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調蔬菜的竅門
1.煮菜時應將菜放在熱水中煮,不應放在冷水中煮。如土豆放在熱水中煮熟,維生素C損失約10%,放在冷水中煮要損失40%。
2.烹調蔬菜時,加點菱粉類澱粉,使湯變得稠濃,不但可使食品美味可口,而且由於澱粉含谷胱甘肽,對維生素有保護作用。
壹、識別種豬肉法
公、母種豬劁後育肥的豬,肉質較低劣,煮不爛,味道差。識別方法是:
帶肉皮的,肉皮厚而硬,毛孔粗,皮膚與脂肪之間幾乎分不清界限,這種現象在肩胛骨部位最明顯。如去皮、去骨後皮下脂肪又厚又硬,幾乎和帶皮壹樣。瘦肉顏色呈深紅色,肌肉纖維粗糙,紋路清,水分少,結締組織較大。
二、識別註水豬肉法
看:如瘦肉淡紅帶白,有光澤,很細嫩,甚至有水外浸則是打水的,若顏色鮮紅則未灌水。
摸:用手摸瘦肉不粘手即打水的,如用手摸瘦肉粘手則未打水。
貼紙:取壹塊白紙粘在肉上,如紙很快被水濕透,是打了水的,若不容易濕透,上沾有油跡的表明未打水。貼紙法還可用於牛、羊肉。
三、識別再凍肉法
凍肉解凍後銷售不完,再凍後銷售,這種肉的質量大降,其識別方法是:
看外形:脂肪呈深紅色,肉表紅色;劈開處齊整,指壓可濕手指。
摸硬度:肉無彈性,指壓下陷後難以恢復。
刀除腥味
切過魚、肉的菜刀總有壹股腥味,如果再切蔬菜其他食品如水果等,會使水果等沾上腥氣,影響食欲。除去腥氣最簡單的方法是,用生姜片擦壹遍刀即可。
鋁鍋除汙垢
鋁鍋沾染汙垢後,極難擦洗,若將鍋放入熱水中浸泡,用雞鴨的羽毛擦洗,效果佳。亦可趁鍋在火上時,用濕布在其表面擦洗,可使鋁鍋清潔明亮。
巧切洋蔥
切洋蔥時,先把刀放在冷水中浸泡,再切洋蔥,就不會被洋蔥的強烈揮化物將眼 *** 得流淚。
香菇洗沙粒
先用60℃的溫水將香菇浸泡1小時,然後用手朝壹個方向攪拌約10分鐘,讓香菇的“鰓頁”慢慢張開,沙粒便會下落沈入盆底。
烹調中使用酒的八個小竅門
1、炒雞蛋時,加點兒白酒,炒出的雞蛋會更松軟芳香。
2、當紅燒羊肉開鍋時,倒入少許白酒,可去除膻味,並有助於將肉燉爛。
3、洗魚時弄破了苦膽,若立即用白酒洗刷,就不會有苦腥味了。
4、在烹調脂肪較多的肉和魚時,加壹杯啤酒可去除油膩味。
5、用油煎魚時,向鍋內噴上半杯葡萄酒,能防止魚皮粘鍋。
6、做菜時,如果醋放多了,加壹點酒就會調輕酸味。
7、在冰凍過的魚身上遍灑米酒,魚很快會解凍,且不會有異味。
8、如果面條結成團,噴壹點米酒,面條就會散開。
巧用蛋殼
1.煮鈣質米飯。蛋殼洗凈後放在鍋中用微火焙酥,然後碾成粉末,摻入米中煮成飯,便是“鈣質米飯”,對缺鈣者和正常的人都有好處。
2.煮咖啡。煮咖啡時,加壹些蛋殼(約兩杯咖啡加半個雞蛋殼),可以使咖啡澄清味甘。
3.除炸食物後油的黑色。炸食物的油使用幾次後,油會發黑,可在油罐裏放壹小塊雞蛋殼,蛋殼會把掉在油中的炭粒吸附掉,使油變清。
4.洗衣服。把蛋殼搗碎,裝在薄布袋裏,放入盆中,加熱水浸泡5分鐘左右。然後用這種水洗衣服,就能把衣服洗得格外白凈。壹般5只雞蛋殼泡的水可洗7件~8件衣服。
5.潔陶瓷器皿。將蛋殼碾成碎末,可以用它代替去汙粉,用來清潔陶瓷器皿,效果比肥皂還要好。
烹調小竅門
把豆腐放在淡鹽水裏泡20-30分鐘,再拿出來烹食,豆腐便不會破碎。
2.關於大米的幾個常用知識
優質大米與劣質大米有什麽區別?
