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清朝乾隆年間發生了什麽故事
多著呢。還珠格格啊!
B. 還珠格格講的是康熙年間的故事,還是乾隆年間的故事啊
當然來是乾隆年間啦源 不過這個故事也不完全是虛構啦,北京有個地方叫“公主墳”,是乾隆年間的,相傳乾隆曾經受過壹個民間女子作義女,當然具體有什麽故事沒人知道,但瓊瑤就是根據這個故事想象出還珠這個故事的 所以壹定是乾隆啦
C. 乾隆皇帝有什麽故事
清代帝王中的乾隆,遊山玩水遍及大半個中國,吟詩題字,行圍射獵,擺弄古董,無所不好。其父雍正卻“秉性不華糜”、“崇儉而不奢”、“日夜憂勤”。究之於史實,他也的確是清代最勤政的皇帝,終日忙於打擊政敵,整頓吏治,清查錢糧,籌劃軍務等等,以至從未遠巡,絕少遊幸。
滿清於1644年入關,傳至第四代皇帝乾隆已百年。高宗是清朝統治時間最長的壹個皇帝,在位六十年,又當了三年太上皇,死時八十九歲。這壹時期歷史上稱為“康乾盛世”。高宗生前自稱“古稀天子”、“十全老人”。相傳乾隆學其祖父康熙先後亦曾六次下江南巡視。在六次南巡中,有四次到了浙江的海寧縣陳閣老處。作為封建時代的“太平之君”,乾隆沈於安樂,習於驕奢,遊山水成性,嗜園林成癖,又縱瓷聲色,鋪張無度,晚年益甚。他六次南巡,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遊山玩水,正如他自己所說:“江南名勝甲天下”,正可借南巡之機,“眺覽山川之佳秀,民物之豐美”,因此,他與康熙南巡“非為遊觀”不同,每於南巡前壹年,就進行周密準備,指定親王壹人任總理行營事務大臣,負責勘察路線,修橋鋪路,葺治名勝,興建行宮等事宜,南巡中,除皇太後孝聖憲鈕祜祿氏、皇後、妃嬪外,另有扈從官兵,上至王公大臣,下至章京侍衛,拜唐阿兵丁等二千五百余人,興師動眾,前呼後擁,浩浩蕩蕩。行進中,陸路用馬五、六百匹,太平車四百余輛,征調夫役不計其數;水路則用船壹千多只,首尾銜接,旌旗招展,聲勢顯赫。沿途興建行宮三十多處,供停留歇息。因乾隆講究排場玩樂,地方官吏自然爭相逢迎,獻媚爭寵、惟恐或後。每到壹地,“聖駕入境前壹日”,地方官員便專程出境迎接,並準備大量美食佳肴,“以便取用”,甚至差遣獵戶,捕捉麻雀野兔等禽獸,以供乾隆隨身所帶鷹犬食用。盡管乾隆於每次巡行之行,都照例申飭壹番,要求地方官吏,“各敦本業,力摒浮華”,“時時思物力之維艱,事事惟奢靡之是戒”,實際上乾隆對地方官吏的逢迎,不僅默許,甚至獎勵。如三十年乾隆奉皇太後南巡,地方官吏以“慈駕臨駐旃廬,究不若屋宇之安善”,紛紛葺建行宮,加以修飾。乾隆不僅不予勸止,反而從公項內撥出巨款,凡有行宮處,各“賞銀二萬兩充用”。素以豪華著稱的兩淮鹽商,每在乾隆南巡時,都獻納巨款,供其揮霍,乾隆不僅不予推辭,還稱贊他們:“踴躍急公,捐輸報效”,甚至特意加恩賞賜。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日至四月二十日,乾隆皇帝南巡,同行的有孝聖憲太後,皇後和自己的令貴妃、慶妃、容嬪、永常在等六人。