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這些北京小吃,您可能這輩子再也吃不到了

這些北京小吃,您可能這輩子再也吃不到了

炸 肉 火 燒

打 面 倉

打面倉是壹種官府小吃,也是升級版的驢打滾。和驢打滾不同的是用熟芝麻代替了黃豆面,用煎炸代替了驢打滾的蒸制,口味相對來說更香、更好吃。而且名字也頗有意義。打面倉是官府過年吃的小吃,除了年年高之意外,也有“倉也滿,糧也多”的這層吉祥寓意,表年年有余。

果 子 幹

果子幹是過去北京人冬季吃的壹種名點,是由杏幹兒、柿餅、鮮藕和葡萄幹兒等果品制成。能在冬日吃上壹碗果子幹真的特別滿足。

過去果子幹兒在京城的果子店多有出售,也有走街串巷的小販,手持兩只銅冰盞,上下顛動著賣。後來因為制作果子幹不夠衛生,被國家明令禁止了。想吃果子幹就要自己做,現在還有會做的嗎?

冰 碗

清末民初,北京出現了集吃喝玩樂壹體的“堂子號”,其中有10家最為出名,而什剎海旁的“會賢堂”便是其中之壹,這個“消暑大冰盤”便是會賢堂的鎮店之寶。

取自後海的大荷葉,存於冰窖附於天然冰上,中間放上白蓮藕,碼上西瓜瓤、竹葉青羊角蜜兩種香瓜,再將上等鮮桃仁、鮮蓮子、芡實、荸薺等放邊上,撒上來自臺灣的綿白糖和杭州的桂花。這壹盤下來成本極高,在當時賣大洋八錢。

羊 霜 腸

炸 三 角

眼 錢 兒 火 燒

紅 白 玻 璃 粉

吊 爐 燒 餅

拔 魚 兒

蕓 豆 餅

刮 骨 肉

顧名思義就是從骨頭上刮下來的肉,其實這種肉非常好吃,易嚼爛。壹般都在早晨叫賣,夢醒時分,就有吆喝:刮刮肉——(刮呼為剮音)。

然而刮骨肉的制作過程卻令人作嘔,刮骨肉作坊從各牛羊鋪收購脊骨,回來劈開白水煮熟後刮肉剔髓,再發售給小販,作坊內臟亂,臭氣熏天。

蘇 造 肉

這是從清宮廷中傳出來的壹道佳肴,由壹位姓蘇的廚師所創,所以叫蘇造肉。長條肥肉,卻不膩不油,燉至極爛,味道十分濃厚,搭配著火燒同時,胃裏暖暖的,湯濃味鮮,肉也酥爛綿軟,糯香柔韌。如今的鹵煮就是源於它,可是蘇造肉就再難尋覓。

爛 肉 面

爛肉面在舊時北京的“二葷鋪”和飯攤兒、茶館裏都有賣,和現在的牛肉面比較相似。爛肉面的面條都壹樣,不同在澆頭上。澆頭是用碎豬肉做的。“管他驢或馬,吃飽了爛肉面再打鑔”,“打鑔”即指談天說地、侃大山、閑聊之類。

爛肉除了豬肉還有牛羊肉、驢肉、狗肉等,不是專門剁爛的肉,而是些下腳料,因此價格非常便宜,是窮人的 美食 佳肴。

蒸 而 炸

蒸而炸類似於大餃子,用西葫蘆和羊油和的,還有胡椒粉。和好後再上鍋蒸,蒸好了,再擺上壹個大餅鐺,放上油煎了再賣,蘸著醋蒜,特別香,特別好吃,所以這名字就這麽來了。實際上就跟路邊的煎餃壹樣。

荷 葉 粥

荷葉粥還是什剎海邊上的好吃,每逢夏季,這裏就有小攤賣上了。采摘剛離水的青嫩荷葉,用大米和小米熬鍋不稀不稠的粥,加上白糖,改文火慢燉,將采摘的荷葉蓋上面。熬成後將荷葉挑出來,粥帶著荷葉的清香,壹碗下肚,口齒清新。

馬 蹄 燒 餅

螺 絲 轉 幹 蹦 兒

甑(zeng) 糕

杏 仁 茶

京 八 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