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城荊州的歷史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早在大約五萬年前,人類就在這裏繁衍生息;五千年前,禹貢劃野分州,荊州成為當時的九州之壹;從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定都郢(今荊州紀南)開始到公元963年荊南國滅亡,先後有6個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西漢時,荊州城即為全國十大商業都會之壹;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荊州作為西入巴蜀、東下吳會、北抵中原之要沖,成為諸國的必爭之地;南北朝時,荊州與揚州齊名;唐代曾升為南都,元、明、清代為路、府治所所在地,清代在此設立荊州駐防將軍府。境內文物勝跡眾多,***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6處。荊州古城墻歷史之悠久、保存之完好,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均屬壹絕,堪稱人類古代城垣建築史上的豐碑,考古界稱之為“我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此外還有關帝廟、關羽點將臺、張飛壹擔土、關公刮骨療毒等眾多三國遺址。[6]
楚文化發祥地
名列戰國七雄的楚國先後有20個楚王在荊州定都,長達411年,其地域最廣時囊括了當時中國的半壁江山,成為“車千乘、馬萬匹”的泱泱大國。楚先民在這裏創造了足以與當時古希臘文化媲美的“楚文化”,其精湛的紡織、冶煉、鍛鑄、髹漆工藝及老(子)莊(子)哲學、莊騷文學等大放異彩,鮮艷奪目的楚文化幾乎囊括了同代文化所有的精華。[6]
三國文化中心
三國時期,魏、蜀、吳金戈鐵馬,群雄逐鹿,為爭奪荊州展開了持久的征戰,古城內外馳騁過眾多叱咤風雲的英雄豪傑,留下了無數傳奇故事。《三國演義》120回就有72回寫到荊州,借荊州、討荊州、襲荊州、失荊州……演繹了壹幕幕驚心動魄的中國古代戰爭活劇。鎮守荊州達十年之久的三國名將關羽誠信忠義的品德,千百年來為世人所尊崇,由他而衍生的關公文化,在人們的精神思想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6]
江漢民俗文化中心
楚漢文物
數千年的文化積澱使荊州成為壹座琳瑯滿目、異彩紛呈的巨型民俗文化寶庫,浪漫抒情的巫歌楚舞、享譽四方的世曲戲劇(楚劇、漢劇、三棒鼓、馬山民歌、木偶皮影)、匠心獨運的刺繡、竹簡、青銅器、根雕、木藝,名揚天下的宮庭八寶美食、三國名菜,韻味無窮的民風習俗等,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形成了別具壹格的江漢民俗文化旅遊資源。[6]
著名人物
張居正故居
鐘靈毓秀荊州大地,孕育出了壹代又壹代的傑出人物。
“辭賦之祖”屈原(前340年前278年)和宋玉,“哲學之父”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和莊子(前369-前286)
“戲劇之祖”優孟
春秋霸王楚莊王(?—前591年)
唐代“壹門三相”岑文本(岑參曾祖)(595~645年)、岑長倩(岑參伯祖)(?-691)、岑羲(岑參伯父)(?~713)都以文墨致位宰相。
岑參(cén shēn) (約715年—770年)唐代詩人,漢族,荊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時56歲,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其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尤其擅長七言歌行。
明代“宰相之傑”張居正(1525年-1582年)
這些歷史名人都是從荊州走向歷史舞臺而千古流芳的。[6]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總體介紹
荊州古城
荊州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楚莊王、孫叔敖、屈原都是從這裏走上歷史舞臺。荊州是三國文化的發源地,“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荊州”,長達120回的《三國演義》有72回提到荊州。“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歷史典故,膾炙人口。荊州古城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壹,被譽為“獨壹無二的江南完壁”。區內的荊州博物館、楚都紀南城、碑苑、盆景園、太暉觀、開元觀、玄妙觀、鐵女寺、關廟、熊家冢子墓等景點,令人留連忘返。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獨特的景觀,吸引了眾多中外遊客到此觀光,眾多商家到此投資興業。
