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常生活中的禮儀及禁忌
白族熱情好客,先客後主是白族待客的禮節。家中來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 三道茶 就是白族的待客禮。但白族人倒茶壹般只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受到白族人熱情的款待,應說聲 挪衛妳 (謝謝)來表示妳的謝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長輩是白族的傳統美德。見到老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候、讓道、讓座、端茶、遞煙。起床後的第壹杯早茶要先敬給老人。吃飯時要讓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動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說臟話,不中蹺二郎腿。壹些山區的白族,家庭成員各有比較固定的座位,壹般男性長輩坐左上方,女性長輩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輩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個神聖的地方,忌諱向火塘內吐口水,禁止從火塘上跨過。白族人家的門檻也忌諱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婦女從上面跨過。家庭內忌諱戴著孝帕的人進入,認為這樣會給家庭帶不潔。
2 、節日與祭祀活動中的禮儀及禁忌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節日,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漢族壹樣,每年農歷正月初壹至初十過春節,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祭祖節。逢年過節白族有許多禮儀禁忌。元江縣的白族每年的三月會或天子廟會期間,禁止殺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壹不準動刀、挑水、潑水、掃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飯前祭祖時,忌諱外人在場。大年三十,要把借給別人的東西要回來,否則來年找錢不順,糧食不豐。因而借了別人家的東西,必須在大年三十之前還給別人。大年初七為女人節,婦女不做飯,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勞動,而是盡情地玩耍;大年初九為男人節,男人休息。雲龍縣的白族,七月半這壹天不準人們到處亂走。
3 、 婚喪、生育中的禮儀及禁忌
白族婦女懷孕後,以系合頁雙屋圍裙,並將頭頁對折別在腰間作為有喜的標誌。外人見了,要懂得註意重點 保護。倘若誤傷了孕婦,要擔保到產後母子平安為止。有些地方的白族,懷孕婦女不能進入新郎、新娘的洞房。嬰兒落地後,誰第壹個跨進產婦家的門,誰就是踩生。白族認為,誰來踩生,將來孩子的脾氣就像誰。白族最忌諱戴孝的人來踩生,所以嬰兒降生後,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門口撒三道弧線,並在門檻上纏壹道青篾子。若是生男孩,還要在青篾子下加壹只草鞋,有的還在大門上釘壹個甑笆底,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送壹碗新鮮稠米湯、紅糖、雞蛋、甜白酒和壹土鍋豬蹄子燉韭菜根給產婦吃。產後第三天早上,產婦家要請 粥米客 或稱 稀飯客 。到白族人家做粥米客,要用竹籃提著雞蛋、紅糖、小孩的衣帽等前往恭賀。大理、劍川壹帶的白族,婦女產後,主人要請第壹個進家的客人吃荷包雞蛋湯圓,客人不能拒絕,否則主人會生氣。
