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茹瑺傳文言文閱讀翻譯

茹瑺傳文言文閱讀翻譯

1. 吳擇仁傳文言文翻譯

謝無逸閑居

原文

謝無逸閑居,多從衲子遊,不喜對書生。壹日,有壹貢士來謁,坐定,曰:“每欲問無逸壹事,輒忘之。嘗聞人言歐陽修者,果何如人?”無逸熟視久之,曰:“舊亦壹書生,後參大政。”又問:“能文章否?”無逸曰:“也得。”無逸之子宗野方七歲,立於旁,聞之匿笑而去。此等舉子,如何喚作書生?唯不喜書生,故來謁者,但有此等舉子。

註釋

1、本文最早見於宋惠洪《冷齋夜話》,原題為《歐陽修何如人》,明小說家馮夢龍《古今笑史·無術部第六》收入,改題為《問歐陽修》。

2、謝無逸:即謝逸(1068-1113),字無逸,自號溪堂。宋代臨川城南(今屬江西省撫州市)人。進士及第。北宋文學家,江西詩派二十五法嗣之壹。與其從弟謝邁並稱“臨川二謝”。與饒節、汪革、謝邁並稱為“江西詩派臨川四才子”。 曾寫過300首詠蝶詩,人稱“謝蝴蝶”。

3、閑居:亦作“間居”。謂避人獨居。《禮記·孔子閑居》:“孔子間居,子夏侍。”陸德明釋文:“退燕避人曰間居。”《荀子·解蔽》:“是以辟耳目之欲,而遠蚊蝱之聲,閑居靜思則通。”晉陶潛《辛醜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詩:“閑居三十載,遂與塵事冥。”

4、衲子:僧人。宋黃庭堅《送密老住五峰》詩:“水邊林下逢衲子,南北東西古道場。”明湯顯祖《南柯記·禪請》:“不去罷。我看衲子們談經說誦的,不在話下。”清沈復《浮生六記·浪遊記快》:“衲子請觀萬年缸,缸在香積廚,形甚巨,以竹引泉灌其內,聽其滿溢,年久結苔厚尺許。”

5、遊:交遊;交往。“從某人遊”即“與某人交往”之意。

6、貢士:清制,會試中式者為貢士。《清史稿·選舉誌三》:“次年試舉人於京師,曰會試,中式者為貢士。”《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六回:“此刻要他寫壹張借據,那可就比新貢士殿試寫壹本策還難點了。”嚴復《救亡決論》:“至於成貢士,入詞林,則其號愈榮,而自視也亦愈大。”

7、謁:拜訪;拜見。

8、每:常常。

9、輒:總是。

10、何如:如何;怎麽樣。

11、熟視:註目細看。《史記·齊悼惠王世家》:“(魏勃)因退立,股戰而栗,恐不能言者,終無他語。灌將軍熟視笑曰:‘人謂魏勃勇,妄庸人耳。’”《新唐書·文藝傳上·胡楚賓》:“性重慎,未嘗語禁中事,人及其醉問之,亦熟視不答。”魯迅《朝花夕拾·範愛農》:“我在故鄉做教員,大概是春末時候罷,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見了壹個人,互相熟視了不過兩三秒鐘,我們便同時說。”

12、久之:很久。

13、匿笑:竊笑,暗笑。暗中偷笑;掩口暗笑。唐韋瓘《周秦行紀》:“太後又謂潘妃曰:‘子亦不來,何也?’潘妃匿笑不禁,不成對。”宋惠洪《冷齋夜話·歐陽修何如人》:“又問(歐陽修)能文章否?無逸 曰:‘也得。’無逸之子宗野方七歲,立於旁,聞之,匿笑而去。”清平步青《霞外攟屑·縹錦廛文築下·點化故事》:“帥不覺失笑,眾亦匿笑而退。”茅盾《子夜》九:“忽然那壹道和鄰室相通的板壁有人答答地敲著,又有女人吃吃匿笑的聲音。”

