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韓城古城秋意濃,拾得人間煙火氣!

韓城古城秋意濃,拾得人間煙火氣!

那壹年,

壹個倚窗而立的女子,

凝眸間,低眉淺笑,

我正好打馬而過那壹年。

秋日的斜陽

打在光陰的皺紋裏,溫和美麗。

推開壹扇扇斑駁的時光重門,

青石路、木窗格、老庭院、舊門板,

那些壹個個承載故事的見證者,

仿佛在講述人間煙火處的點滴日常。

傳承文脈的耕讀人家和書香院落,

澽水繞過,青山掩映,黛瓦片片,

飛檐的暗塵簌簌和窗欞的蛛絲隱隱裏,

織起了壹段說不盡的千回百轉,

典藏著壹個靜謐厚重的千年古城。

在有妳的城裏,

光陰缺口處,

我把溫柔藏在了秋日,

也藏在了晚風的暮色裏。

——古城素白

很多年以前,我迷戀江南。迷戀江南的水,江南的瓦屋老院,江南的長街窄巷,江南的市井生活,也貪戀江南的古意厚重。很多年以後,我對江南的偏愛有增無減。時至今日,在我心中,江南在左,韓城在右。

去過江南的同裏古鎮、陜南的石泉古鎮,也曾了解過浪漫的麗江古城和濃郁古樸的平遙古城,但總是喜歡在秋日裏的某壹個午後想起韓城的古城,那裏有古街、老宅和青石長巷,哪怕老墻坍塌、老街殘破、老樹枯死,都是我心中難以抹去的鄉愁。

關於韓城,關於世人艷羨的那壹座城。這個秋天,我曾來過......

在古城 · 追憶人情

古城,是對往事的回眸。這裏,承載了太多人的生活 情感 ,豐富著人們的壹生。

秋天,壹定要在壹個特別之時來壹次韓城古城,無關風月,不問朝夕,只是愛了。

清晨薄霧,古塔高聳。眺望古城,不知從哪個巷子裏傳來了小商販的叫賣聲,“吵醒”了還在睡夢中的人兒。年復壹年的他們早出晚歸上街擺小攤,將自家的瓜果蔬菜或是農副產品進行售賣賺取零花錢維持生計,悠閑中匆忙的背影和熟悉的口音為古城留下最後壹絲人間煙火氣。他們如同常客妳來我往,在買賣交易中拉家常,處關系,不時穿梭於古城南北,走街串巷談天說地。

攝影:劉玉虎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談笑風生間,他們談城裏的紅白喜事,也聊戲曲和手工藝活兒,更有空閑時嘮叨家長裏短的瑣事,生活的五味雜陳在諞閑傳中拉近了彼此的關系,裏面夾雜著人間真性情,也流露出最地道的老韓城味兒。平淡的日子裏,他們將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淡生活過成了別人向往的壹日三餐四季。

這樣的韓城,最真實。

而這壹切,瓦屋上吹過的清風見證過,任憑歲月的洗禮,他們的身影如同 歷史 的印痕刻在長長的青石板路上,以年復壹年的勤勞質樸,成為了鄉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裏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下蕓蕓眾生中的壹份子。

或許,古城巷子處的某壹家羊肉饸饹配芝麻燒餅更適合韓城人的味蕾,那種紅而不油膩的 美食 ,傳承著輩輩鄉愁。而那碗羊肉泡饃,亦是韓城人出門在外懷念的味道。

關於古城,處處流露出人間真情。時光荏苒走過,那些關於生活的酸甜苦辣,人間悲喜,每天都在古城上演。而那些布滿灰塵的窗柩、長滿苔蘚的屋瓦,歷經風雨的石階,成為了古城永遠抹不掉的印痕,訴說著古城南北人家的壹樁樁故事、壹摞摞過往的曾經。

在古城 · 尋找文脈

攝影:劉玉虎

等閑流金鋪滿地,落葉似是故人歸。

初秋的韓城古城,天高雲淡,目之所及皆是風景。

我喜歡這份秋意裏的古意,藏著綿延千年的春秋文脈,也藏著翰墨飄香和這座小城的獨特氣韻。

白露剛過,秋意漸濃。此時龍門書院依舊古韻生香,文廟院落裏沈澱著氤氳的文化烙印。

生民未有,是孟子對孔子的極高評價。許多年以前,多少俊才書生過泮橋、拜孔子、學論語、敬聖賢?又有多少老韓城人在初秋的某個早晨走過毓秀橋,聆聽過劉蔭樞為官系民的感人故事?在古城的角角落落裏,掩藏著城市的文氣、文運和文脈,無論 歷史 走過多少滄海桑田,韓城仍舊是人們值得敬畏的“文史之鄉”。

