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姚的故事》是鄭誌華的第壹張個人專輯,專輯中的9首歌曲全部由他作詞、作曲、演唱。他的音樂創作天賦在這張專輯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其實在這張專輯之前,鄭誌華已經是廣告界炙手可熱的創意天才了。更令人驚訝的是,在繪畫和寫作中...他還展示了自己獨特的創作才華。創作,創作!只有創造才是他存在的唯壹目的和理由。
老姚的故事講的是1984海山煤礦的礦難。當時臺北板橋海山有個大煤礦。因為員工的疏忽,發生了礦井爆炸,造成74人死亡。這是壹起非常嚴重的職業性礦難。再加上同年的另外兩次災害,臺灣省的煤炭工業提前走到了盡頭。現在很難想象以前臺灣省有采礦業,而且是在板橋。
鄭智華說過這樣壹段話:
“海山和景山公園的兩次礦變,在我腦海裏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
寫這首歌的最初動力,完全來自於壹種對未知的悲憫。
帶著壹腔熱血,我來到了九份,拜訪了壹些當地人。
試圖找出更多的事實,了解換礦後對他們造成的傷害。令我驚訝的是,
他們對問題的反應不是興奮或悲傷,而是冷靜,壹種近乎聽天由命的冷漠。
親人的去世是痛苦的,但對礦工來說是宿命;
而不是都市人用來誇大的社會問題。
第二次去九份,是壹個下著小雨的下午。
整個基隆山都籠罩在白霧之中...我想起壹位老婦人告訴我的壹句話:
挖碳!死在坑裏或者死在床上有什麽可悲的?
生活哦...就像歌詞中的壹段:
家鄉的人們被地雷淹沒,失去了生命;城市裏的人被欲望淹沒,卻失去了靈魂。
礦工不壹定窮,窮的很可能是我們。」
正是因為當時臺灣九份發生了兩起重大礦難,這件事觸動了鄭誌華幼小的心靈,觸動了他悲憫的情懷,所以他決定滿腔熱情地寫壹本書,呼籲國人關註礦工問題,並親自兩次探訪九份。讓我們考慮壹下。沒有任何利益驅動,沒有任何約定,年輕人還有這份熱血和沖動嗎?就算是記者或者學者,恐怕也沒幾個能做到。況且還是在身體不方便的情況下。因為親身經歷改變了他的初衷。在九份,他感受到了在臺北不曾感受到的人情味和安全感。在那裏,礦工之死並不是都市人習慣誇大的社會問題,而只是被輕視為壹種命運。我深感自己是壹個局外人,沒有資格站在壹個主觀的立場上,以高高在上的姿態發表壹些自以為是的觀點,甚至會為自己當初的想法感到愧疚。最後他寫了這首歌,這首歌從壹個社會問題上升到了人性問題,提出了壹個發人深省的觀點:家鄉的人們被地雷淹沒,失去了生命;城市裏的人被欲望淹沒,卻失去了靈魂。城市不是人的天堂,而是欲望的天堂!在人與人之間沒有真情的現代戰場上,只有勾心鬥角和赤裸裸的欲望。而老姚是幸運的,因為他懂得反思自己的夢想,懂得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