二月的壹天,途經碭山巡察黃河故道南岸,日落西山宿營,乾隆皇帝諭旨,諄諄告誡:滿洲風俗,素以尊君至上,撲誠忠敬為根本,自騎射之外,壹切玩物喪誌之事皆無所漸染。乃近來多效漢人習氣,沒建行宮,皇上則不住民宅!這時弄得地方官吏目瞪口呆,晚知皇上駕臨,不及營造行宮,作了難。隨乾隆心腹大臣——京師九門提督和總理行營事務大臣揣知皇帝好悟禪理,稟皇上乾隆,只有足下訾莊(現唐寨區夾堤鄉)有寺院廟宇,再搭黃布城和蒙古包帳房,可否?乾隆隨口諭:“今夜且在寺宇歇宿壹宵。周圍三十裏以內,地方官員壹律朝服接駕,耆民老婦紳衿生監排列跪伏,謝皇上。乾隆升座,故道鹽商揣知皇帝好悟禪理,花重金雇人剃了頭,充當和尚,大、小和尚入見,請了安,殷勤侍衛。這時豐知縣(現江蘇)、沛知縣(江蘇)、碭知縣(安徽)早已逢迎進貢美食、土特產品:“豐縣的煙、沛縣的酒,碭山的酥梨謝花藕”。碭山縣令不但早備飯食,夫馬等項事宜,並早從訾莊,郭樓選備了馳名酥梨,呈送貢品與乾隆皇帝,說:小官無貴禮應酬,酥梨乃七品縣地特產,呈皇上品嘗解渴。膳房章京水洗,承恩公德保傳隨膳單小刀五把,削皮遞呈乾隆品餐數口壹枚,諭雲:“全國進貢果梨不少,此酥梨乃甲天下矣。再為聯精選上品,帶回京呈貢皇考(雍正)祭品,賞賜郎世寧七十壽辰,酬謝為父‘畫鷹、松林、靈芝’恭賀即位。”
從乾隆品嘗碭山酥梨後又口諭捎帶為皇考進貢佳品,看出乾隆是素以尊君親上的。所以從略述之中,可看出雍正的確是清代最勤政的皇帝之壹。
三十年二月裏壹天的次晶,起碼上千官兵,由大、小和尚合手送程,“老佛爺壹路平安!”乾隆:“免。”“阿彌陀佛!”乾隆皇帝四月下旬回京後,為對訾莊寺宇和尚殷切招待,不久便賞銀二萬兩給和尚,擴建廟宇,金粉修飾,更名“皇封閣”。又新建戲樓,配以回廊,甚為壯觀。至今當地群眾仍流傳著乾隆皇帝與碭山酥梨的故事。因為皇帝住過這裏的廟宇,吃過這裏的井水,所以這裏夏季都沒有蚊子。
D. 清朝乾隆時期的故事
乾隆二年(1737)
二月,做禦筆“清凈地”各處匾額7面。九年將“大覺真源,額易為月地雲居。(《匾名表》)可知月地雲居壹景於乾隆二年前建成。
乾隆三年(1738)
五月十壹日,繪制成圓明園全圖,是日貼於九洲清晏之清暉閣北壁。圖高八尺、寬三丈二尺。‘繪房舍,唐岱繪土山樹石,郎世寧繪大宮門夕蔔鹵薄鑾駕隨從人員和園內打掃地面人物等項。此圖早在乾隆元年四月即傳旨著唐岱、郎世寧、沈源繪制,二年二月傳旨放大增改(《大事記》)
九月,完成長春仙館改建工程。此後,皇太後來園皆膳寢是處(《大事記》、乾隆禦制詩)。
本年,做匾額52面。主要有福海西岸的澄虛館、望佩洲、四面雲山、剛遠亭,南岸的夾鏡鳴琴、壹碧萬頃、山容水態、聚遠樓,東岸的涵虛朗鑒、雲錦墅、貽蘭庭,北岸的松風閣;以及慎,滔泊寧靜,曙光樓,曲院風荷的飲練長虹、四圍佳麗,勤政親賢新建的富春樓等(《匾名表》、乾隆五十四年《富春樓》詩)。
乾隆四年(1739)
掛訖16面匾額,主要有謙溪樂處、鑒光樓、但坦蕩蕩、攣景齋、多稼如雲、斐荷香、新蓋五間殿湛祿等(《匾名表》)。