編輯本段民族飲食
大理白族地區的日常飲食,隨當地物產不同而有所差異。平壩地區的百姓以稻米、小麥為主食,住在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為主食。平常食用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蘿蔔、茄子、瓜類、豆類及辣椒等。在白族飲食習俗中,下列幾種較具民族特色。
生皮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肴。這是將整只豬或羊置於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時,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黃色時為止。吃時將肉切成肉絲或肉片,佐以姜、蔥、蒜、燉梅、辣椒、蕪美等調料,又香又鮮,為款待貴客的民族佳肴。
海水煮海魚 ("活水煮活魚"或者叫"酸辣魚")
洱海邊的漁民煮魚時,特別是烹煮當地稱為“油魚”等肥美魚兒時,壹般都不用油煎。他們舀來洱海之水,待鍋內水沸時,放入鮮魚,再擱上濃重的辣椒粉和花椒粉,其味鮮美麻辣,俗稱“海水煮海魚”。
下關砂鍋魚
這是下關的地方特色菜肴。將洱海的肥美鯉魚,剖腹洗凈,抹上少許精鹽,腌上十來分鐘,與火腿片、嫩雞塊、鮮肉片、豬肝片、冬菇、蛋卷、肉丸、海參、豆腐、玉蘭片等各種適量配料,同置砂鍋內,再撒入適量的胡椒、精鹽、味精等調料,置炭火爐上文火k煮而成。食時,將砂鍋以盤襯墊上席,即熱氣騰騰,又鮮美可口。
燉梅
大理地區產梅,尤以洱海東岸,綿延百裏的半山半壩地區到處是梅樹林。梅有苦梅、鹽梅兩種。用苦梅制作的燉梅,是白族人民喜歡的調味品。燉梅是將苦梅放入沙罐,加上鹽和花椒,蓋嚴後,置於火塘正中,周圍堆上稻殼,點燃後,用微火連著燉上壹至兩天。這時,黑色的燉梅味道酸香異常,老百姓常用作吃生皮的調料,或加上紅糖做成燉梅湯。燉梅耐貯,能放上壹二年而不壞。
雕梅
產於洱源縣的雕梅,制作時先用石灰水將鹽梅浸泡。取出晾幹後,用小刀在梅向上雕刻連續曲折的花紋,並小心擠出梅核,使其中空若縷,壓扁後其狀似壹朵朵盛開的菊花。這時,放入酒中浸泡,再用紅糖浸漬。幾個月後開瓶取出,雕梅色澤金黃,清香四溢,是洱源縣出產的上乘果品。
洱源白族姑娘,人人善制雕梅,並成了衡量姑娘是否心靈手巧的標誌。因為當地婚俗中,姑娘出嫁前,須依俗給婆家送上壹盤姑娘制作的雕梅作為見面禮。新婚之夜,新娘要為親友賓客擺設點心甜席,此謂“擺果酒”,案十上陳列著新娘帶來的蜜錢、幹果、雕梅款待客人,並讓大夥品評。於是,洱源姑娘皆精心雕刻,她們制出的雕梅,不但是上乘的果品,還稱得上是壹種工藝美術品。
餌塊
餌塊又稱粑粑,是廣泛流行於雲南的傳統小吃。但是,大理餌塊別具特色:將蒸熟的米團,放在大理石墊板上,用工搓揉。包入糖和核桃鹽、鹵腐等,置炭火爐*烘烤。這種現揉現燒的餌塊,軟香可口。
乳扇
洱源鄧川壩,土地肥沃,水草豐美,這裏的農家素有飼養乳牛的傳統。當地出產的乳扇,為遠近馳名的特產。制乳扇時,先將鮮牛奶發酵成酸奶水,再放入鍋內加熱至60C壹70℃,隨即傾入鮮牛奶,並用竹筷輕輕攪動,使奶中的蛋白質和脂肪等漸漸凝結成絮狀,再用竹筷攤成薄片,晾在竹架上風幹而成。