14、此等:這壹等;這壹類。

15、舉子:科舉考試的應試人。《舊唐書·高適傳》:“時右相李林甫擅權,薄於文雅,唯以舉子待之。”明陳汝元《金蓮記·郊遇》:“舉子進科場,全無字半行,燭已相將盡,問君忙不忙?”清沈復《浮生六記·閑情記趣》:“先拈鬮,得第壹者為主考,關防別座;第二者為謄錄,亦就座;余為舉子。”

16、但:只;僅。

譯文

謝無逸避人獨居時,經常跟僧人交往,不喜歡面對讀書人。壹天,有壹位(會試中選的)貢士(讀書人參加會試,中選的參加殿試,最終排定名次,已中選的稱為貢士,殿試後分為三等發榜,壹甲取三名,第壹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均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幹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幹名,賜同進士出身)來拜訪,(賓主)坐定後,說:“(我)老想問您壹件事,總是忘記。(我)曾聽人說起歐陽修這個人,這個人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謝無逸盯著那人看了好久,說:“以前也是壹位書生,後來參與朝中大事了。”(那人)又問:“(這個人)能寫文章嗎?”謝無逸說:“也能寫。”謝無逸的兒子謝宗野才7歲,(這時)立於壹旁,聽了這話掩著嘴偷笑著跑開了。這樣的考生,怎麽能叫作讀書人呢?(或許正是)因為(我)不喜歡讀書人,所以來拜訪我的,只有這樣的考生吧。

2. 《劉崧傳》文言文翻譯

劉松,字子高,是泰和人。原來的名字叫劉楚。家境貧寒,致力苦學,天寒沒有爐火,手都凍裂了但是仍然抄錄不停止。他自幼就很博學,天性清廉謹慎。兄弟三人***居在草屋裏,有薄田五十畝。等到他顯貴後,也沒有增添任何田產。

十年都用壹條布被,直到被老鼠咬壞,才更換掉,但仍然把它修補改成衣服給兒子穿。做官時從來不讓家人跟隨在身邊。到北平上任時,只帶了個書童,到達北平後就把他打發回去了。黃昏時差吏們下班,只有他孤燈讀書,常常是壹直到天亮。他善於作詩,豫章人有推崇他為“西 *** ”的說法。

原文:

劉菘,字子高,泰和人,舊名楚。家貧力學,寒無爐火,手皸裂而鈔錄不輟。崧幼博學,天性廉慎。兄弟三人***居茆屋,有田五十畝。及貴,無所增益。十年壹布被,鼠傷,始易之,仍葺以衣其子,居官未嘗以家累自隨。之任北平,攜壹童往,至則遣還。晡時吏退,孤燈讀書,往往達旦。善為詩,豫章人宗之為《西 *** 》雲。

此文出自清朝·張廷玉《明史·劉崧傳》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壹部,***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誌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壹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

康熙四年(1665年),重開明史館,因纂修《清世祖實錄》而停止。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徐元文為監修,開始纂修明史。於乾隆四年(1739年)最後定稿,進呈刊刻。《明史》是我國歷史上官修史書中纂修時間最長的壹部。如果從清順治二年(1645年)開設明史館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進呈,前後歷時九十四年。假如從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組織班子編寫起至呈稿止,為時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明史》修纂第壹階段無績可言的另壹方面原因,是史料的缺乏和人力的不足。當時不僅沒有力量整理明朝的邸抄和檔案,而且在征求圖書時,獻書者也極少,就連最基本的史料明代歷朝實錄也不完整,天啟朝實錄缺少七年以後部分,崇禎朝因亡國而無實錄。如此種種,也限制了《明史》修纂工作的進展。

3. 郭忠孝傳文言文全部翻譯

郭忠孝,字立之,河南人,簽書樞密院事逵之子。受《易》、《中庸》於程頤。少以父任補右班殿直,遷右侍禁。登進士第,換文資,授將作監主簿。年逾三十,不忍去親側,多仕於河南筦庫間。宣和間,為河東路提擧。解梁、猗氏與河東接壤,盜販鹽者數百為群,歲起大獄,轉相告引,抵罪者眾。忠孝止治其首,餘悉寬貸。宰相王黼怒之,坐廢格鹽法免。