乾隆五年(1740)
掛訖方壺勝境各處匾額20面,天宇空明匾額4面。掛匾的還有蘇堤春曉等(《匾名表》)。
乾隆七年(1742)
掛訖匯芳書院各處匾額9面。此書院為是年建成(《匾名表》、乾隆九年《匯芳書院》詩)。
本年,乾隆禦制《圓明園後記》謂:實天寶地靈之區,帝王豫遊之地,無以逾此。
乾隆八年(1743)
六至九月,掛訖鴻慈永枯(安佑宮)各處匾額12面。乾隆六年七月曾傳旨將圓明園宮門前石麒麟壹對移至安佑宮,大宮門前新做銅麒麟壹對。安佑宮,循壽皇殿之例而建。乾隆五年竣工,八年威事(《匾名表》、乾隆《安佑宮碑文》)。
九月(11月1日),供職清廷畫院多年的法國傳教士王致誠致巴黎友人函,描述圓明園美妙景象,譽之為“萬園之園,唯此獨冠”(童雋《中國園林對東西方的影響》。
乾隆九年(1744)
六、七月,做韶景軒(乾隆間新建)、怕情書史、藤影花叢、林虛桂靜等11面匾額(《匾名表》、乾隆四十二年《韶景軒》詩)。
六月,禦制“圓明園四十景”詩(高宗《禦制詩初集》卷二十二)。
E. 銀杏和乾隆之間的故事
乾隆皇帝為“龍種”題詩
銀杏,是我國特有的珍貴樹種,是第四世紀冰川回運動所遺留下
來的最古答老的裸子植物,人稱活化石,和它同目的所有其他植物都已絕種。但現在
有千年以上樹齡的銀杏樹卻不多,我知道在離北京東南方向150公裏的河北省遵化
市侯家寨鄉,有座五峰山,山中有座禪林寺,寺內有壹雄十二雌***十三棵千年銀杏
樹。其中壹株雄樹最為高大,樹高25米,樹圍8.50米,數人才能合抱,被稱為“龍
種”。乾隆十年間,乾隆皇帝為清東陵尋找“風水寶地”時,曾在禪林寺小住數日,
當他看到禪林寺栽植的古銀杏,比北京潭柘寺的“帝王樹”還高出壹截,巨冠參天,
蔭布滿院,乾隆皇帝壹時詩興大發,曾為它的雄姿題詩:“古柯不計數人圍,葉茂
枝孫綠蔭肥。世外滄桑閱如幻,開山大定記依稀。”
F. 乾隆三下江南小故事
1、乾隆三下江南時,見壹農家大院正在操辦喜事,於是他逢場作戲,送上三個銅錢,在禮賬桌前出了壹副上聯:“三個銅錢賀喜,嫌少勿收,收則愛財。”他想難住人家,桌前的人都互目而視,無人作答,正在此時壹個馬童脫口而出:“兩間茅屋待客,怕窮莫來,來者好吃。”眾人拍手叫好,連聲稱妙。
乾隆又來到壹個酒家門前,入店飲酒。美酒飄香,開懷暢飲,席間乾隆得知賣唱侑酒的歌女姓倪,於是乾隆即席出了壹副上聯:“妙人兒倪家之少女。”此聯“人兒”合成壹個倪字,乾隆認為難以作答,誰知姓倪的歌女卻應對曰:“朋言者諸位中壹人。”“言者”合成諸字,應對敏捷,對得貼切。
乾隆稱贊不已,令賜酒三杯,不料壺中的酒已飲完,只滴數滴,歌女笑道:“冰冷酒,壹滴,二滴,三滴。”乾隆沈思片刻,擡頭看見園中之花,觸景生情猛然對出下聯“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乾隆南巡時來到白龍寺,當時寺僧正在鳴鐘,古剎莊嚴,鐘聲悠揚,乾隆頓時詩興大發。
即令侍從備齊紙筆,揮筆寫下“白龍寺裏撞金鐘”七字上聯。隨乾隆南下的紀曉嵐放聲大笑起來。乾隆不解怒目而問:“朕詩雖然不佳,汝豈能當面大笑?”