黃中帶白、純潔光亮、薄似紙張的乳扇,富含蛋白質、脂肪等,營養豐富。它可以生吃,也可煎、蒸、烤吃。但最好是用香油煎成淡黃色,取出置涼,又脆又香,尤為可口。孔詞是白族宴客的美味佳肴,是祭祀的必備供品,也是饋友的佳品。
烤茶
烤茶是白族的傳統茶俗。白族人家的堂屋,壹般都設置了鑲以木架的鑄鐵火盆,上面放有壹個鐵三角架,來了客人,主人便讓客人到堂屋落座,並在火盆升火,放上砂罐準備烤茶待客。待砂罐煨熱後,放入茶葉,迅速抖動簸蕩煨烤。待茶葉烤至徽黃色,飄逸出清幽的茶香時,沖入壹勺開水。這時,只聽“傭”的壹聲,被沖起來的茶水泡沫也升至罐口,有如繡球花狀,堂以立時飄逸壹股誘人的茶香。這壹沖茶之聲,又響又脆,因而又稱烤茶為“雷響茶”。
待茶泡沫落下砂罐時,便可沖入開水,斟茶獻客了。煨烤的茶水,茶色澄黃,濃香撲鼻。烤茶壹般沖水三道,邊煨烤邊品茗:初飲覺得其味微苦,再品則甘香醇厚,最後壹道更覺其味甘甜,愈品味道愈美,滿齒留香,令人回味不止。此謂“頭苦、二甘、三回味。”有的地方在飲第二道茶時,還往茶內放入核桃仁片、紅糖、蜂蜜和幾粒花椒,別具壹番風味。
烤茶的茶具也很別致。烤茶的砂罐粗糙,而茶盅卻為小巧玲瓏、潔白晶瑩的瓷杯。按照“酒滿敬客,茶滿欺人”的習俗,主人斟茶要少,僅以品啜壹二口為宜。當主人雙手高舉茶盅向客人獻第壹盅茶時,客人接茶後應將它轉敬主人家中的最年長者和座中長輩,彼此謙讓壹番之後,客人方可品茗。這時,客人壹邊品啜,還要壹邊贊賞茶味的甘香,欣賞茶盅的精巧。因而,白族的烤茶習俗,堪稱壹門茶道藝術。
白族烤茶所用的茶葉,多為下關淪茶。下關向為制茶中心,這裏出產的散茶,遠銷西藏、四川等地。因路途遙遠,常遭風雨,損失甚大。後來將散茶壓成碗形茶塊,不但耐儲易運,還不失茶味。茶葉運至地處長江、淪江匯合口的四川滬州時,茶商為廣銷此茶,便宣傳道:“淪江水,下關茶,香高味醇品質佳”。久而久之,四川人便將下關出品的茶葉稱為下關註茶。於是,這種茶味醇厚,湯色澄黃,香氣馥郁,解渴提神,又有消食行氣、散煙醒酒之效的下關淪茶,便聲名遠揚了。
豬肝胙
霜降過後,洱海邊的壹些農家開始宰豬了。這時,他們照例要腌制白族傳統風味食品——豬肝胙。
豬肝胙的制法大略如下:將新鮮豬肝、豬肚、豬大腸和排骨等洗凈,入鍋煮成半熟,撈起來晾涼後,把豬肝、豬腸、豬肚切塊,將排骨剁成小節塊。然後,再按10%的比例放入鹽巴,12%的比例配辣椒粉,以及150壹200克的花椒粉、50—100克的小茵香粉和烈性.酒1斤,調勻拌和後,裝入陶罐,壓緊,封嚴,置於通風陰涼之處。
經三四個月以後,可開罐食用了。啟封時,壹股豬肝胙特有的香味便飄逸出來。食用時,用壹碗盛上豬肝昨,放入飯甑蒸局。蒸後的豬肝脾光潔油亮,香味誘人,吃起來麻辣鹹香,鮮嫩可口,是白族農家款待親友的上好下酒菜。如果食用米線、面條,用它作蓋澆菜,其味更佳。
白族賀新房習俗與祝賀歌在白族地區,起房蓋屋是人生三件大事之壹,自然也就要舉行隆重熱鬧的儀式,還要按儀式 進程吟唱祝賀歌。
建蓋新房先要擇吉日動土砌石腳,石腳砌好後隔幾個月 (有的地方要隔二至三年,白族稱這段時間為歇墻)才擇吉日 開工營造。在營造中要唱祝賀歌。祝賀歌由“上梁歌”和“封 龍口”兩部分組成,分別由木匠師傅在不同時辰吟唱。“上梁 歌”要在上梁的時候唱。在壹派歡樂的嗩吶、鑼鼓和前來祝賀 的歡聲中,當頭的木匠師傅身掛壹道紅彩,接過主人遞上的大紅公雞,壹進步出堂屋,壹邊唱道:“大紅公雞雄赳赳,妳在 家中報五更,遇著主人造金屋,用妳報佳音。吉日良辰放聲 唱。四鄰好友賀新聲,良辰喜慶大家唱,日子天天新。”他壹 邊唱壹邊在人們祝賀聲中爬過腳手架,登上利用兩根中柱臨時 搭起的“陽臺”,面朝東西南北中各拜了壹拜,又高聲唱道:“壹點龍頭出學子,二點龍尾上天。
白族白族,每天都白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