荊州古城
荊州古城
荊州古城墻四周,原有城門6座,即東門、小東門(亦稱公安門)、北門、小北門、西門、南門。每座城門均設“雙保險”,前後兩道門,二門之間建有甕城,以便“甕中捉鱉”,致攻城之敵於死地。為緩解城內交通,建國以後,新開城門3座,即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新開的城門均無甕城。6座古城門上原都建有城樓,現只有東門和大北門兩處有城樓。因此,遊覽領略古城墻風采,最好的去處就是東門和大北門。東門又稱“寅賓門”。城樓為“賓陽樓”,始建於明代,現城樓為1988年重建。東門是迎接來使和賓客的城門。因此,門樓壯觀,甕城也最大。大北門又稱拱極門,是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驛道出口,人們在這裏送親友遠行,習慣折柳相贈,祝福平安,故大北門又稱柳門。大北門城樓名“朝宗樓”,城樓脊枋下方書有重建此樓的時間:大清道光十八年歲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時丁巳時重建。大北門城樓是古城墻上唯壹尚存的城樓古建築。此樓古樸壯觀,電影《小花》、《路漫漫》、《戰國鐘聲》等均在此拍攝過外景。賓陽樓和朝宗樓內均設有樓梯,遊客可登臨其上居高臨下,飽覽古城的萬千神韻。
荊州古城墻作為古時的壹項大型軍事防禦工事,除高大堅固的墻體和甕城等建築外,城墻之上還有眾多配套的軍事設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戰防禦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數暗設的四座藏兵洞,東西南北各壹座,每座長10.5米,寬6.3米,深6米,分上下兩層,可容100多人。每層又有小藏兵洞,每個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墻體向外呈長方形突出,對攻城 之敵,可從三面射孔暗箭齊發,使其猝不及防。
目前保存完好的護城墻,成內東西直徑3.75公裏,南北直徑1.2公裏,總面積4.6平方公裏。荊州護城河,又稱水域,時古城的第壹到防禦線,護城河全長10500米,寬30米,水深4米。護城河西通太湖,東連長湖,與古運河相連,駕舟從內河可直達武漢。[7]
荊州博物館
荊州博物館前身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成立的湖北省文史館荊州工作組,1958年10月改稱荊州地區博物館,1969年10月交江陵縣管理,稱江陵縣展覽館,1 9 7 1年10月又復歸荊州行署文化局管理,仍稱荊州地區博物館,1994年12月,荊沙合並,更名為荊州博物館。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荊州城西門內側,是壹座融陳列展覽、宣傳教育、文物收藏與保護、考古發掘與研究等多種功能於壹體的地方性綜合博物館,館舍占地面積5萬余平方米,建築面積達2.3萬平方米,由古建築開元觀、陳列大樓、珍寶館、考古修復大樓、文物保管大樓、楚樂宮和辦公樓等組成。開元觀始建於唐開元年間,明清時重修,現存山門、雷祖殿、三清殿、祖師殿等建築物,是壹組基本完整的道教古建築群;陳列大樓是壹幢三層大屋頂琉璃瓦仿古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珍寶館為前後三重庭院式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現有工作人員105人,設有辦公室、考古研究所、文物勘探大隊、陳列部、宣教部、文物保管部等業務機構。隸屬於荊州市文化局。1993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地縣級十佳優秀博物館,1995年被文化部、人事部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集體。2000年,國家旅遊局授予4A級旅遊景點。
荊州博物館配合各種基本建設,先後發掘了7000多座古墓葬和近20萬平方米的古文化遺址。現有館藏文物13萬余件,主要是考古發掘的出土文物,其次為傳世文物和部分革命文物,包括銅器、陶器、瓷器、漆木器、玉器、石器、絲織品、金銀器、歷代書畫、簡牘等,其中國家壹級文物492件套,有世界上最早的泥塑動物群;史前巧奪天工的各種玉器;成色如新的4代越王劍;迄今我國保存最好、品種最全、織繡工藝最精湛、被專家學者譽為世界"絲綢寶庫"的馬山戰國絲織品;填補史書記載空白、被譽為地下書庫的楚漢簡牘;色澤絢麗、工藝精湛,占全國總數五分之三的楚秦漢漆木器以及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的獨具類型的西漢古屍等堪稱國寶的珍貴文物。[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