紀曉嵐急忙解釋說:“臣非取笑也,是因古人詩中有‘黃鶴樓中吹玉笛’壹句,積年苦不能對,今觀此聯。恰似天然對偶,不覺喜而失笑耳。”乾隆轉怒為喜。
2、乾隆下江南路過遇到壹少年,覺得他聰明伶俐,便想考核其智力。於先問其名便知叫阮元,靈機壹動想到了上聯:“阮元何故無雙耳,‘阮’與‘元’看字形有些相似。
壹個有拼旁帶耳壹個沒有,本以為會難到少年,誰想少年不假思索便答出下聯:“伊尹從來只壹人” 乾隆大贊。‘伊’和‘尹’字形對‘阮’和‘元’有異曲同工之妙,且伊尹乃商朝時期壹人名,可謂對仗工整。
3、壹次乾隆皇帝路經南通,那時候的南通叫通州。乾隆帝路過通州,想起京城附近也有壹個通州,大清天下竟有兩個“通州”,壹南壹北。便詩興大發,詠出壹副對子的上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詠完轉身叫大臣們接下聯,當時沒有壹個人對上包括自己。
想著想著來到壹當鋪門口,聽見壹小侍自言自語哼出 :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聲音不高正好被冥思苦想的乾隆聽見,“妙哉!妙哉!”這不就是我在想的壹個絕妙的下聯嗎?後來小侍得到了賞賜,連升三級。這是壹說法。
4、當時紀曉嵐和其他隨駕人員都面面相覷無人能對,乾隆便讓當地官員在街上立壹牌子,征求下聯。牌子豎起好長時間都無人來對,後來多年以後山西澤州府的壹書生雲遊來此看到這壹上聯, 眼睛壹亮,隨即對出下聯:東當莊西當莊,東西當莊當東西。當地府衙上報朝廷,便賜予了嘉獎。
5、乾隆下江南路過泰山,率領群臣登泰山祭祀岱廟。當時廟前正好有野臺梆子戲上演《西廂記》,乾隆靈機壹動,便對大學士紀曉嵐說,聯有壹聯。
愛卿試對如何?乾隆上聯說到:“東嶽廟,演西廂,南腔北調”。紀曉嵐不加思索心口拈來:“春和坊,賣夏布,秋收冬藏”。下聯以“春夏秋冬”四季,對上聯“東西南北”四方,珠聯璧合,十分貼切。
G. 乾隆有哪些故事
關於清朝皇帝乾隆的故事有很多,現部分舉例如下:
1、繼承皇位
乾隆小時又叫弘歷,生來就不同於壹般小孩,不僅壹表人才,“隆準頎身”,而且“天資凝重”,聰明靈 巧。6歲開始讀書,受教於庶吉士福敏,過目成誦,11歲時,父親帶他在圓明園鏤月雲開拜見祖父康熙皇帝,弘歷對答流利得體,模樣又俊秀,贏得了康熙的喜 愛。康熙令弘歷祖母德妃把弘歷帶回宮中精心養育,後又讓貝勒胤禧教他騎射。在壹次跟隨康熙的狩獵中,弘歷面對迎面撲來的大熊,“神情自若”,毫不驚慌,勒 鞍躲過,康熙對皇太妃說:“這個孩子的命非常貴重,他的福氣壹定會超過我。”事實上弘歷不管是統治時間還是壽命都超過了康熙,也的確是個有福之人。
弘歷不僅是康熙寄予厚望的愛孫,也是雍正的寵兒,是雍正的希望所在。雍正有鑒於清前幾朝皇子為爭奪儲位而進行激烈殘酷鬥爭的教訓,在其繼位不到壹年的雍 正元年(1723年)八月,對皇位的繼承作了重大改革,創立秘密立儲制度。雍正秘密立下的嗣君,正是那個受到康熙寵愛的、剛滿13歲的雍正第四子弘歷。
2、給宦官改姓
乾隆為了嚴禁宦官弄權。乾隆對宦官管理十分嚴厲,不許宦官幹預政事。為了堵塞宦官幹預政事的道路,他下令廢掉教宦官讀書識字的內書堂,認為宦官識幾個字就行了, 有文化是宦官弄權的原因之壹。乾隆還下令當差奏事的宦官壹律都改姓王,這樣,外廷官員就難以分辨,而無法相互勾結。對於違禁的宦官,乾隆壹律嚴懲,決不姑息。
3、編寫《四庫全書》
乾隆在文化上的最大功績是組織編纂 《四庫全書》。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安徽學政朱筠奏請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古代亡佚典籍。乾隆認為四庫書目,以經、史、子、集為綱領,裒輯分儲, 是古今不變之法,下旨設置四庫全書館,集中力量以十年時間,編纂《四庫全書》。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庫全書》館成立,編纂工作也正式開始。乾隆 任命了宗室郡王永墑、大學士劉統勛、於敏中等16人為總裁,任命尚侍等官為副總閱官。實際校纂的是總纂官紀昀、陸錫熊、總校官陸費墀,其中出力最多的是紀 昀。另有抄寫人員3826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四庫全書》繕寫完畢,歷時15年。以後又反復檢查書籍內容,校對錯誤缺漏,並補充壹批書籍,直 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編纂工作才完全結束。
