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崇明植物大戰化肥,能贏麽

崇明植物大戰化肥,能贏麽

“鎘米”風波宛如壹記重拳,使人們驚醒,並將視線集中到我們忽視已久卻又賴以生存的農田。面對如鯁在喉的餐桌危機,我們迫切需要反思那些年用化肥和農藥“逼”土產糧的冒進,更需要在現階段審慎而有效率地拿出修復土地的方案。

“植物修復法”,即通過種植壹些能夠富集重金屬元素的植物,把土壤中的重金屬轉移、吸附到植物上來,由植物進行分解,並靠填埋這些植物來增加土壤的肥力,減少耕地對化肥和農藥的依賴。不過,該方法周期比較長,在急功近利的土地開發洪流中,往往被忽視,只有敢於“自甘寂寞”的地方,才有使用植物修復土壤的勇氣。

從今年起,壹場綠色戰役在上海北郊的崇明悄然開打。根據規劃,到2015年底,崇明將累計播種66萬畝“綠肥”替換化肥,相當於整個崇明島面積的三成。這場植物大戰化肥的戰役,能贏麽?

用地同時養地

6月5日,是農歷二十四節氣的“芒種”,這個節氣的到來意味著“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壹年壹度的

“三夏大戰”(夏收、夏種、夏管)正式到來。收麥子、種水稻,農民們迎來了壹年中“最忙”的時節。

然而,對大部分農民而言,“芒種”卻不那麽讓人高興。受天氣和人為因素等影響,過去“三夏”期間,時常出現“到了該種水稻的時候,地裏的麥子還沒收完”的情形,原因在於麥多人少,來不及收,影響後茬水稻播栽,可能會影響稻子的收成。崇明縣供銷社為農服務科科長羅鼎生告訴記者,水稻遲壹天栽種,農民相應的收益就要減壹成。

不過,今年稻農們卻很

“淡定”,“芒種”剛至,不少田塊已進入夏種階段,在插秧機的“協助”下,綠色的水稻秧苗在田間適時紮根。這得益於崇明從去年開始的“減麥增綠”,即減少晚茬小麥面積,增加綠肥種植。

何謂綠肥?即用作肥料的綠色植物體,是我國傳統的重要有機肥料之壹,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結構,改善農作物的品質,提高農作物的質量,減少化肥對土壤和水源的汙染。從2006年起,崇明全縣就陸續開始種植綠肥,2009年至2012年間,綠肥種植面積穩定在10萬畝左右。今年全縣綠肥種植面積達到23.16萬畝,比上年增加13.5萬畝。

目前,崇明主要以蠶豆、紫雲英、草頭三個品種作為綠肥還田。以種植量較多的蠶豆和紫雲英為例,去年,蠶豆每畝用種量約9公斤,以淺耕滅茬方式播種為主,在前茬水稻收割後,將蠶豆種與稻稭稈壹起翻田種植,最佳播種時間在11月10日之前;紫雲英每畝用種量約2.5公斤,以稻田套播方式播種為主,在10月15日之前結束播種,保持與水稻***生期在25天左右。

據悉,綠肥翻壓還田壹般在其盛花期至結莢期之間,“4月中下旬翻到土裏最好,大約壹個月腐解。

”農技人員向記者介紹,綠肥翻壓入土後,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鉀、有機質和腐殖質的含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能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長期種植綠肥,土壤肥力不斷提升,還將有效提升後期水稻種植產量,達到用地與養地的有效結合。

賺得少也要種

擁有828畝糧田的長清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在三星鎮算是種糧大戶,去年秋播期間,這828畝糧田全部改種綠肥。負責人張生昌坦言自己是摸著石頭過河,“當初只是聽說好處不少,但沒有種過,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種下去,對收益敏感的張生昌就嗅出了“賺不多”的味道:按2.24元/公斤的最低收購價,種植壹畝小麥產值約627.2元,去掉成本凈收入375.52元;種植壹畝綠肥沒有產值,只有政府補貼的330元,扣除成本凈收入250元。