攝影:劉玉虎

風從千年來,送來絲絲微涼。走完南街北巷,落坐狀元府,品茗焚香,欣賞字畫。而後臥闌夜聽風吹雨,靜靜感受世外桃源般的裊裊清幽。亦或是在某個學堂校舍,翻閱唐詩宋詞,在不經意間去聽從時光門縫裏傳來“人之初,性本善”、“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的朗朗書聲。

這樣的韓城,最動心。

攝影:劉玉虎

韓城人對文化的表達不止於書本,行走在壹個個廟宇間,照壁上“鯉魚躍龍門”的浮墻記錄著文風鼎盛的尚學之風。古城不僅有王傑、劉蔭樞的美談,還有明末監察禦史衛楨固和清初左副都禦史衛執蒲父子,明萬歷進士、吏部郎中衛先範......至今民居仍保留著明經、進士、狀元、登科、世科、文魁、司馬、太史、外翰、內翰、郡守、郡伯、黃堂、中憲、十馬高軒、父子禦史等炫耀功名的門額題字。

不知多少個春秋過去了,韓城人尊師重教、崇賢仰聖的文化基因壹直流淌到今天。壹個個“龍門驕子”走出這壹方天地,在外深造求學,在功成名就那壹刻回報自己深愛的城市,以此將自己的名字收錄在城市功名薄上,光宗耀祖。今天,關於文化的傳承,古城內仍有各類民間發起的讀書會、國學講堂、古物收藏協會和傳統文化藝術交流場所,他們以先賢為榜樣,傳承文脈,從小教育子孫後代耕讀傳家,做人做事,光耀門楣。

讀書,在任何時代都是改變家國命運、個人命運的不變真理!

而韓城古城的城運,因延續千年文脈,至今仍塑造著當代人的集體城市記憶。

在古城 · 尋夢古意

攝影:劉玉虎

壹座館、壹方民俗、壹段 歷史 ,皆是老韓城人的真實生活寫照。

民俗博物館的韓城老物件,傳遞著韓城人招親嫁女、禮儀孝道的文化傳承。高堂之上供養父母,五福捧壽的器皿體現了傳承百年的孝文化,韓城人將祠堂延伸為壹種文化,裊裊纂煙中歷代祖先在冥冥之中庇佑著子孫。同樣,用震天的行鼓和社火祭史聖、拜先祖,以背芯子演繹著煙火人間的古調。

壹磚壹瓦、壹榫壹卯,皆是老壹輩韓城人智慧的結晶。

梁思成先生說:“這些美的存在,在建築審美的眼裏,都能引起特意的感覺,在‘詩意’與‘畫意’之外,還使他感到壹種‘建築意’的愉快。”

韓城古城,似壹副活態的古建築寶庫。每壹處,都是凝固的藝術。

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壹座座廟宇,壹間間院落,皆是韓城人信仰和生活起居的見證,裏裏外外都頗有講究。展現“忠義”的九郎廟和東營廟,尊儒尚學的文廟,體現軍營文化的北營廟,表達“懲惡揚善”的城隍廟,弘揚為官清正廉潔的狀元府以及倡導眾生平等、因果有緣的佛教聖地慶善寺,這裏的磚墻厚實有度,存有 歷史 的風霜。而從那些屋頂上的飛檐翹角、雕梁畫棟和走鸞飛鳳間,可以窺見壹方藝術韓城。

攝影:劉玉虎

壹麻五灰、四梁八柱,明三暗五,這些講究的建築結構,展現著土木特有的魅力。硬山頂、懸山頂、歇山頂和廡殿頂,不同建築形制的屋頂,傳承著“工匠精神”,把千百年前的建築之美帶到今天,吸引著無數建築愛好者前來目睹。而今天的韓城,以古建之盛屹立黃河之濱,成為三秦大地上的壹面旗幟。

在古城·貪戀人間清歡

雨落,人稀,城涼。

依稀處,街巷的槐葉已漸漸變黃,不知在哪個清晨落在了舊時正梳妝開小軒窗的閨閣女子肩上。

妝臺前玲瓏的“梳妝匣”,精致艷麗。從杜鵑花紋樣的絲帶,到軒窗造型的鏡子,以及帶有光澤的別致流蘇發簪,都是時光打磨後的美如秋水。

壹襲長發,壹身輕裝,倚欄憑望,來自從前的傾世傾城,已然消失在古城的煙雨薄霧中。待到秋風掃落葉之時,恍惚間時光空寂,人事在無常中聚散,所有奔向韓城的人都曾真情告白過古城。那裏,是壹個人的城,壹個人的錦繡山河,壹個人內心真正的“詩與遠方”。

攝影:劉玉虎

如果古城是歲月裏的長篇厚文,

我願在有妳的季節打馬而過,

歷盡世事滄桑,

閱盡生活百態,

拾得人間煙火氣!

=主文:韓城市景區管理委員會 焦大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