《四庫全書》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壹部叢書,它把我國歷代的重要著作,分編於經、史、子、集四部44類之下,***收圖書3457種,74070卷,包羅宏大,豐富浩瀚,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之總匯,使古代許多有價值的典籍得以保存和流傳下來。
H. 有這樣壹個故事清代乾隆年間……200字,談談看法
要繼承,但更要創新
在生活中,要想獲得成功,繼承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創新,人生也便難以成功。只有既懂得繼承前人的傳統,又善於發揚自己的特色,勇於創新的人,才會更容易取得成功。
有這樣壹則故事,古希臘亞歷山大帝未即位時,每聽到父王在國外打勝仗的消息,就憂心忡忡,生怕天下都被他父王征服了,自己將來無用武之地了。讀了這則故事,感到很好笑。父親打下江山,我們不可以從另壹個角度想想,把父親打下的江山建設得更美嗎?這就需要在繼承中創新,而不是走父輩的老路而不再超越!英國17世紀的科學巨匠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的三大定律,創新不可謂不豐富。可當別人問及他為什麽會取得如此的成績時,他說:“如果說我看得更遠壹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雖然這只是壹時謙虛之詞,但細細想來,如果沒有伽利略夜觀星空,如果沒有第谷數十年如壹日研究天體的運行規律,那麽牛頓想要總結出物體運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費周折了。可見,創新是在繼承前輩的成績基礎上的,只有在前輩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才可創新,才可超越我們的前輩。
馬克思作為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用畢生的心血寫成了光輝巨著《資本論》,他的創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壹大批的仁人誌士為社會的進步而奮鬥。誠然,大英博物館的壹桌壹椅見證了他的冥思苦想之後的豁然開朗,之後的奮筆疾書,見證了他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理論。但是如果沒有聖西門、傅立葉他們的空想理論,他也不會成功的。有聖西門、傅立葉他們的空想理論,但如果承襲他們的理論而不創新,可以斷言,《資本論》也許不會這麽快地完成。那麽指引我們締造新中國的 *** 思想、指導我們走上富裕之路的 *** 理論,具有真知灼見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也就難以橫空出世。
錢鐘書先生曾經說過,有了唐詩做榜樣,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這就是繼承與超越的關系。有了唐詩,不又出現了宋詞了?君不見那“邯鄲學步”的鄭國人,總想學習別人的步法,以便自己跟本國的人走路不壹樣,似乎是創新了,但是動機不純,方法不對,不知繼承,落了個爬回去的下場。齊白石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如果宋人壹味的模仿唐人,那肯定是大不幸。
繼承是重要的,但創新更重要的。妳要想獲得成功,繼承和創新是必不可少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了繼承便是無源之水,而沒有了創新便是壹潭死水,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才會真的“清如許”了。因此,不斷的在人生的道路上繼承、創新、超越自己,相信成功與掌聲終有壹天會屬於妳!
