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通海蘿蔔絲選用品質好的鮮嫩大白蘿蔔,洗凈泥沙,推成細絲,曬幹而成。其選料認真,加工細致,色白、質嫩、絲 細、均勻。生吃清香回甜,不苦不辣,無雜質、無異味。腌制鹹菜食用,營養均較好,並可久存供補蔬菜淡季食用。
2----鱔魚涼米線是我省玉溪地區的名特小吃。我省米線分為幹漿和酸漿兩種。加湯時,是熱吃;加各種佐料拌著吃,為涼吃。
酸漿米線柔軟而有筋,所以涼吃多用酸漿米線。
鱔魚涼米線的特點在於澆料的制作上選料十分講究,口味極佳,其味無窮。選用的是鞭子大小的活鱔魚宰 殺剔凈,切段。加水發好的小塊“肉葉子”(即豬肉皮晾幹後再用水發開)、韭菜的白頭氽熟漂涼、薄荷撿洗幹凈待用。鍋上火,放植物油,先將大量的蒜瓣炸黃, 接著下昭通醬炒香,再下鱔魚煸炒至七成熟時加鮮湯,辣椒油、花椒粒、草果、八角、鹹醬油、胡椒粉等,最後放肉皮在火上燒透入味,加味精後倒入盛器中。
3----玉溪油鹵腐相傳始制於明清之際,當時境內家家戶戶腌制,作為家用鹹菜,或作饋贈外地親友的禮品。後來發展為小商品生產。
油鹵腐的腌制,以黃豆制成的臭豆腐為主料,要求質地細膩,塊狀均勻,厚薄壹致。臭豆腐經陽光照曬,排去外層水分,分別濃淡不同的口味,配以適量的糧食白酒浸裹,再以白糖、精鹽、辣椒、優質八角、花椒粉等卷在皮層,並滲以煉熟的上好菜油,腌制而成。
玉溪油鹵腐以其色、香、味的佳美深受省內外群眾的歡迎,遠銷北京,獲雲南省商業系統優良產品稱號。
4---- 豆末糖是通海歷史悠久的傳統食品,特點是香、甜、酥、脆,入口無渣。早在清光緒年間,通海縣城的孔憲瑜 由河西饒四家學來豆末糖的生產工藝,用黃豆末、飴糖、紅白糖為原料,開始生產豆末糖,群眾稱之為“孔氏豆末糖”。解放前,主要靠手工操作,小量生產,多數 產品在本地市場散裝銷售,也有將豆末糖裝入鐵盒,帶往昆明、上海、廣州、香港等地贈送親朋好友。
通海豆末糖是用甲級白糖和米飴糖加水百分之二十五熬制後,再用機器冷白扯,然後加進炒熱的豆末再拉條,切塊而成。豆末糖以優質黃豆或蠶豆為主料,選料認真,加工精細,層次均勻,所謂“香、甜、酥、脆、入口無渣”確非過譽。
5---糯米花是米粒泡松連結成圓塊,形色呈棕黃,油潤光亮,味道香 甜,酥脆適口糯米花制作精細,主料是糯米大糯為佳要米粒均勻純凈,無雜米雜質,其次是白糖、豬油或香油,用具如甑子、簸箕、竹筷、碗等。節前聰明手巧的傣 家婦女便專心致誌而又有序地開始制作,她們先把生糯米倒進大缸裏,用冷水浸泡三小時左右撈出,放入甑子裏,用合適的甑蓋蓋上要求密封甑口,盡量使蒸氣少溢 散,壹般蒸到90分鐘便全熟了,此時立即把熱氣騰騰香味撲鼻的糯米飯從鍋裏擡出倒進預先擺好的簸箕內,灑上食糖,迅速攪拌搓揉均勻,又回放入甑子內繼續蒸 半小時,待甑蓋上水蒸氣變化水珠往鍋裏下滴時,取掉甑蓋子,把糯米飯用筷挑在碗內,壹碗碗倒在已準備好的簸箕裏面,再用壹雙光滑的筷子將壹碗碗糯米飯均勻 地扒開成直徑10公分小圓塊,邊扒邊曬,尤如壹行行碟盤,待曬幹後,小心輕放於背籮裏,用清潔布蓋好保存起來,以防灰塵鼠汙,制作糯米花的第壹道工序就這 樣完成了。
6---肥肉米線。米泡好後 用石磨磨成米漿,壓幹水分做成粉砣放入鍋內煮熟,取出用石雅沖勻搓成條狀,又放入鍋內再煮,由有技術的師傅掌握火候,煮到軟硬合適時,再用石碓細沖。然後 揉成筒狀置於木榨內榨成米線,米線流入鍋裏煮沸即為成品。經過這麽多工序處理而制作成的米線,吃在嘴裏潤滑爽口,不軟不硬,使人們百吃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