如此算來,同樣的種植面積,綠肥的凈收入還不到小麥的七成。但張生昌壹點也不後悔:“對於我這樣的種植大戶,種綠肥在人工、農藥化肥等成本上的節省不可小覷,而且繼續種小麥,風險反而比綠肥大。”他給記者算了壹筆賬,合作社在種植小麥過程中,除草、施肥、打農藥都要請人來打短工,壹季至少除2次草、施2到3次肥,現在人工成本壹天差不多要80元,而化肥農藥也是壹筆開支。此外,收下的麥子要通過汽車運到曬谷場,運輸費用又是壹筆錢。倘若在收割階段遇上連續下雨,麥子無法及時曬幹會發黴,壹季的辛苦就白費了。

相比之下,如今張生昌對於綠肥偏愛有加。其壹,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去管理,只要在種之前打壹輪除草劑就可以了,人工成本降了不少;其二,沒有種植風險;其三,綠肥收得早,不影響後茬水稻種植。張生昌向記者透露,種植綠肥後土質確實發生了壹些小變化:“壹般種植水稻前,都要先往田裏打水,往年水打入田間,水的顏色呈灰色,今年卻有些發黑,說明土地肥力有所增強,應該是綠肥腐解後產生的有機質及磷氮肥等起了作用。

與張生昌相比,那些種了多年綠肥的農戶則更多地從中受益。城橋鎮聚訓村目前有糧田2200畝,經過多年推廣,基本全部在秋播期種上了綠肥。村民顧達英家種了4畝地,種植綠肥有3年多時間。顧達英告訴記者,家裏人做過對比,種了綠肥的地裏長出的稻子品質更好,做成米飯後,香、糯、吃口更好。

“這土地也不再像過去那樣板板實實,而是變得更加疏松,去年開拖拉機的師傅還跟我打趣,說這土地現在翻起來輕松多了。 ”

治標也能治本

作為農業大縣,崇明目前超過半數的汙染物來自化肥農藥、畜禽糞便和稭稈等農業面源汙染,種植綠肥成為減少農業面源汙染的壹道良方。

從2005年開始,崇明在全縣18個鄉鎮272個行政村推行農藥包裝回收工作,有效避免了農藥包裝物自然分解給大氣、水質、土壤造成的危害。壹份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12月至2012年5月底,崇明縣***回收農藥瓶30.8萬只、農藥袋176.75萬只,而2012年12月至今年5月底,全縣只回收了農藥瓶19.2萬只、農藥袋147.9萬只。這說明,由於綠肥的推廣,化肥和農藥用得少了。

“以前都是發現問題再去補救,而土壤汙染的補救代價太大。”崇明縣農委副主任鄒錦忠表示,只有像利用綠肥這樣的方法,從源頭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才是保護土壤的“絕招”。來自縣農業部門的調查顯示,綠肥當季基本不施化肥、農藥,“先綠肥後水稻”的種植模式要比“先小麥後水稻”的模式每畝少施尿素25公斤、過磷酸鈣20公斤、農藥0.1公斤,按目前全縣種植23萬畝綠肥計算,相當於全縣少施尿素5750噸、磷肥4600噸、農藥23噸。

種綠肥的另壹大好處是為夏收剔除

“尾巴”。往年壹到麥子收割季節,焚燒稭稈成了壹些農戶夏收的另壹項“固定作業”,即使近些年政府出臺相關補貼政策回收稭稈、減少焚燒,但依然屢禁不止。據介紹,農作物稭稈中含有氮、磷、鉀、碳氫元素及有機硫等,特別是剛收割的稭稈尚未幹透,經不完全燃燒會產生大量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碳氫化合物及煙塵,在陽光作用下還可能產生二次汙染物臭氧等,對空氣環境造成很大汙染。

此外,焚燒稭稈還會使地面溫度急劇升高,能直接燒死、燙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破壞土壤結構,影響後茬作物對土壤養分的充分吸收,造成耕地質量下降,影響農業收益。

綠肥直接翻入土地,既“肥”了田,又可有效杜絕稭稈焚燒現象和蟲害,可謂壹舉三得,雖然修復土壤的“步調”有些緩慢,但這條生態之路卻充滿曙光。

陳璽撼,朱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