌上神聖和不可或缺的食品。 圖片來源
做poi是個力氣活,有專門的工具 - 臼是石頭做的,木頭的大盤子。 如圖 。
糊糊的稀稠程度也有說法,就是壹指糊糊、二指糊糊和三指糊糊。越稀的糊糊,要多用手指頭才能撈起來吃,以此類推。
初搗好的糊糊立刻吃格外香甜,但是不能保存。放久了糊糊還會發酵變酸。變酸後的糊糊也不會浪費,可以和鹹魚等壹起吃。
說到鹹魚。下壹道傳統菜肴叫:
這個音譯成“老咪老咪三文魚”的副菜,是用生三文魚切小塊,拌鹽,西紅柿、洋蔥、辣椒碎。
簡單的原料,制作的秘訣在“老咪老咪”,意思就是按摩。因為傳統做法裏,用手做這道菜,魚要用鹽揉入味,再手拌西紅柿洋蔥和佐料。 圖片來源
上菜啦!
下壹道看著真眼熟:
直接翻譯是雞肉長米(天知道為啥)。這必須得是中國真傳了。不是米線,就是綠豆粉絲湯。也是夏威夷人民的壹大愛。
只是,為什麽這是宴會菜?反正到目前為止,感覺夏威夷的八大碗都好吃不貴。
這是美國,又是出甘蔗的地方,哪能沒有甜點。
幾種原料都是地產的:椰奶、糖、葛根粉arrowroot。 圖片來源
這個“嚕嗷”盛宴的主人是夏威夷的凱烏蘭妮公主,客人是美國特使的代表團,地點是wakiki海灘(我們也將住在那裏)公主的官邸。時間,是1898年。
這位美麗的公主當時22歲,她的皇族已經在五年前被推翻。她不遺余力地奔走,為夏威夷人爭取國際支持。 照片來源 。
壹年後,公主就因病去世。想來美國本土唯壹的皇族的記憶和輝煌,也都定格在這次嚕嗷中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