(郭忠孝,字立之,河南人。簽書樞密院事郭逵的兒子。學習《易經》、《中庸》於程頤。少年時代因他父親的職位而做了右班殿的值守官,後來提升為右侍禁。再後來,科舉中進士,改為文職官員,被委任為主簿。當時郭忠孝已經三十多歲了,不願意離開親人,多在河南筦庫壹帶當官。宣和年間,被河東路提拔重用。解梁,猗氏與河江想接壤,有偷販私鹽的幾百人聚在壹起。那壹年大舉查處,鹽販們相互告發,許多人都要被定罪。郭忠孝只是懲罰了鹽販的首領,其余的從犯都寬大處理。宰相王黼知道後很生氣,以不執行朝廷的禁鹽法而免官。)

靖康初,召為軍器少監。入對,以和議為非是,力陳追擊之策,謂:“兵家忌深入,金人自燕薊興兵,逾河朔,犯都城,其鋒不可當,今銳氣且衰,又顧子女玉帛之獲,故議和以款我師。今諸道之師集矣,宜乘其惰擊之,若不能擊其歸,他日安能禦其來。”上命與宰相吳敏、樞密李綱議,忠孝復條上戰守利害、士馬分合之策十餘事。主和者眾,卒不用其策。改永興軍路提點刑獄,措置保甲。初,議者請擇保甲十萬刺為義勇,分隸河朔諸郡。忠孝曰:“保甲歲久,死亡者眾,擇三萬人守都城可也,河朔騎兵之地,非保甲所宜。”上從之。忠孝亟走關陜,得勝兵三萬,分隸十將,擇壹將統之。繼遣兵趨澤、潞,聽宣撫司節制。

(靖康初年,奉召任軍器少監。入朝應對,認為和議是錯誤的,極力表達追擊敵人的主張。說:“領兵的人最不該孤軍深入到對方的地界中去,現在金兵從燕州、薊州起兵,。

金人再犯京師,永興帥範致虛率諸軍繇淆、澠入援,忠孝曰“金人深入,而河東無守備,願分兵走太行,扼其歸路,彼必來戰,城下之圍可緩。”致虛以為然。檄河中守席益、馮翊守唐重與忠孝同出河東,為牽制之擧,大軍盡出函谷。

忠孝獨以蒲、解軍三千至猗氏,遇金人,破之。逾絳州,破太平砦,斬首數百級。

攻平陽,入其郛。會大軍失利淆、澠間,乃引還。

及金人犯永興,兵寡,或勸忠孝以監司出巡,可以避禍。忠孝不答,與經略唐重分城而守。忠孝主西壁,唐重主東壁。金人陳城下,忠孝募人以神臂弓射之,敵不得前。已而攻陷城東南隅,忠孝與重及副總管楊宗閔、轉運副使桑景詢、判官曾謂、經略主管機宜文字王尚、提擧軍馬武功大夫程迪俱死之。朝廷贈忠孝大中大夫。子雍,別有傳。

(時間關系,先做這壹段。如要全篇,請加QQ252089187)

4. 文言文《劉恕傳》翻譯

翻譯:劉恕,字道原,筠州的人。劉恕做學問,從歷數、地理、官職、族姓到前代官府的公文,都拿來仔細分析認真求證。劉恕為了得到書來讀,即使跑幾百裏路也不怕遠,親自接近書,壹邊讀壹邊摘抄,幾乎廢寢忘食。(壹次,)和司馬光壹起遊萬安山,路旁有石碑,讀上面的字,知道是五代的壹位將軍,人們不熟悉他的名字,劉恕能夠說出他的生平事跡,回去後查驗過去的史書,確實如劉恕所說。宋次道任亳州太守時,家裏有很多藏書。劉恕繞道去他家裏借閱。宋次道每天為他準備美食顯示主人的禮節,劉恕說:“這不是我來妳家的目的,還會耽誤我的事情。”於是把這些禮節都去除了。劉恕獨自壹人關在書房裏,白天黑夜誦讀和抄寫書籍。他在宋次道家住了十多天,看完了他家的書然後離開了。劉恕家裏壹向貧困,無法得到美食,但他壹點也不隨意向別人家索取錢財。從洛南回來,當時正是冬天,家裏沒有防寒的物品。司馬光把衣服鞋襪以及舊的被褥送給他,他沒有得到推辭的機會,勉強接受而告別,等到走到潁州,把物品包裹起來都還給了司馬光。

望采納,謝謝!!!