優質大米壹般為米粒飽滿,潔凈,有光澤,縱溝較淺,掰開米粒其斷面呈半透明白色。聞之有清新氣味,蒸熟後米粒油亮,有嚼勁,氣味噴香。劣質大米主要是米粒不充實、瘦小,縱溝較深,無光澤,掰開米粒斷面殘留褐色或灰白色。發黴的米粒多呈綠色、黃色、灰褐色、赤褐色,且光澤差、組織疏松,有黴味或其它異味。吃起來口味淡,粗糙,黏度也小,這也是陳米的特征。
如何鑒別高水分大米?
大米正常含水量應在15%以下。高水分大米的含水量多在15%以上,短期內就會變質,失去食用價值。
對於高水分大米的判定可通過感官識別其水分含量的大小。大米水分在15%以內時,用手摸、撚、壓、掐等感覺很硬,用手插入大米中光滑易進,手攪動時發出清脆的聲音。用牙齒嗑大米籽粒時,抗壓力大,會發出清脆有力的破碎聲響。高水分大米的色澤較陰暗,組織結構疏松,用牙嗑時抗壓力小,破碎時響聲較低,手插入大米中有澀滯和潮濕感,有時拔出手時籽粒易粘在手上。
怎樣儲藏大米?
大米保管穩定性差,易爆腰,難度夏,易吸濕,易發熱黴變,陳化變質。大米發熱黴變的早期,通常是先“出汗”,米粒發軟,色澤變鮮,接著脫糠,放出糠臭氣味。大米陳化迅速,不宜久存。水分大,溫度高,加工精度差的大米陳化更快。 就品種言,陳化速度以糯米最快,粳米次之,秈米較慢。
大米儲藏方法很多,這裏介紹四種常用方法。壹是常溫儲藏。用幹燥、自然低溫、密閉的方法,將加工出機的大米冷卻到倉溫後,才堆垛保管;高水分大米,可以碼垛通風後進行短期保管,或通風攤涼降水後再密閉儲藏。二是低溫儲藏。采用低溫儲藏是大米保鮮的有效途徑。黴菌在20℃以下大為減少;10℃以下可完全抑制害蟲繁殖,黴菌停止活動,大米呼吸,酶的活性均極微弱,可以保持大米的新鮮程度。三是化學儲藏。生產性試驗多應用磷化氫氣體儲藏高水分大米,不僅可以預防大米發熱黴變,而且對已經發熱生黴的大米也有抑制作用。四是氣調儲藏。生產性試驗氣調儲藏大米,每萬千克米充入10千克二氧化碳,用塑料薄膜密封儲藏,有抑制蟲、黴、發熱、脫糠、保持米質正常過夏的效果,或用小包裝“冬眠儲藏”保鮮,每袋裝大米3000克—5000克,充二氧化碳保鮮儲存,可安全儲藏1年以上。
如何淘米比較科學?