I. 乾隆的歷史故事
乾隆皇帝遊江南,其實並不是真心遊山玩水。他只怕江南百姓造反,特意借個遊山玩水的名義,到江南來探聽消息,察看虛實。那時,杭州南屏山凈慈寺有個和尚,叫詆毀。這和尚不講究誦經打坐,專喜歡議論天下大事。要講便講,要罵便罵,毫無顧忌。只因他講得有理,罵得有趣,所以老百姓都喜歡親近他。乾隆皇帝到了杭州,聽說有這麽個和尚,他眉頭就打起個疙瘩,心想:這老和尚取這麽個怪名號,必定是個隱跡山林的明朝遺老,不守本份的人。我倒要去聽聽他到底毀些什麽。於是,他便換上壹身藍衫,拿把描金折扇,扮成秀才模樣,壹搖壹擺地去遊凈慈寺,指名要會會詆毀和尚。詆毀和尚從寺裏出來,乾隆皇帝見了他,便問道:“老師父就是詆毀和尚嗎?”詆毀和尚回答說:“不錯,我就是詆毀和尚,詆毀和尚便是我。”乾隆皇帝又問:“老師父是從小出家的呢,還是半路出家的呢?”詆毀和尚說:“我嗎,是半路出家的。秀才妳問我這些做啥?”乾隆皇帝沒得話講了,眼光壹掃,看見和尚身上那件千補百衲的破袈裟,便說:“聽說老師父是個有德行的高僧,為啥穿這絲瓜筋壹般的破衣衫呀?”詆毀和尚笑道:“我年輕的時候,也穿過錦繡的衣衫哩!後來那錦繡衣衫被野狗撕碎了,我就做了和尚,穿起這破麻皮的袈裟來啦!不過我穿的雖然破爛,心術可是正的。不比那些著官服的老爺,看起來富麗堂皇,暗地裏男盜女娼。”乾隆皇帝當頭挨了壹悶棍,又發作不出來,心裏恨恨地想:這詆毀和尚,果然名不虛傳!總得找個岔子,好狠狠地辦他的罪。他肚皮裏打著惡算盤,面孔上堆起假笑,叫詆毀和尚領他進寺去耍子。他們進了凈慈寺山門,見旁邊的人在劈毛竹做香籃。乾隆皇帝眼珠壹轉,隨手拾起壹塊劈開的毛竹片,把青的壹面朝著詆毀和尚,問道:“老師父,這個妳們叫什麽呀?”詆毀和尚說:“這個叫竹皮。”乾隆皇帝把毛竹片掉轉個面,將白的壹面朝著詆毀和尚,又問:“老師父,這個叫什麽呢?”詆毀和尚道:“這個嗎,我們叫它竹肉。”乾隆皇帝皺起眉頭苦笑道:“好個新鮮的名稱哪!”詆毀和尚打個哈哈說:“老客人呀,如今這世道變啦,名稱也得跟著變哩!”乾隆皇帝吃癟了,只好悶聲不響。原來當時正在大興文字獄,專門找岔子殺人。如果詆毀和尚照著老稱呼,把毛竹片青的壹面叫篾青,把白的壹面叫篾黃,就會被乾隆皇帝抓住小辮子,誣他要“滅清”、“滅皇”,殺他的頭。乾隆皇帝拿毛竹片問詆毀和尚,就是想找他壹個岔子的。乾隆皇帝進大雄寶殿去拜過如來,又到羅漢堂看了佛像。最後,他們來到香積廚。香積廚就是寺院裏的夥房。乾隆皇帝東張西望,見竈下歇著壹擔豆芽菜。偏巧這時竄過來壹條小狗,扯起後腿在豆芽菜上撒了壹泡尿。乾隆皇帝看在眼裏,就問:“老師父,這豆芽菜算不算幹凈的東西?”詆毀和尚說:“豆芽菜水中生,水中長,當然是最幹凈的東西啦!”乾隆皇帝鼻吼裏哼了壹聲,說:“有狗尿澆在上面,怎麽還說它是幹凈的呢?”詆毀和尚呵呵大笑:“俗話說,眼不見為凈,耳不聽為真。妳看見只當不看見,豈不就幹凈了嗎?這點小事,何必如此認真呢!譬如有的人,日日夜夜挨天下百姓咒罵,但他卻裝作沒聽見,還厚著臉皮自吹自擂,說自己是聖人哩!”乾隆皇帝聽了這話語,氣得火冒三丈,但怕泄露身份,不好發作。心想再找個岔子,壹時卻想不出題目。正在為難,猛聽得廚房後門外有個小販在高聲叫賣:“茶葉蛋要喔?……茶葉蛋羅!”他靈機壹動,說肚子餓了,就借買茶葉蛋的機會,灰溜溜地從後門溜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