5. 錢繆傳文言文翻譯,急~

錢镠,是臨安石鑒鄉人。

唐僖宗在任時,平定了浙江的倭寇王仙芝,外拒黃巢,消滅了董昌,積累了許多功德,自然顯現出來。梁開平年間,梁王封錢镠為吳越王。

有人慫恿錢镠拒絕梁王的任命,錢镠笑著說:“我怎麽能失去壹個孫仲謀呀!”於是接受了(梁王的)任命。這年,錢镠祭掃祖墳,邀請故老,各種樂器壹齊吹響,榮耀遍布山谷。

壹位九十多歲的老婦,拿著壹壺泉水相迎與道路左邊,錢镠急忙下車下拜。老婦撫摸他的背,叫著他的小名說:“錢婆留,我很高興妳長大成人了。”

原來錢镠出生的時候房間裏充滿了奇怪的光,他的父親感到恐懼,想把他扔到溪裏淹死。這位老婦苦苦相留,於是給他起名為婆留。

錢镠擺出牛和酒,來給鄉人吃喝。錢镠起身勸酒,獨自唱還鄉歌來給賓客娛樂。

這時將要修築宮殿,觀測雲氣占蔔的人說:“如果擴大原來的宮殿,(其益處)不過壹百年;如果填平半個西湖,(其益處)可以有千年。”錢镠笑著說:“怎麽會有千年而不出賢明的君主的事情呢?為什麽要讓我的民眾們受苦呢!”於是不再改造宮殿。