大米不宜多淘,因為大米中含有壹些溶於水的維生素和無機鹽,而且很大壹部分在米粒的外層,多淘或用力搓洗、過度攪拌都會使米粒表層的營養素大量隨水流失掉。同時,米也不宜久泡。如果淘洗之前久泡,米粒中的無機鹽和可溶性維生素會有壹部分溶於水中,再經淘洗,損失更大。
在淘米過程中,維生素B1損失率可達25%—50%,維生素B2和尼克酸損失率可達20%—25%,蛋白質、脂肪、糖等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失。除此之外,米久泡之後還易破碎。因此,淘米時,最好用涼水淘洗,不要用流水或熱水淘洗。用水量、淘洗次數要盡量減少,以去除泥沙為度。不要用力搓洗和過度攪拌。淘米後如果已經浸泡,應將浸泡的米水和米壹同下鍋。
3.告訴我電飯煲煮飯的基本常識(我壹點都不會)
燒飯小竅門1、1克茶葉用1000克開水泡4~9分鐘,濾去茶葉渣;將茶葉水倒入米中,按常規燜制即可,米飯色、香、味、營養俱佳。
2、在蒸米飯時,每1500克米加2~3毫升醋,米飯無酸味,飯香更濃,且易於存放和防餿。 3、陳米淘洗幹凈,清水中浸泡2(20分鐘)小時,撈出瀝幹,再放入鍋中加熱水、壹二湯匙豬油或植物油,用旺火煮開轉為文火燜半小時即可。
若用高壓鍋,燜8分鐘即熟,米飯不粘鍋,且香甜可口。 4、煮陳米飯時,放3杯米、2.5杯水、0.5杯啤酒,煮出來的飯同新米壹樣爽口。
5、用秈米煮飯,可在水中加壹撮鹽和幾滴花生油,然後攪拌均勻,煮出的飯同粳米壹樣好吃。 6、剩飯重蒸時,在鍋中水裏放入少量食鹽,能除異味。
7、把剩飯煮成稀飯,常會煮得黏黏糊糊,若在煮前先用水沖壹下就可避免。 8、炒飯時,在鍋中灑少許酒,炒出來的飯壹粒粒松散,又松軟又好吃。
9、煮飯要用開水,這樣米中的維生素B1可免受損失。 10、讓米在鍋內成斜坡狀,高處與水相平,這樣壹鍋內可煮出軟硬不同的米飯。
11、飯燒糊了,取壹根長4~6cm的蔥插入飯裏,蓋好鍋蓋過壹會兒。 12、米飯夾生,用鍋鏟將米飯鏟散,加入2湯匙米酒、白酒或黃酒,用文火略煮壹會兒即可。
13、電飯煲煮飯:做飯前將米泡10多分鐘,做出的飯好吃又省電;用熱水煮飯省電,又可保持米的營養;在開鍋後拔去電源插頭,大約過5分鐘,再接通電源;自動跳閘後,燜10分鐘左右再揭蓋;如米太多,跳閘後感到欠火,可在2~3分鐘後再次撳下按鍵。 特別提醒——做飯先浸米,節能好口味 將生米加熱水做成熟飯,這是無人不會的事情。
而現代科學證明,在這些被人們視為非常簡單的日常生活中,卻處處充滿著學問,即使做飯也不例外。 原來,生米做成熟飯,是壹個物理──化學過程。
實驗得知:同等條件下生米做成熟飯,浸漲過(即吸足水份)的米比沒有浸漲的米,燒的時間節省30~45%,燃料節省30~40%;且飯的口味也特別好。 實驗表明,米變成飯和吸水的程度關系很大。
米的結構緊密,水吸附和滲透到裏面要有較長時間,常溫下需要1小時,50~90℃時15分鐘左右,但生米在100℃左右水中,因外表吸水並變成熟飯,反而阻礙水份向米粒內部滲透,使時間延長。所以,浸漲的大米比沒有浸漲的大米燒飯省時;還因燒飯時間短,可使米粒內外受熱均勻,熟得壹致,故飯變得香軟可口。
其實,先浸漲米後做飯的做法也十分方便,只要吃完飯後將下餐所需的米淘洗後放上水,或放水後到煮飯前再淘洗即可。