6. 文言文翻譯《明史·劉崧傳》

劉崧,字子高,泰和人,原名楚。他家貧卻學習十分努力,寒冷時沒火禦寒,手皸裂,但抄錄文章絲毫未停止。元朝末年鄉試中

舉。洪武三年(1370),舉薦為經明行修,改成現在的名字。太祖在奉天殿召見了他,授予兵部職方司郎中。奉命到鎮江征糧。鎮江有許多勛臣的田地,租賦都

由百姓承擔,劉崧竭力請求減免。晉升為北平按察司副使,輕刑省事,招集流亡,百姓重新樂業。設立文天祥祠於學宮之側。在學門前石頭上刻字,告示府縣不要以

徭役拖累諸生。他曾請求減少偏僻之地的驛馬,以此來充實宛平。太祖同意了他的奏請,對侍臣說:“驛傳勞逸不均已經很久了,劉崧能意識到這個問題,統治百姓

難道不就是要如此嗎!”因遭到胡惟庸的排擠,被貶為輸作,不久,被遣回鄉。十三年胡惟庸被誅,劉崧 *** 為禮部侍郎。不久,提升為吏部尚書。雷震謹身殿,太

祖下令群臣陳說得失。劉崧叩頭,以修德行仁對答。不久辭官。

第二年三月和前刑部尚書李敬壹並召入。任命李敬為國子祭酒,劉崧為司業。

賜給鞍馬,令朝夕相見,見輒燕語移時。未旬日去世。得病後,仍強坐訓導諸生。病重時,李敬問他有什麽可說的。劉崧說“:天子派我教導國子,責成我完成任

務,可惜這麽快就要死了!”他沒有壹句話談及家事。太祖命令有關部門為他安排殯殮,並親自作文祭奠。

劉崧年幼時就博學廣聞,天性謙

慎。兄弟三人***居壹間茅屋,有田地五十畝。到他當官後,家產也沒有增加。十年用壹床布被,被老鼠咬破,才換新的,仍做成衣服給他兒子穿。當官時也不帶家

屬。到北平赴任,攜帶壹侍童前往,到達後就把侍童遣回。黃昏時官吏退下後,他孤燈讀書,常常通宵達旦。他善長寫詩,豫章人推崇他為“西 *** ”之宗。

7. 《陳際泰傳》文言文翻譯

際泰,於是就通曉了《書經》的大意,陳際泰就把《詩經》帶到了田地裏,有時拿鄰居家孩子的書,壹天可以寫二三十首詩,返回臨川,非常勤敏,躲著人偷偷地誦讀,不能夠拜師讀書,在舅家藥籠中見到《詩經》,書的四角已經磨滅變得模模糊糊了,臨川人,蹲在高的土山上吟詠《詩經》,自己根據文意去判斷區分(哪個地方該有停頓),而且也沒有劃分句讀,先後寫的詩達到了萬首,同艾南英等人憑借八股文而聞名天下,拿著就快速地跑了,很生氣。

父親看見了。讀書人應試詩文的數量。

家裏貧窮,於是終身都沒有忘記。很久以後。

陳際泰寫詩作文,沒有比得上陳際泰的,又沒有書籍。從表兄那裏得到了壹本《書經》,督促他到田地裏去。

十歲,字大士。

8. 鄭均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後漢書·鄭均傳原文

鄭均字仲虞,東平任城人也。少好黃、老書。兄為縣吏,頗受禮遺,均數諫止,不聽。即脫身為傭,歲余,得錢帛,歸以與兄。曰:“物盡可復得,為吏坐臧,終身捐棄。”兄感其言,遂為廉潔。均好義篤實,養寡嫂孤兒,恩禮敦至。常稱病家廷,不應州郡辟召。郡將欲必致之,使縣令譎將詣門,既至,卒不能屈。均於是客於濮陽。

建初三年,司徒鮑昱辟之,後舉直言,並不詣。六年,公車特征。再遷尚書,數納忠言,肅宗敬重之。後以病乞骸骨,拜議郎,告歸,因稱病篤,帝賜以衣冠。

元和元年,詔告廬江太守、東平相曰:“議郎鄭均,束脩安貧,恭儉節整,前在機密,以病致仕,守善貞固,黃發不怠。又前安邑令毛義,躬履遜讓,比征辭病,淳潔之風,東州稱仁。書不雲乎:‘章厥有常,吉哉!’其賜均、義谷各千斛,常以八月長吏存問,賜羊酒,顯茲異行。”明年,帝東巡過任城,乃幸均舍,敕賜尚書祿以終其身,故時人號為“白衣尚書”。永元中,卒於家。

後漢書·鄭均傳翻譯

鄭均字仲虞,東平任城人。少時喜好黃老之書。兄為縣吏,接受別人禮物甚多,鄭均多次諫阻,兄不聽。鄭均就脫身為人打工,壹年多,得到錢帛,回來交給其兄。說:“物用完了可以再得,為官吏貪贓犯罪,壹生都完了。”兄感激其言,以後就廉潔奉公了。鄭均好義務實,養寡嫂孤兒,恩義禮貌備至。常稱病留家,不應州郡征召。郡守非要他去不可,使縣令詐稱將到他家,鄭均即到郡守府,郡府最後還是沒能讓他屈服。鄭均於是躲到濮陽作客去了。

建初三年(78年),司徒鮑昱招他,後舉他直言,他沒有到。六年,皇帝公車特征,再遷尚書,多次獻納忠言,肅宗很敬重他。後來以病請求退休,拜為議郎,告歸,因稱病重,帝賜以衣冠。

元和元年(84年),詔書告廬江太守、東平相說:“議郎鄭均,束修安貧,恭儉節整,前在機密,以病退休,守善貞固,黃發不怠。又前安邑令毛義,躬行謙讓,從征辭病,純潔之風,東州稱仁。《尚書》不是說‘表彰那些有常德的人,是善政’。宜賜鄭均、毛義谷各千斛,常以八月長吏慰問,賜羊酒,以顯此異行。”第二年,帝東巡過任城,就親臨鄭均家,命賜尚書祿以終其身,所以當時人稱為“白衣尚書”。永元中,在家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